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市努力克服宏观环境趋紧、要素保障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转型、超越、统筹、共享”发展目标,创新举措,积极应对,扎实推进,全市经济总体呈现出“平稳快速增长,发展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向前。
一、综合
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30.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79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47.76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337.96亿元,增长13.0%。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2239元,比上年增长12.8%,(按年末汇率折算为16197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结构由2011年的5.4∶55.2∶39.4调整为2012年的5.4∶53.9∶40.7。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27,比上年上涨2.3%,其中:食品类上涨4.2%;烟草类上涨3.4%;衣着类上涨3.3%;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2%;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上涨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居住类上涨1.3%。
全年新注册私营企业2020家,新增注册资本139.8亿元;新注册个体工商户5308户,新增注册资本16.68亿元;全年实际利用民资408.84亿元,比上年上涨14.3%,其中吸纳市外民资165.21亿元,比上年上涨0.1%。2011年实现民营工业总产值169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实现民营工业销售收入152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民营经济税收收入5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70.2%;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9.8%。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6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4万亩,比上年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7.02万亩,比上年下降5.1%。全年粮食总产量50.48万吨,比上年增长1.8%;油料总产量1.11万吨,比上年增长19.5%;蔬菜总产量24.30万吨,比上年增长8.0%。全年生猪出栏22.66万头,比上年增长3.0%;羊出栏1.42万羽,比上年增长2.9%;家禽出栏486万只,比上年增长5.7%;全年肉类总产量2.45万吨,比上年增长3.7%;禽蛋产量8166吨,比上年增长2.6%。全年水产品产量3.76万吨,比上年增长0.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0.4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05.96亿元,同比增长18.6%。年末全市拥有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807家,规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34.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1.28亿元,集体企业工业增加值2.13亿元,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增加值53.96亿元,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增加值42.23亿元,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工业增加值115.7亿元,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217.45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351.80亿元,轻工业增加值82.45亿元,轻重工业比重由上年的19.54:80.46变化为19.0:81。全年工业用电量46.7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
全年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8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实现利税总额161.55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9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4%;实现利税141.19亿元,增长19.9%;实现利润总额92.91亿元,增长20.7%。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市拥有建筑资质企业104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3家,二级资质企业22家。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8.91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5.9%。全年建筑施工面积595.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5%;竣工面积230.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5.4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完成工业性投资280.47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80.53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完成工业性投资21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在规模以上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1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集体经济投资4.52亿元,比上年下降35.5%;私营个体经济投资17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他经济类型投资82.46亿元,比上年增长56.3%。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5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7.91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1.17亿元,增长20.6%。
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33.61亿元,比上年增长41.3%;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358.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1%,其中:住宅面积279.3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7%;完成商品房竣工面积89.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6%,其中:住宅面积70.67万平方米,增长46.5%;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71.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其中:住宅面积64.14万平方米,增长10.4%;实现商品房销售额41.74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住宅销售额36.49亿元,增长10.8%。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城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1.40亿元,增长25.6%;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9.73亿元,增长0.8%。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0.35亿元,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69亿元,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1.46亿元,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32亿元。年未全市拥有各类消费品市场45个,实现成交额136.14亿元,其中亿元市场7个,实现成交额72.10亿元。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6.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出口总额21.84亿美元,增长19.7%;进口总额4.67亿美元,下降10.2%。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19.28亿美元,增长24.9%;加工贸易出口2.56亿美元,下降8.9%。按企业性质分,“三资”企业完成出口10.31亿美元,增长1.5%;私营企业完成出口11.13亿美元,增长45.5%。按出口地区分,对美国出口5.45亿美元,增长23.8%,位居第一;对欧盟组织出口3.89亿美元,增长18.3%,位居第二;其余依次为日本、东盟组织、韩国、印度、香港、台湾、澳大利亚等。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51个,比上年增加12个;注册合同外资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0%;实际利用外资4.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9%。全年共完成劳务合作合同额17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完成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166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2%;当年新派劳务688人,比上年增长13.9%;年末在外人数1697人,比上年下降3.6%。
六、交通、邮电
全年完成客运量27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客运周转量16.91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4.0%;全年完成货运量3101万吨,比上年增长18.3%;货运周转量18.5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9.3%;港口吞吐量746.5万吨,比上年增长9.8%。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2096.1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56公里,一级公路272.03公里,二级公路344.79公里。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8.90万辆,比上年增长22.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30万辆,比上年增长23.6%。
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总量8944万元,比上年增长20.8%。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总量7.13亿元,比上年增长0.9%;实现电信业务收入6.42亿元,比上年下降3.9%。年末拥有电话用户固定电话用户28.3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1.1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15.63万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2012年,全市实现完成财政总收入11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中央收入32.13亿元,下降4.2%;地方财政收入86.03亿元,增长24.6%。在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71亿元,增长9.6%,其中:增值税26.92亿元,下降9.8%;企业所得税12.74亿元,增长6.5%;营业税15.20亿元,增长64.8%。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全年财政支出90.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4.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733亿元,比年初增长22.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3.82亿元,比年初增长18.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00.82亿元,比年初增长27.4%,其中:短期贷款451.57亿元,比年初增长35.8%;中长期贷款138.43亿元,比年初增长6.1%。个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贷款达59.68亿元,比年初增长12.7%。
全年保费收入15.44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4.36亿元,增长29.0%;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1.08亿元,下降2.5%。保险业务赔款和给付3.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财产保险赔付2.19亿元,比上年增长24.4%;人寿保险赔付1.80亿元,与上年持平。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2012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6项,其中国家科部级11项,省科技厅154项,获镇江市以上科技进步奖23项。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1家,累计达70家;新创高新技术产品49个,累计达235个。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55.03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3%。全年专利申请量2123件,比上年下降32.8%;其中发明专利1186件,比上年增长158.4%;全年授权专利1216件,比上年增长0.1%;其中发明专利103件,比上年增长83.9%。
全市拥有普通中学31所,高中在校学生14729人,初中在校学生21165人;拥有小学27所,在校学生45756人;中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4706人。全市各类学校教职员工8791人,其中:专任教师7871人。2012年,我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分别达100%、99.9%、99.9%、98.4%。2012年,我市高考本科录取人数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为4.2‰,职校学生对口高考本科达线率20.2%。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年末共有文化馆(站)共14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35.58万册。全市拥有业余文艺队213个,演出场数260场次,观众达75万人次。全市拥有文物保护单位109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9个,镇江市级11个。全市数字有线电视用户达25万户;《丹阳日报》年发行量3万份。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站各1个,卫生防疫机构1个。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94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675人,注册护士1410人。全市拥有医疗标准床位2721张。
年末,共有体育场10个,体育馆11个,标准足球场18个,400米跑道20个,全市拥有游泳池8个、乒乓球房107个,篮球场890个,排球场28个。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城市建成区面积25.57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18.18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6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6%;污水日处理能力保持在7万吨,年污水处理总量达2338万吨;市区道路总长度469.7公里,道路面积622.68万平方米,拥有路灯2.31万盏。年末,供水管道长度473.28公里,全年供水总量达3437.06万立方米;全市天然气供气管道483.88公里,供气总量9471万立方米,天然气用气人口达18.8万人。全市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5.8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城市居民生活用电1.67亿千瓦时,增长18.0%。
全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总抓手,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生态保护,全年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3.75%,全市所有镇通都过了生态镇的验收。全年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348天,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87.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9.9%。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11746人,比上年减少11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8214人,农业人口493532人。全年出生人口7078人,人口出生率8.72‰;死亡人口9870人,死亡率12.16‰;人口自然增长率-3.44‰。
2012年,全市城乡从业人员60.7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75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6.76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截止2012年年末,我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54万人,覆盖面达98.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62万人,覆盖面98%;失业保险人员参保人数10.09万人,覆盖面97%。新农保参保人数14.11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61.06万人。2012年共确定低保对象9790人,其中城市1519人,农村8271人。
全市非私营企业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5869元,比上年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20元,比上年增长13.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36元,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15171元,比上年增长13.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722元,增长13.2%。城市居民住宅人均建筑面积40.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61平方米。
说明: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