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象

【概况】  2015年,丹阳市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气象法制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市气象部门工作从单纯提供天气预报向提供预报加决策建议转变,在关键时期、重大天气过程和重要活动期间向市委、市政府、市应急办、市防汛(旱)指挥部提供决策气象服务;向市农委、市民政局、市安监局、市城管局等相关部门和市各企事业单位进行专项气象服务,在重大节假日、中高考、春运期间发布相应专题天气情况报告。气象服务更注重敏感性、时效性、针对性和内容精细化。与市农委、环保、水利、民政、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开展合作,在城市内涝预报预警服务和环境气象服务合作领域取得成效;修订完善《丹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编制《丹阳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通过电话、广播、手机短信、气象微博等开展公众气象服务,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丹阳市气象服务满意度86.5%。2015年,市气象部门通过气象显示屏、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渠道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达406万人次,覆盖面达96%;先后74次通过媒体发布暴雨、梅雨、台风等天气信息。6月27日-29日大暴雨天气过程,市气象部门及时做出准确预测,并启动强降水四级应急响应,收到较好社会效果。市气象局保持江苏省文明单位、镇江市文明行业和丹阳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气象综合监测】  2015年,丹阳市气象综合监测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建成自动气象观测站16个,覆盖所有镇区;建成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站点1个,农业小气象站3个;添置GPS/MET探测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能见度仪等先进专业设备;引进精细化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气象要素预报时效延长到7天,时间分辨率由24小时细化到12小时,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超过88%,灾害性天气平均预警时效提前40分钟。
【气象灾害防御】  2015年,丹阳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推进,覆盖面明显扩大。市气象部门与市政府应急办、国土、水利、农委等部门形成常态化联防机制。初步建立全市所有镇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网络更加完善,覆盖面明显扩大;气象科普及气象灾害知识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企业初见成效。访仙镇建成气象科普村;丹北镇埤城建成生态气象科普基地,并获“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华南实验学校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气象科普学校”称号。
【2015年丹阳地区主要气象灾害】  (一)2015年4月28日傍晚,受东北冷涡南侵影响,丹阳市出现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瞬时极大风速22.5米/秒(WNW),最大冰雹直径43毫米,19时-20时1小时降水量45.8毫米。全市有18.16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4人。损坏房屋316间,其中严重损坏11间。农作物受灾5195公顷,其中成灾531公顷,绝收3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041万元,其中农业损失2148万元,工矿企业损失180万元,基础、公共设施损失124万元,家庭财产损失589万元。(二)6月16日-17日,受东北冷涡和副高北侧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丹阳市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全市受损房屋950间,经济损失136万元;农作物受灾216公顷,经济损失176万元。累计损失312万元。(三)6月26日-29日,丹阳市出现连续暴雨和大暴雨,全市共有24.18万人受灾,紧急转移755人,农作物受灾2.45万公顷,其中成灾1.55万公顷,绝收72.6公顷。严重损坏房屋8间,一般损坏房屋85间。直接经济损失7220.7万元,其中农业损失5158.6万元,工矿企业损失560.5万元,基础设施损失246.5万元,公益设施损失168万元,家庭财产损失1087.2万元。

图134  2015年6月26日至29日,丹阳市出现连续暴雨和大暴雨,导致部分村镇和社区受淹(孔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