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丹阳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黄春年
(2017年1月17日)


图2  丹阳市人民政府代市长黄春年
2016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6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5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5亿元,同比口径增长3.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10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亿元,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506元、21682元,分别增长7.6%、9%;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年度目标,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突出转型升级,发展质态有效提升
规模以上工业技改投资高幅增长,全年完成190亿元,增长35%;工业应税销售1105亿元,增长8.3%。40个镇江市级重点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156亿元,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积极推动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产业集聚,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0.8%。恒神碳纤维在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上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马凯副总理在我市主持召开全国新材料企业家座谈会。“两化融合”深度推进,完成试点示范企业9家。被评为“长三角最强中国制造”县市。26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60亿元。八佰伴建成开业,汇金天地城市广场开工建设。成功举办“中国质造·首届丹阳眼镜文化旅游节”,眼镜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互联网+”,实现在线销售52亿元,横塘村等4个村入选中国淘宝村,镇江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监管中心投入试运行。积极推动企业信用建设,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崇法维信”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和非法集资行为,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设立中小微企业周转贷专项基金,开展联合授信、银企对接等活动,全年新增贷款突破100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克服夏秋两季连续降雨等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总产50.16万吨,市政府及时投入专项资金帮助农民化解卖粮难。农业园区新增规模经营面积5700亩(380公顷),新建公共服务平台8个。依托农产品电商协会,新建各类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50家。
二、突出改革创新,区域竞争力持续增强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稳预期、降成本、优服务,淘汰落后产能项目3个,商品住房去化周期降至13个月,取消6项中介服务性收费,扩大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为企业降税减费近20亿元。认真落实商事制度改革任务,“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正式运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事中事后监管、信用监管等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活力不断释放,新增各类企业3693户、个体工商户7886户,同比增长46%、58%。组建成立检验检测中心、不动产登记中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基本完成全市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首批证书已颁发给农户。丹阳高新区获批省级高新区。开发区创成3家省级众创空间。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2%,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41%。启动“丹凤朝阳”人才计划,新增领军人才(团队)40个,2人入选镇江“金山英才”顶尖人才专项计划。成立全国唯一的眼镜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新增专利授权32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94件。实际利用外资再次突破4亿美元,引进市外民资241亿元。积极推动企业开拓资本市场,花王公司成为省园林行业首家主板上市企业。全年新增上市挂牌企业7家,新增直接融资52亿元。
三、突出建管并举,城乡环境得到改善
城市总体规划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调整,划定城市周边基本农田6773亩(451.53公顷)。123项城乡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8亿元。城乡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皇蒋线、新珥线、吕东大桥、公园路西延、白云街、中山路延伸、城河路拓宽改造等一批道路桥梁工程全面完工,122省道、241省道城区段等一批省道、县道实现提档升级。继续加快老旧城区改造,完成金鸡饭店、姜家园二期三期等片区房屋征收。城市节点景观品位不断提升,建成九曲河城区段两岸风光带、凤凰山遗址公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条,新增新能源公交车50辆、公共自行车站点15个、停车泊位900个。新建华东财经委地下综合工程等人防设施10万余平方米。建成城南菜市场,迁建百家兴菜市场。围绕全国卫生城市复评、全国文明城市和省级优秀管理城市创建,组织开展“十整治一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户外广告、乱停乱放等问题得到较大改善,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开展省级美丽乡村、镇江市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以化解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环境信访问题为导向,重点整治断面达标、工业排放等问题,共完成37项交办事项整改。严格实施秸秆禁烧,淘汰营运黄标车1616辆,整治燃煤锅炉362台,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78.4%,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7.9%。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效明显,签约关闭禁养区范围养殖场403家。开工建设新孟河延伸拓浚、九曲河整治工程。完成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以及利民河防洪除涝等一批项目,疏浚农村河道、二级沟35条。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建设通过省级验收。关闭7座砖瓦窑厂,完成国家废弃矿山整治(二期)90%土石方工程量。
四、突出共建共享,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金保工程”一期正式上线运行,医保智能化监控系统初步建成。3422位首批历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完成核定,统一提标至每人每月671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9%。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25元。全年发放各类救助资金5500余万元。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开展精准扶贫,落实帮扶项目140个,26个经济薄弱村、1608户低收入农户顺利脱贫。完成保障性住房2984套(户)。教育现代化水平省级检测得分列全省前列,完成实验小学、华南实验分校以及普善等5所幼儿园新改扩建。南师大中北学院一期工程主体完工。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和皇塘、访仙卫生院加快建设,精神病防治院及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启用。全市193个村(社区)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增公共体育设施面积5.8万平方米。推进依法治市,启动“七五”普法,实施“法治惠民村村行”等一批普法工程。全面推动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创新发展,着力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3.8%。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平稳可控,“8·6”埤城火灾事故得到妥善处置。信访矛盾调处力度不断加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此外,人武、物价、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供销、粮食、对台事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机关服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五、突出作风转变,政府服务不断优化
认真践行“两学一做”,深入开展效能革命。发扬“店小二”精神,组织“企业大走访”“企业家座谈”等活动。定期召开市镇两级工作调度会,研究制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稳定金融环境等政策措施。坚持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坚持重大事项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承办人大代表建议议案122件、政协委员提案282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十项规定”。全部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1%。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同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厉查处各种顶风违纪违规问题。
回顾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充满艰辛,令人难忘。这五年,是丹阳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把握发展新机遇的五年;是丹阳应对重大挑战、经历重大考验、取得重大发展的五年;是我们牢牢把握“领跑镇江、争先苏南”目标定位,创新思路、齐心协力,在不平凡的征程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稳增长、调结构,在转型升级中优化了经济质态,提升了综合实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5.4∶55.2∶39.4优化为2016年的4.5∶49.8∶45.7。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2011年的1.5倍和2.2倍,综合实力、工业经济发展实力均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8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59家,销售超亿元企业123家,超10亿元企业17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创成省内唯一的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国际眼镜城二期、金鹰天地、八佰伴、吾悦广场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竣工投入运营。获批全国首个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多次荣获国家产粮大县称号,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水平居全省县市前列。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抓改革、促开放,在创新发展中提高了服务效能,激发了内生动力。在全省率先实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公布实施“三张清单”。五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6972户,注册资本843亿元,全民创业迸发无穷活力。整合成立丹北镇,合并组建市场监管局和卫计委,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各类资源配置更加科学高效。高新技术产值占比提高了17.2个百分点,高性能合金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大型医疗器械三大领域涌现出一批技术全国领先、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企业。五年新增上市挂牌企业40家,累计48家,占镇江市一半。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项目167个,实际利用外资20.77亿美元。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强功能、优生态,在统筹协调中丰富了城市内涵,改善了城乡面貌。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全面贯通城市外环交通和重要连接线,城区道路微循环得到较大完善,建成241省道、齐梁路南延、丹桂路东延、人民大桥、南三环大桥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大规模推进老城改造,启动实施24个房屋征收项目,征收拆迁面积167万平方米。新改扩建万善公园、人民公园、丹凤公园,整治完成香草河、城北分洪道、九曲河(城区)护岸。强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重点领域、行业、企业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关闭、转产、搬迁141家化工生产企业。积极实施美丽宜居镇村建设,完成154个行政村、2828个自然村环境整治。连续三年实施30个公开承诺当年竣工项目,得到广大群众肯定和拥护。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被评为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城市。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办实事、惠民生,在共建共享中促进了和谐发展,增进了百姓福祉。坚持民生优先,每年集中75%以上的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11年增加了26631元、13426元。累计新增就业7.97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8.5%,基本医保参保人数27万人,新农合纯农民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重大疾病保障病种拓展到20种。低保标准五年翻了一番。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0449套(户)。完成两轮“扶村帮户”脱贫任务。成立慈善总会和镇(区、街道)慈善分会。新改扩建职教园、正则小学等一批教育工程,开工建设南师大中北学院迁建工程,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改扩建人民医院、二院等工程,基本建立“市镇两级、镇村一体、防治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8平方米。建成142个文化广场,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复查验收,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平安丹阳”“法治丹阳”建设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成为首批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在过去五年发展进程中,各镇(区、街道)勇挑重担、争先进取。开发区科创园创成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与吕城“区镇共建”航空航天产业园,创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丹北镇、皇塘镇成为全国重点镇;云阳高新区创成省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示范区;司徒镇成为镇江市唯一的省级“强镇扩权”乡镇;延陵镇集中打造“三彩”延陵;珥陵镇创成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导墅镇获得中国家纺名镇称号;陵口镇被评为省级文明镇;访仙镇创成省汽摩配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界牌镇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镇区板块形成百舸争流、你追我赶态势,为全市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矛盾突出,重大项目和优质增长点不足,新老增长动能转换过程需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总体偏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金融和社会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环保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城乡建管水平有待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正视矛盾、直面问题,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工作展望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丹阳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今后五年,新一届政府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五个走在前”,构筑“五大新高地”,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牢记发展使命,狠抓发展举措,全力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苏南现代化工贸名城!
1.产业特色更加鲜明、更具创新活力。坚持“产业强市”“质量强市”战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努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2.发展视野更加宽广、更具开放胸怀。实施更积极、更主动的开放战略,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深入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市场结构和贸易结构,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以上,外贸进出口160亿美元。
3.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更具内涵特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展现城市气质特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精致有序、精明增长,注重历史文脉延续,彰显城市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集聚力。建成区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到70%。
4.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更具江南特色。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构筑绿色化生产生活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增进群众的生态福祉。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以上。
5.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具和谐氛围。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使广大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5000元、30000元,公众安全感满意率稳步提升。
2017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起始之年,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省、镇江市有关会议和丹阳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以“两聚一高”(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引领,以“五个新突破”(在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在精美城市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深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在富民惠民上实现新突破)为目标,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努力实现新一届政府良好开局。
2017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左右、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口径增长4%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4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5.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完成镇江下达任务。
新的一年,我们将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兴业富民,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力求新进展
紧紧扭住项目这个发展的牛鼻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能转换,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重点推进206个产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28亿元。
1.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着力点,以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产业为支撑,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推进鱼跃医疗产业园、图南高温合金结构件、乐能电池新能源材料等41个新兴产业类项目,当年完成投资100亿元。加快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汽车零部件、五金工具、视光学、木业、家纺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市场占有率。组织实施大亚科技升级改造、沃得轮式拖拉机等81个重点技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80亿元。积极推进“两化融合”,争创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5家以上。不断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新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2家以上。编纂《丹阳工商业与工商界名人》,打造“百年老店”,发扬“工匠精神”,弘扬新时期丹阳企业家创业创新文化,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的良好氛围。
2.做活做新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22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当年投资80亿元。积极发展跨境贸易、现代金融和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健康、养老等新消费热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拓展。突出“产、城、人、文”融合,高起点规划建设眼镜小镇、科技小镇,力求产业定位特而强、功能叠加聚而合、建设形态精而美,优化生产生活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快练湖、水晶山、九里等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全市范围旅游资源要素、市场空间、产业链条深度融合。
3.做精做特现代农业。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互联网+农业”,以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信息化、机械化为方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抓手,努力提升省、市级农业园区建设水平。积极推行院地合作等产学研结合模式,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队伍培育。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质量。继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疏浚整治、防洪除涝等工程,推进省千亿斤粮食项目。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产权资产交易平台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注入新动力。
4.做实做准就业创业。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民生之本,增加百姓收入,加快富民步伐。着力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拓宽增收渠道,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4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支持全民创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使更多人通过创业致富。推进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运用学校、企业、社会等资源广泛开展各类培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开展精准扶贫,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年底确保60%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户脱贫。
二、围绕改革利民,在激发创新活力上构筑新优势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改革作为实现崛起的重要支撑,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的开放理念,充分激发经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1.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坚持招才引智和自主培养相结合,全面落实“丹凤朝阳”人才计划,培育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力争全年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45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全力实施创新“四大行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要素集聚),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设各类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不断提升创新平台承载能力,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各类基础服务设施,使园区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阵地。着力建设新材料、航空航天、新型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等特色园区,打造一批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众创空间。
2.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把改革红利加快转化为发展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在确保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做到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推进审批标准化、扁平化、便利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融资平台风险管控,加快平台转型升级步伐。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支持企业股权合作和债券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力争新增上市挂牌企业8家以上,其中1家企业主板上市。继续开展防范金融风险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行为,为实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营造稳定的金融环境。
3.提升双向开放水平。把招商引资放到突出位置,创新招商体制机制,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完善招商激励措施,注重产业链招商和以商引商、以资引商,努力实现重大项目招引新突破,确保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加大走出去力度,助推优势企业拓展境外投资贸易和综合开发空间,提升国际竞争力。创新贸易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加快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扩大区域品牌影响力,创建“江苏省眼镜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国家级出口五金工具质量安全示范区”。
三、围绕宜居惠民,在加快城乡建设上开辟新格局
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方针,统筹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扎实开展“四改一拆”专项行动,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精致精美城市。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大交通格局,增强丹阳城市向心力,推进357省道吕城段及城区段、南三环东延、车站路北延、迎春路东延、丹句路拓宽改造等工程。围绕云阳大桥拆除重建,完成北二环、姜家园路、大南门街、河沿路、水关路、华阳路、华南路改造建设,启动北环路东延,畅通城市毛细血管,提升城区道路通达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倡低碳出行,建设4座公交首末站,提升新能源公交车占比,推进公交智能化系统建设,新增100个公共自行车站点、2000辆公共自行车。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推进天然气应急气源建设,完成普善、锦湖输变电,对部分老城区低洼易涝片区实施排涝工程。
2.优化城市功能服务。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管控水平。持续推进城市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完成火车站、原职中等片区房屋征收拆迁任务,改造整治2个城郊结合部,7个城中村,10个老旧小区,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增加停车场、菜市场、体育场等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充分挖掘地上地下空间潜力,新增停车位2350个,完善智能化管理系统,缓解城市停车难;加快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完成丹金路菜市场、御龙湾智慧农贸市场建设;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新建普善、马塘桥体育休闲公园等一批健身工程,提升“10分钟体育健身圈”服务水平。
3.提升城乡品质品位。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继续开展交通秩序、占道经营、农贸市场等“十整治”行动,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管理问题。完善“大城管”运行机制,加快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创成省优秀管理城市。转变城市治理理念,鼓励企业和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形成政府、社会、市民等多方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市管理格局。注重城市历史文脉延续传承,运用织补思维,对重要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性改造,复建南门老街、西门城墙等历史景观。深入实施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完成九里、柳茹两个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创成2个省级美丽乡村、1个镇江市美丽宜居镇,不断改善镇村环境面貌,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四、围绕生态安民,在推动环保领先上展现新面貌
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以“两减六治三提升”(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减少落后产能;治理太湖水环境,治理生活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环境隐患;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水平)行动为抓手,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把生态环境打造成区域竞争优势。
1.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严格遵守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大力整治工业废气、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污染,加强餐饮污染、秸秆焚烧等污染整治管控,PM2.5年均浓度降幅达到省考核要求,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管理。结合国家废弃矿山整治工程,开展胡高路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决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努力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打破“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不合理局面。
2.加快水环境建设。实施绿水行动,加大黑臭水体整治力度,推进开发区水环境生态治理,清淤整治老九曲河、鹤溪河、弯河,新建城镇污水管网15公里,启动长湾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开展新一轮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持太湖流域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实施活水行动,加快新孟河拓浚延伸工程建设,完成九曲河综合整治,打通北沟河,进一步沟通城乡水网水系,推进大吴塘水库扩容加固。实施亲水行动,加快推进大运河城区段、内城河、新河景观建设,强化滨水区域的城市形态、风貌塑造,增进沿河两岸的亲水性,整体提升滨水区域的宜居品质。
3.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调整完善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步形成定位更清晰、布局更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大力度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生态工业园。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围绕打造“城市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加大对高速公路出入口、122省道、241省道等城市节点及道路沿线绿化改造提升,加快城头山遗址公园优化改造,沿内城河建设一批生态绿道。
五、围绕和谐怡民,在实现共建共享上取得新成就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下大力气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1.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覆盖率稳定在98.5%以上。加快实施“金保工程”,增强社保扩面征缴的合力,努力做大社保基金“蓄水池”。继续做好历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逐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落实低保等各项社会救助标准增长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运行机制,提高低保家庭保障水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扎实做好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各项社会救助工作。
2.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优化幼儿园、中小学布局,改建技工学校,新建东风学校以及练湖幼儿园等8所幼儿园,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打造优质多样的高中教育。加快南师大中北学院建设,确保首批学生顺利入学。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分级诊疗、异地就医结算等制度建设,推进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等工程,进一步优化卫生计生资源配置。建立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提高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新增养老床位300张。巩固深化军地军政共建,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进一步提高双拥共建水平。
3.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丹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计划,加快推进丹阳文脉研究和整理,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提炼城市文化符号。推进博物馆、图书馆、凤凰山遗址展示馆建设,加快开放三吕故居、华东财经委旧址、张家大院,创建省级文物安全工作综合示范区。支持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扶持各类文艺精品创作,打造“书香丹阳”。
4.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激发“社区+”效应,不断丰富“三社联动”内涵,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管理,逐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模式。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协调和保护机制,加强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多元化调解机制。深化平安法治丹阳建设,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改革发展,强化预测预警预防,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推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升级。持续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优化应急联动和防灾减灾救灾机制。
加快转变职能,全力打造“四型”政府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给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发展的重任、群众的期望,不容我们丝毫懈怠。我们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开拓创新的理念、勇于担当的气魄、求真务实的作风,恪尽职守、真抓实干,奋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1.全力打造履职尽责的法治型政府。严格执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2.全力打造便民富民的服务型政府。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追求,千方百计加快富民步伐。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大力发扬“店小二”精神,积极开展“暖企行动”,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贴心和更细致的服务,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3.全力打造求真务实的效能型政府。积极倡导勇于担当、创新实干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政府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把力量集中到办实事、求实效上,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奋进、开拓前进的生动局面。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目标任务督察落实,加强监察执纪问责,坚决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行为,提高政府执行力。
4.全力打造节俭自律的廉洁型政府。坚持挺纪在前,从严落实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不断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政务公开,抓好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健全政务信息发布制度。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把更多财力用在急需的民生事业上,更好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