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丹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陈可可
(2015年1月13日)

图2  丹阳市人民政府市长陈可可
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中共丹阳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积极应对挑战,全力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0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4.16亿元,增长6.1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90亿元,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60元,增长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0元,增长10%;单位GDP能耗下降3.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年度目标。
一、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经济保持平稳运行。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部分企业出现金融风险的挑战,全力以赴保发展、稳增长。狠抓项目建设。通过领导挂钩、定期调度、现场推进,加快产业项目建设速度,197个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30亿元,其中44个镇江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75亿元。全力化解金融风险。成立领导小组,及时处置企业经营金融风险,设立应急转贷资金,为企业转贷1562笔、累计金额80.4亿元;引入战略投资者,帮助受困企业开展战略重组。全力服务企业发展。深入企业开展帮困解难,有效解决各类问题。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五金工具、视光学等传统特色产业运行态势总体较好,销售增幅分别达18.5%、13.1%、10.2%、8.5%。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0.6亿元、利税193.7亿元,分别增长9.5%、10.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亿元,增长13%。
二、把调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转型升级取得实效。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完成技改投入104亿元,增长30%,新兴产业投入115亿元、增长15%。推进军民结合、两化融合发展,创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增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6家,丹阳高新区创成省两化融合示范区。促进服务业规模扩张。完成投入135亿元,增长2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同比提高两个百分点,金鹰百货商场、眼镜城交易大厦建成运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年度项目,创新农村灌排服务模式,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连续五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92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8%;江南生物草菇栽培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把改革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43.5%,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33%;开发区科创园科技大厦、孵化楼投入运营,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通过省级验收,云阳科创城一期基本建成;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名、省双创计划专家11名;获得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称号。加快推进“三集”发展。6个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实现应税销售283亿元,增长25.6%;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88亿元,增长22.4%;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现产值110亿元,增长26.4%。创成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充分激发改革活力。顺利完成区划调整,整合成立丹北镇,实现滨江区域一体化发展;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新增内资企业2073户,增长43%;在全省率先实施“三证合一”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实际利用外资5.03亿美元,引入镇江范围内首家金融保理公司,成为商务部试点;完成进出口总额27.5亿美元,其中出口22.1亿美元;完成境外投资6419万美元;新增挂牌上市企业3家,新设银行分支机构1家。
四、把完善功能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坚持规划先行,健全完善规委会制度,聘请首席规划师,重大规划由规委会讨论决定并刚性执行。按照城乡规划布局,130项城建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向社会公开承诺当年竣工的30项重点工程如期完成。人民大桥重建、中山路社会通道拓宽全面完成。画院路、三思路、三板桥路等片区路网改造加快推进,正则小学周边道路建成通车,西城区道路微循环系统初步形成。万善公园、人民公园扩建,城北分洪道整治主体完成。导皇线扩建、丹桂路延伸全面完工,齐梁路南延加快推进,车站路北延基本贯通,农村公路提档升级140.5公里。大运河吕城段、陵口段、练湖段“四改三”和丹金溧漕河先导段“五改三”主体竣工。陵口货场、访仙输变电、华南菜场整改全面完成。新增市区公共停车泊位1060个。姜家园、吾悦广场、城河北路西侧等片区改造加快建设。“智慧社区”被批准为国家“智标委”试点项目。
五、把天蓝水净作为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城乡环境进一步提升。编制完成《丹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获得国家生态市授牌。狠抓水环境整治。全面完成236公里乡镇污水收集管网检测、整改和验收,新敷设城区污水管网9.8公里。关闭化工企业50家,首批13家企业入驻电镀产业园,化工涂料行业整合工作有序推进。疏浚整治农村河道31条,严控草菇种植污水直排,关闭畜禽养殖场414家,太湖流域水质考核断面成功实现稳定达标。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完成16项重点大气污染减排项目,严格监管建筑工地扬尘,全面禁止秸秆焚烧。大力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效实施,整治改造城中村29个、老小区23个,开展市区“三小车”集中整治,新增省级城市管理示范路1条、示范社区1个。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增绿化造林面积1.57万亩,延陵九里新村、开发区黄连山村被评为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吕城西沟村创成镇江市美丽宜居村庄,云阳大钱村被评为镇江最美乡村。
六、把惠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积极促进创业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280元提高到1630元。深入开展“扶村帮户”活动,97个村经营性收入达到或超过70万元,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6000元,完成年度“双达标”任务。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8.5%,城乡低保标准由每月480元提高到580元,建成各类保障房1281套,实行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发放各级各类救助金3391万元。推进社会养老服务,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35张。
七、把全面进步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通过省级现场评估,正则小学迁建、职教园新建等重点工程相继竣工,高考再创历史佳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创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积极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5公里文化圈”,建成76个文化广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被评为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云阳街道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名城市。
八、把促进和谐作为社会治理的努力方向,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创建。五大专项行动扎实推进,连续11年获“省平安市”称号,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可控,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六五”普法深入开展,第三次荣获“省法治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信访稳定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得到加强,“12345”热线建议投诉办结率、满意率分别达98.7%、98.5%,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95.7%、96.6%。国防动员工作受到省政府、省军区联合表彰。第六次获得“省双拥模范城”称号。被评为省妇女儿童先进集体。供销合作社跻身全国百强县级社。此外,物价、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民防、对台事务、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九、把转作风、提效能作为政府工作的不懈追求,自身建设全面加强。进一步落实依法行政。健全依法决策程序,不断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合法化。完善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认真执行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工作制度,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7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办理政协提案301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9.7%。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即知即改,搜集整理各类意见建议3000多项并认真加以整改。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政府机构职能转变,整合组建市场监管局和卫计委。编制公布政府行政权力清单、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暂停行政权力507项、取消123项,减少行政审批事项39项。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完成机关办公用房清理规范等工作。切实加强对重要领域、重点项目和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各类廉政制度的执行力有了新的提升。
需要向大会说明的是,受宏观环境影响,从我市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我们对2014年年初确定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3项年度计划指标进行了调整,并已经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批准。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企业经营困难和金融风险依然存在;支撑发展后劲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调结构的难度不断加大;财政收入增速趋缓与日益增长的民生保障刚性需求矛盾突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政府机关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面对,认真解决。
2015年主要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按照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习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坚持稳中奋进、提质增效的总基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突出创新驱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民生保障,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苏南现代化工贸名城,奋力推动丹阳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34%;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3.3%;全面完成镇江下达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年度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深刻理解“经济强”的目标内涵,立足转方式、调结构、控风险,实现稳定增长、加快转型。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抓好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引导汽车零部件、五金工具、视光学、木业、家纺等传统产业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工艺,拉长产业链,推动产品向中高端迈进,打造制造业升级版。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实施一批智能制造重大项目,新增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6家。引导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提升企业在新常态下的竞争力。
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国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的平台作用,加快高性能合金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轨道交通等产业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产出,走向市场;积极支持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链,强化市场开拓。培育壮大成长型、创新型领军企业,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顺应互联网经济发展潮流,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茁壮成长,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力争五大新兴产业实现投入100亿元以上、销售1000亿元以上。
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流通业机遇,加快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贸易中心、萧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专业化物流中心;抢抓国家推进金融和资本市场改革机遇,积极吸引股权基金、创业投资、民营银行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落户丹阳。加快推进金鹰国际二期、华地二期、吾悦广场建设,繁荣发展现代商贸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依托“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品牌,加快推进水晶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练湖度假区和九里、嘉山景区建设,将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打造成我市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继续鼓励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粮食总产量在50万吨以上。调整种养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深入推进“菜篮子”工程,高效设施农业比重达20%以上。继续实施农田水利重点县、河道清淤、泵站改造等工程,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深化科技投入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整合各类扶持引导资金,成立丹阳市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加快云阳科创城一期运营,启动二期孵化器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0项以上,力争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人、省“双创计划”专家5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创新型企业30家、省高新技术产品50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4%以上。加快“6+1”园区建设,全力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深入推进“三集”发展,加强园区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力争实际利用产业类外资4亿美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继续走出去,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积极吸引战略投资者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合作,实现资本与产品、技术的紧密结合。鼓励企业开展直接融资,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尽快上市。
二、坚持规划引领,大力提升城乡建设内涵与品质
切实推进规划整合,形成“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重点在完善功能配套、彰显江南水乡特色上下功夫,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着力畅通城市交通网络。完成沪宁高速丹阳东互通、齐梁路南延、南三环大桥及连接线拓宽工程,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三年规划任务;开工建设蒋皇线、122省道花王至全州段扩建等项目,进一步畅通城市外环系统。完成天元路、中山路延伸和开发区、丹阳高新区10条园区道路建设,实施京沪铁路丹阳站改造及沪宁城际站社会通道工程,加快实施姜家园路拓宽、水关路延伸和公园路、画院路改建等项目,完善市区道路微循环系统。启动苏南运河、丹金溧漕河重点桥梁改造建设,基本完成苏南运河城区段“四改三”、丹金溧漕河云阳段“五改三”整治工程。优化城乡公交线路,强化站场配套,探索公交运营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提高公交出行率。强化公共自行车维护和运营管理。加强城区停车场建设,新建公共停车泊位800个。全面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组织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着力打造宜居家园。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全面完成城河北路西侧、万善公园、埝庙、南门分院片区征收,加快善巷片区征收工作。加快姜家园、城河北路西侧片区等续建项目建设进程。多渠道、多形式解决保障房、安置房建设问题,新开工各类保障性用房1715套,强化在建项目质量与进度管理,缩短安置过渡周期。继续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三年规划任务。加强历史街区、古镇、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积极开展西门大街等项目的保护规划编制和前期工作。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成善巷水厂建设,加快乡镇自来水内网改造;完成通港公路、河阳新城等区域燃气管网建设;建成珥陵110千伏变电所;实现光纤网络城区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达80%以上;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改造和新建城南、练湖、丹金路等3座农贸市场,推进社区服务用房配置达标。
着力创新城市建设与管理机制。切实构建城市建设和经营的可持续机制,严格控制政府性债务,逐步统筹建立政府投资预算和负债预算平衡机制。积极通过省政府发债平台筹集资金,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坚持市场化导向,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探索“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进一步强化政府性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指挥协调,完成数字化城管建设任务,加快构建齐抓共管的“大城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城乡管理网格化、精细化。
三、坚持统筹兼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面把握“环境美”的内涵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认真落实《丹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详细分解目标,明确责任主体,分阶段落实到位。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依据功能定位,严格产业准入、环境准入、土地管理。全面完成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和电镀企业整治任务。建成弘成固废、和合重金属固废处置中心。完成开发区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年度目标。探索建立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大力改善城乡水环境。加快控源截污工程实施,完成老城区河道污水管网、开发区污水管网和乡镇最后100米纳污接管工程15公里。完成丹北老九曲河、跃进河,访仙新河等农村河道河塘整治任务。继续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司徒省级农业面源污染连片治理示范区项目建设,开展重点流域、重点区域专项整治,太湖流域水质考核断面继续实现稳定达标。高品质规划,分期打造城北分洪道、香草河、简渎河、九曲河城区段景观带,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大力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全市扎实开展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行动。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脱硫脱硝改造。强化建筑工地规范化管理,全力争创省级标准化工地和镇江市级文明工地,有效防控建筑扬尘。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治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严禁秸秆焚烧。全面开展PM2.5监测,提升城市空气质量。
大力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启动练湖湿地生态修复和练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国家级废弃矿山整治二期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全国绿化模范市创建,完成导皇线、齐梁路南延等绿化景观工程,全市绿化覆盖率达21.8%。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加快导墅联大化工退役厂区生态修复。加快美丽镇村建设,创成1个美丽宜居镇,重点打造3~5个美丽宜居村庄,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历史古村落和特色村庄。
四、坚持惠民利民,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深刻领会“百姓富”和“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本质要求,以习总书记提出的“七个更”为总目标,努力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
有效增加居民收入。积极营造创业氛围与环境,稳定和扩大就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深入推进省“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镇”建设。扶持创业1500人,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000人。深入开展“扶村帮户”工作,全市经济薄弱村和建档立卡户实现全面达标。
稳步提升保障水平。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障增长机制,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保障工作,推进“金保工程”,实现五险统一征缴。统筹发展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50张。提高城市“三无”人员、孤儿、重残、农村“五保”户保障标准,落实困难儿童保障,确保特殊群体生活水平与城乡居民同步提高。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围绕2017年建成全国文明城市总目标,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全力推进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和先进学校创建工作,加快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进一步提升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建成普善、练湖片区等5所幼儿园,加快改建实验小学,新建华南学校分校,建设界牌中心校新校区,继续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加大卫生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力度,加快推进人民医院扩建、二院建设、精神病防治院迁建和皇塘、访仙卫生院建设。完成卫生信息化建设任务,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认真实施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试点工作,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乡镇;巩固全市文化广场建设成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活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修缮建设三吕故居、华东财经委旧址。加快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体教融合和“足球进校园”等活动,发展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完成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建设。积极推进妇女儿童、科普等事业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精神需求。
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打造诚信丹阳。启用丹阳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平台,提升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打造法治丹阳。全面深化“六五”普法,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打造平安丹阳。深化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推动政社互动,构建信息化、立体化防控体系。深入贯彻新安全生产法,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落实各项责任,保持安全生产平稳态势。发挥市场监管局统一权威的监管效能,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打造和谐丹阳。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有效化解矛盾;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创新,建立完善网上受理信访平台。
五、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我们将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认识新常态、深刻把握新常态,加强形势研判,组织开展“十三五”规划的调研和编制。加快推进简政放权,认真做好国家、省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工作。切实推进“三公开、三到位”工作机制建设,完成省“三证合一”并联审批试点任务,大力推行并联审批和多证联办的服务模式,实施“多评合一”,缩短办事时间,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12345”政府热线服务水平。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三解三促”活动,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和问责力度,确保政令畅通,提升执行力。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着力提升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能力和依法办事水平,完善依法行政各项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认真落实重大事项行政决策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推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强化动态监管。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保障行政执法公平公正。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支持市政协履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实效。
努力建设廉洁政府。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坚持勤俭办事,防止铺张浪费。进一步规范预算制度,实行预决算全面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审计监督、执法监察和廉政监察,规范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交易行为。强化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开展纠风和专项治理,加大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形象。
(市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