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丹阳市“十佳新人新事”·

1.一张“亲情串门卡”,架设社群“连心桥”。2012年以来,云阳镇中山路社区针对社区邻里之间关系淡漠的实际,将小区划分为4个片区、12个楼组,建立“社区党总支、片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三级组织网络,配套完善“社区居委会——居住片区——楼道居民小组”的居民自治组织,将印有辖区100多名党员志愿者联系方式的“亲情串门服务卡”。发放到每户居民家中,主动向辖区居民发出“我们串串门吧”的邀请,使居民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员志愿者就在身边。每一名党员干部分片联系不同群体,既是居民喜怒哀愁“气象预报员”,又是及时了解处理家长里短、琐屑纠纷的调解员。“亲情串门服务卡”串出邻里情深,把昔日居民间的“对台戏”改成“将相和”。
2.导墅镇以“儒者风、文化魂”为主题打造“匡亚明故里”。匡亚明是著名的理论家、革命家、教育大家,是享誉国内外的“孔学泰斗”。为充分挖掘和保护名人资源,教育启示后人,导墅镇提出以“八个一”工程弘扬名人精神,打造“匡亚明故里”,即新建一座匡亚明广场、新建一幢文体大楼、命名一所匡亚明学校、成立一个匡亚明文学奖励基金、建设一座匡亚明纪念馆、成立一个匡亚明学术研究会、举办一个匡亚明文化艺术节、建设一条匡亚明大街,以此激发全镇群众爱国爱乡、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精神。
(史志办)
3.公共自行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倡导低碳环保、绿色出行,2013年,丹阳市采用“设备租赁、服务外包、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模式,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设置77个站点,安装2000套智能锁柱,投入自行车1600辆,每天可为3000~5000人次的短途交通需求提供服务。2013年5月1日该系统正式运行,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赞誉。
(浦月梅)
4.丹阳市成立慈善总会,有效开展“爱心至尚、善行丹阳”慈善捐赠救助活动。2013年5月,丹阳市开展以“爱心至尚、善行丹阳”为主题慈善宣传月活动,把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和文明创建指标体系,并着重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慈善理念。5月31日,丹阳市召开市慈善总会成立暨捐赠动员大会,启动2013年度慈善捐赠活动,募集基金6000余万元。2013年以来投入1000余万元,开展“千名学子成才工程”“复明和健行助残工程”“关爱失独家庭幸福工程”“大病救治工程”“临时救助工程”“低保家庭助困工程”6项慈善救助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5.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丹阳电视民生频道正式开播。2013年10月7日,以“倾听民声、反映民意、服务民众、凝聚民心”为宗旨的电视民生频道正式开播。大型直播民生新闻节目《民生报告》以及方言节目《我己来哈哈》、棋牌竞技节目《谁是掼王》构筑起民生频道的鲜明特色。民生频道通过大体量的民生新闻和全新的电视节目形态,让广大市民耳目一新,提高电视的收视率与美誉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媒体公信力,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6.校车接送全覆盖,让农村孩子安全上学、平安回家。2013年,丹阳市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车接送全覆盖工程,共购置40辆专用校车和56辆镇村公交车,采用“专用校车+镇村公交”集中接送的模式,开设121条线路,学生一人一座,教师跟车护送,新增保障人数5958人。乡村道路建设、车辆购置、亏损补贴等累计投入1亿多元,成为镇江市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校车接送全覆盖的县级市,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均衡教育带来实惠。
7.身残志坚的丹阳“张海迪”——袁佩华。袁佩华是丹阳市第五中学高一(14)班女生,5岁遭遇车祸,高位截瘫,13年来坐在轮椅上的袁佩华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以非同寻常的毅力完成小学和初中的学业,考上丹阳市第五中学。进入高中阶段的袁佩华更加严格自律、阳光自信、乐观开朗、努力学习,成为学校师生学习的好榜样。其身残励志事迹被全国多个权威媒体报道,被誉为丹阳的“张海迪”。
(史志办)
8.让“扶不起”成为过去时的人——张瑶。2013年1月2日,丹阳市人民医院药师张瑶,路遇垂危的生命毅然挺身而出,对车祸老人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直至120救护车到达,才默默离开现场。网友发帖寻找最美姑娘,《丹阳日报》、丹视新闻网争相报道。张瑶的义举被广为传播,她用实际行动捍卫生命的尊严,诠释人性的真善美,诠释“白衣天使”的真正含义,体现医务人员的崇高责任和社会价值,真正让“扶不起”在丹阳大地上成为过去时。
(汤辉亮  陈卫丽)
9.见义勇为的丹阳“新市民”——嵇海霞。30岁的嵇海霞原籍连云港,是住在司徒镇固村村的“新丹阳人”。2013年4月14日下午,司徒镇中固村的一个小孩不慎跌入池塘,危在旦夕。嵇海霞奋不顾身跳下池塘,托起小男孩将其救上岸,她却不留姓名骑上电动车悄悄地离开现场。嵇海霞的行动诠释见义勇为、救急救难的精神本质。她被镇江市公安局、见义勇为基金会推荐为首届“镇江见义勇为新市民”。
10.久病床前有孝子——徐胜华、徐林娥夫妇。徐胜华、徐林娥夫妇是丹阳市珥陵人。2007年8月,徐胜华91岁的母亲突发脑梗塞昏厥,偏瘫在床。患有老年痴呆的婆婆昼夜颠倒,经常发作。不仅吵得人难以入睡,还将被子、尿垫甚至是排泄物弄得到处都是。夫妇俩总是耐心地安慰老人,并及时给老人擦洗身子,从无怨言。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老人卧床6年来,夫妇俩坚持每天给老人洗两次脸、擦两次身,涂护肤品,老人从未出现褥疮。夫妇俩常年侍奉瘫痪母亲的事迹传遍全镇,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