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丹阳市代市长  陈可可
(2014年1月7日)


图2  丹阳市代市长陈可可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极不平凡,令人难忘。面对各种不利因素和繁重任务,我们在中共丹阳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市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年来,我们科学研判形势,有效应对挑战,圆满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12.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4亿元,增长2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增长22%,继续保持了经济运行稳中有升的良好势头。
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十项重点工作,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位列“2013全国县级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第12位、“2013全国县级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第8位,实现了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牢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年民生支出45.9亿元,增长24.8%,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70%,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回顾一年来的发展实践,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突出调高调强调优取向,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入248亿元,增长22%;实现销售2230亿元,增长18%;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2.6%,其中五大新兴产业完成投入145亿元、销售783亿元,分别增长30%、20.6%。新增定报企业45家、“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6家。依托产业、技术、人才优势,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成全省首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通过专家评审。健全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创成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挖掘区域资源优势,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完成规模以上服务业投入78亿元,增长2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总体规划通过国家旅游局评审,水晶山旅游度假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金鹰天地广场北区物业主体封顶,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交易大厦内部装修基本完成。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完成首批25家总部企业认证授牌。新增上市挂牌企业2家,其中飓风物流成为镇江物流行业首家上市企业。金融服务不断深化,新增小额贷款公司2家,累计达13家;市投资集团协议融资100亿元,实际到账近70亿元,为经济社会各项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完成“三资”投农16亿元,新增“三品”农产品37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云阳镇“万顷良田”建设通过省级验收。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万亩。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档案。高标准完成香草河治理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年度任务,疏浚河道23条,改建农桥43座。年度水利总投资量近4亿元,创历史之最。
二、坚持集聚资源要素,区域发展增添新活力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建立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新机制,严格容积率和亩均投入强度,积极推进企业实现零增地技改。克难奋进、负重拼搏,精心组织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增长30.2%;实际利用市外民资195亿元,增长18%。积极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和压力,完成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其中出口21.5亿美元。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活力增强。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23%,第9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新申请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70项,获扶持资金6204.9万元。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人、高层次人才团队35个、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72名。全年申请专利5300件,专利授权2500件。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建设,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设立“丹阳市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三集”稳步推进。重点规划建设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6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5个、现代农业园区8个,扎实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高端集聚、资源向集约利用发展。一年来,建立健全了园区工作班子和专业化招商队伍,完成各重点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规划的编制、评审,新建园区标准化厂房50万平方米、道路90公里,为园区的提升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坚持提升功能品质,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
片区改造强势推进,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完成城北分洪道片区、城河北路西侧片区、姜家园片区、人民电影院片区改造规划和练湖水城概念性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滨江新城总体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论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有序进行。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支持城市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城区征收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市应急(民防)指挥平台建成使用,京沪高铁站前路、122省道城区段、241省道花王至珥陵段建成通车,简渎河整治(一期)全面完成,“数字丹阳”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初现成效,齐梁路南延、丹桂路东延、陵口货场路、苏南运河“四改三”、沪宁高速公路丹阳东互通、规划展示馆、万善公园改造等工程有序推进。新增城市公交线路3条,新建城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80个,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启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3年行动,顺利完成年度工作目标。
城乡一体统筹联动,“三新”建设有序开展。启动新一轮“三新”建设升级达标行动,完成拆迁125万平方米,新建农民集中安置房121万平方米,基本形成“1个中心城市、8个中心城镇、38个中心社区”的三级城乡居民集中居住布局体系。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新改建道路131公里。建成镇村候车亭139座,镇村公交通过省级验收。高质量完成村庄环境三年整治任务,顺利通过省级全域考核验收,全市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改观。
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环境质量逐步提高。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查验收。强势推进化工(电镀)行业三年转型升级行动,关、转、迁化工企业75家,累计112家。建成电镀集中整治区标准化厂房(一期)3.6万平方米,废水处置中心投入试运行。动真碰硬,狠抓水环境综合整治,关闭畜禽养殖场257家、化工洗桶点5个、塑料粒子加工点15个、豆腐作坊9户,整治工业企业102家,建成污水收集管网37.9公里,地表水质状况进一步好转。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成效突出,被评为省夏季秸秆禁烧工作先进市。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林木覆盖率达22.6%。完成国家废弃矿山整治示范项目一期工程。单位GDP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完成镇江下达任务。
四、坚持发展普惠于民,社会民生得到新改善
群众收入稳步增长,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各项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3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5%以内。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私营企业1650户、个体工商户4500个、注册资本106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3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0元,增长12%。完成“扶村帮户”活动第一阶段任务。各类保险持续扩面,及时发放尊老金、困难家庭物价上涨动态补贴,积极推行被征地农民保障新政策。扩大住房保障范围,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322套,建成786套。成立市慈善总会,全年募集善款6200万元,发放慈善救助资金近千万元。
公共服务不断强化,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完成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省级创建年度任务,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市验收,校舍安全工程完成21万平方米,职教园二期、正则小学迁建有序推进。开通校车线路134条,有力保障了6000多名农村中小学生上下学安全。开通与上海、南京两地的新农合异地实时结算平台,极大方便了群众异地就诊。积极开展大病保险试点工作,被确定为省大病保险试点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门诊药品费人均减少13.9元,住院药品费人均减少396.7元。大力开展文化广场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深入推进,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市。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建设,被评为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被住建部列入国家试点城市。此外,人武、物价、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妇女儿童、人口计生、科普、史志、通信、档案、气象、残疾人事业、民族宗教、安全生产、机关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也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基层基础工作明显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平安、法治建设深入推进,连续10次荣获省“平安县(市、区)”称号,被评为“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完善“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服务管理模式,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87.5%、88.3%。开展社会矛盾纠纷网格化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受理“12345”政府服务热线建议投诉7万多件,办结率98.5%,满意率98.6%。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国家药品安全示范市创建通过省级考核。
五、坚持加强自身建设,行政水平实现新提升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切实规范办公用房,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7件、政协委员提案313件,平均办结率41.8%,平均满意率或基本满意率98.9%。深入开展“三解三促”“三争一创”“千人评议”和“企业服务月”活动,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坚持依法行政、阳光行政,全面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全年审结行政复议案件32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要素瓶颈制约依然突出,企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城市配套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城乡统筹力度有待加大;公共管理领域还有不少新情况,基层基础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2014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面对发展中变数增多、困难加大的复杂局面,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镇江市一系列重要会议和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奋进、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丹阳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单位GDP能耗下降3.5%,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完成镇江下达任务。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坚持能快则快,奋力争先进位,不断将丹阳综合实力推向更高水平。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5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重点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为新一轮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把中央精神和丹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和目标任务。
稳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保持财政金融平稳运行。进一步改进预算管理制度,逐步推行政府和部门预算、决算公开,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稳步提高税收占比,不断优化收入结构,提高收入质量。把握中央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机遇,积极引导我市民间资本探索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抢抓IPO重启和企业上市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机遇,加强对上市后备资源的培育,加大对证券公司的招引力度,大幅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力争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探索改革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全年协议融资100.5亿元,实际到账69亿元。规范金融业经营秩序,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有效防范各类金融风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各类资本投向实体经济。
逐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骨干领军企业。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作用,加强校企联盟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建设,组织申请专利5500件以上,力争授权专利3000件以上。坚持把产业发展急需人才作为主攻点,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切实加强制度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建设,进一步形成尊重人才、支持创业、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机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深刻变化、世界经贸格局不断调整的新情况,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和综合带动效应,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积极、有序、安全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开展国际化经营,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培育国际知名品牌。认真做好对接上海自贸区各项工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借力发展,在更多领域中实现借鉴创新。
二、深化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为新一轮发展筑牢产业支撑
按照“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拓展三产”的思路,构建更加现代、更具规模、更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态的双重跨越。
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提升生产能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力争技改投入突破100亿元。更大力度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力争投入超过100亿元。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用工、技术、市场等难题,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新增定报企业35家、销售超亿元企业15家。支持企业争创品牌,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增强行业领导力和话语权。强化项目服务、要素协调、督察考核,促进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达产达效,及早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繁荣城市经济,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规划引领、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扎实推进“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各项工作,加快金鹰天地广场、华地二期、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萧梁物流园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进程,力争服务业投入超过1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3%以上。启动实施总部经济园规划建设,鼓励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来丹设立研发中心、营销机构等地区性总部。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稳定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我市被列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政策优势,探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多渠道增加“三农”投入,引导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形式,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积极推进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建设,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万亩、“三品”农产品30个。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促进农业园区提档升级,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兴农力度。有序实施新一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逐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坚持完善功能和突出特色并重,更高水平抓好产业“三集”。依据19个重点园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生产、研发、生态等各类功能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导向招商和产业链招商,鼓励现有关联配套企业向特色园区集中,努力把各类园区建成科学发展的先导区、产业集聚的示范区。同步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推动市高新区完善功能,争创省级高新区。
三、加快城乡建设,突出生态宜居,为新一轮发展夯实载体平台
把城乡建设作为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按照“以人为本、同步协调、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高品质规划建设美丽家园。
强化规划龙头地位,提升规划引领水平。严格执行市规委会章程,切实提升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高水平、高质量做好城市总规、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提升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面向未来、切合实际、覆盖面广、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建立规划执行定期评审制度,加强规划跟踪落实,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承载能力。坚持连片开发、拆建并举原则,大力推进万善公园片区、丹棉片区等旧城改造,加快姜家园片区、城河北路西侧片区建设步伐。依据滨江新城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沿江四镇一体化发展。加强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完成规划展示馆、铁路货场搬迁、丹桂路东延、陵口货场路、导皇线建设任务,人民大桥重建工程主体竣工。加快推进练湖水城、齐梁路南延、沪宁高速东互通、城区路网改造、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苏南运河“四改三”、丹金溧槽河“五改三”、城北分洪道整治、九曲河护岸等工程。开工建设皇蒋线、122省道花王至全州段。因地制宜建设地面和地下停车场,缓解城区停车难。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巩固提升国家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村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省、市实施方案,严格执行重点行业大气排放特别限值。加强燃煤锅炉整治,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力度,着力提高城乡保洁和建筑施工防尘控尘水平。继续深入实施水环境治理,年内关、转、迁化工企业70家以上;加快电镀集中整治区建设,推动电镀企业入园生产,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引导涂料企业组建股份制集团公司;切实规范畜禽养殖,加大对禁养区、限养区整治力度;统筹推进城乡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断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生态修复,完成国家废弃矿山整治示范项目二期工程。强化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格局。
四、深化社会治理,致力改善民生,为新一轮发展营造和谐氛围
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步有序、扎扎实实做好各项民生工作。
全力以赴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优化创业环境,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更多的人创业就业。进一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并轨运行。扎实做好被征地农民保障工作。继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广泛开展社会捐赠、扶贫济困等慈善活动,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扎实开展“扶村帮户”活动,继续对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实行重点帮扶。加强公共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000套,缓解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大力发展老龄事业,通过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加快镇区敬老院提档升级、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等途径,力争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超过33张。探索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更大力度繁荣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力争通过省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评估验收。完成校安工程年度任务,正则小学建成使用。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二院急诊医技楼主体竣工,开工建设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启动实施中医院迁建。深化“省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加快“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积极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启用全民健身中心。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高标准打造城区“15分钟文化圈”、农村“5公里文化圈”。结合片区改造,修缮“三吕”故居、华东财经委旧址,同步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历史记忆。加强计生服务管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扎实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提升基层服务体系,力争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90%以上。深化平安、法治建设,八星级以上平安村(社区)达标率80%以上,积极推进综治组织、综治工作、综治机制进“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借助“智慧丹阳”平台,提升社会治安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注重源头治理,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依法化解各类矛盾。健全网络舆情引导和监管机制,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保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可控。做好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工作,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五、转变政府职能,树立优良形象,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我们将顺应时代要求、顺应发展趋势、顺应群众期盼,进一步增强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提升精气神,奋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我们要首先破除自身头脑里的“深水区”,着力解决好“敢不敢改”“会不会改”的问题,积极作为,勇于实践,坚决按照上级部署要求,统筹谋划,分类推进。对促进城乡一体化、简化行政审批等一批已经部署、正在落实的改革,不断拓展深化,确保取得实效;对建立健全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完善生态环境源头保护等一批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加快推进,尽早实施;对土地制度改革等一批涉及面广、需要顶层设计的改革,加强向上对接,提前做好准备。
我们将进一步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扎实有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解三促”活动,更加自觉地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紧贴群众脉搏,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期盼。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抓好机关效能建设,敢于直面矛盾,不推诿扯皮,不敷衍拖拉,切实把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服务落到实处,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福祉。逐步加大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自律,厉行勤俭节约。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带头弘扬法治精神,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逐步建立政府及组成部门权力清单制度,规范和明确权力运行的程序、环节、过程、责任,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举债程序,着力化解和防控债务风险。进一步规范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资金管理,深化节约型机关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市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