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度 荣 誉

【丹阳获省“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认定】  2012年1月,丹阳市被江苏省商务厅认定为“江苏省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大赛璐安全系统(江苏)有限公司、大亚车轮制造有限公司等十个企业被认定为出口基地骨干企业。汽车零部件产业既是丹阳特色产业,也是支柱产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形成研发、生产、加工等产业配套体系。全市拥有生产经营企业800余个,其中拥有超亿元汽配企业30个。2011年,全行业实现销售18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销售的20%。近年来,丹阳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注重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品结构,消化、吸收、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强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多项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并填补国内空白,产业竞争优势迅速提升。丹阳还拥有国内一流的汽车零部件模具开发企业,建有省级汽车灯具检测中心及国家级汽车灯具实验室,形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汽车灯具专业市场“华东灯具城”和“中国汽配城”,建有“华东灯城工业集中区”、“兴新工业集中区”、“汽车零部件工业区”、“访仙镇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区”,产生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比较优势。
【丹阳第五次获省文明城市】  2012年1月17日,江苏省宣传部长会议召开,会上,省委、省政府对获得“江苏省文明城市”称号的一批文明创建先进单位进行表彰,丹阳市榜上有名,且名次靠前。这是丹阳市成为江苏省首批文明城市后,连续五届蝉联江苏省文明城市。近几年来,丹阳市在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建设水平的同时,努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塑造城市的灵魂和品质,坚持以规范制度促使文明城市创建的常态化;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主体,积极开展“做一个可爱的丹阳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克陋习、学礼仪、树新风上下功夫;坚持务实创新,扎实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齐头并进的创建格局,涌现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力量,引导社会主流,树立社会正气。
【丹阳眼镜被授予“江苏区域名牌”】  2012年1月,丹阳眼镜被授予“江苏区域名牌”荣誉称号。“江苏区域名牌”是江苏省某特定区域内优势产业群体企业共同拥有的,具有较高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集体名牌,体现区域产业集群质量竞争力。经过40余年发展,丹阳市眼镜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丹阳的第一特色产业。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从事眼镜行业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共有1500余个,眼镜生产企业近500个,从业人员6万余人。全市有30余个企业通过ISO国际质量认证,眼镜质量检测合格率达90%以上,眼镜行业拥有注册商标2000余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著名商标9个。
【丹阳荣获省村级“四有一责”示范市】  在2012年6月召开的江苏省村级“四有一责”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省委命名表彰20个“江苏省村级‘四有一责’建设示范县(市)”,丹阳市荣列其中。近年来,丹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启动以“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实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为内容的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并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154个行政村和16个涉农社区居委会的村级集体总收入为2.14亿元,村级集体资产总额达18.72亿元。全市所有村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基本具备“七室三站两超市一广场”的服务功能配置。农村“新三通”基本实现,行政村光缆普及率、自然村宽带普及率均达到100%,村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2M以上,95%的村实现3G通信网络覆盖。全市“双强”型干部比例达80%,其中“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比例达90%以上。
【丹阳通过省知识产权示范市验收】  2012年7月2日,江苏省知识产权局组织专家,对丹阳市第二轮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工作进行考核验收。经考核,丹阳市各项工作符合省知识产权示范市的要求,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自2009年11月丹阳市被列为第二轮“省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以来,全市共申请专利606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61件,年平均增幅52%,授权专利2389件,年平均增幅21%。商标注册5800余件,其中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10件、“江苏省著名商标”77件、“镇江市知名商标”138件,专利战略、商标品牌战略初见成效。同时,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创造取得突破。丹化万吨级煤制乙二醇技术做到世界首创,恒神碳纤维、卡威第三代消防车做到世界第一,平面转立体影像制品、巍华精密合金做到全国唯一,这些“第一”和“唯一”不仅壮大了企业自身,还起到示范带动效应。此外,丹阳市大力支持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转化和运用,两年来,全市用于专利技术实施的科技开发与应用资金、技术创新基金等引导资金超过1.2亿元;登记技术交易250笔,合同金额超过1.3亿元;2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税收优惠。2011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6%,连续8轮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天地石刻园入选“长三角旅游休闲双百佳”】  2012年7月,在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党报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联合主办的首届“乐游长三角·旅游休闲双百佳”公益推选活动中,丹阳市天地石刻园成功进入“长三角100个不得不去的地方”首轮晋级名单,成为镇江地区晋级的3个旅游景点之一。“长三角100个不得不去的地方”,主要围绕“吃、住、行、游、购、乐”六大旅游要素,重点推荐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景观资源、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景点景区,独具特色的餐饮饭店、地标性精品商务酒店、休闲购物场所等配套服务设施。此次三省一市共有1000余个单位参加评选,其中江苏197个,镇江10个。
【丹阳获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和平安县】  在2012年9月7日召开的江苏省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落实会上,丹阳市被授予“2011年度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区)”和“江苏省2011年度平安县(市、区)”殊荣。丹阳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平安建设为载体,以强基层、打基础为着力点,创新工作管理模式和机制,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形成由点到面、全面推进、整体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效,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广大群众对综治和法治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有新的提高,安全感满意率高达93%。
【丹阳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考核】  2012年9月26日,丹阳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工作通过国家考核验收。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审阅资料和质询等方式,全面考核丹阳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工作,认为较好地完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的各项工作。专家组希望丹阳市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结合区域产业、行业特点,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更多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推进丹阳知识产权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而支撑区域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丹阳获省“‘十二五’妇女发展规划示范市”】  在2012年10月江苏省推进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市县政府分管领导培训班上,丹阳市被评为首批13个实施“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示范县(市、区)之一。近年来,丹阳市围绕全市“十二五”妇儿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统筹协调各镇(区)、各成员单位在提高妇女参政议政能力、推动妇女参与经济发展、维护妇女儿童教育、健康、法律保护权利等方面做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项目运作,深入推进建立妇科病查治医疗救助机制、完善特困家庭儿童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实施免费婚检一站式服务、实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援助工程、实施促进妇女参政议政计划,加强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建设、实施单亲特困母亲帮扶行动、建立关爱流动留守儿童支持体系等八件实事项目,使民生工程真正惠及妇女儿童。
【丹阳获“省金融生态优秀县”】  2012年,在全省四个“金融生态县”满三年的“回头看”活动中,丹阳市被授予“江苏省金融生态优秀县”称号。近年来,丹阳市坚持把金融生态县创建作为改善投融资环境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瓶颈”,打通制约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金融生态县”创建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丹阳市升格为全省首批8个“金融生态达标县”之一,2009年又成为省首批4个“金融生态示范县”之一。
【丹阳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2012年12月,丹阳市再次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受到农业部的表彰。近年来,丹阳市认真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富农各项政策,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广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强化各项技术服务,稻麦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同时,加大支持粮食生产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支持农业生产,安排8000万元开展水利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机装备水平逐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新的提高。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单产逐年增加、粮食总产实现“九连增”。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9960公顷,粮食总产量达49.56万吨,同比增长0.49%。
【丹阳成为首个“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  2012年12月,经国家旅游局批准,丹阳市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丹阳市旅游业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取得较大的成绩。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江苏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落实国家旅游局希望“江苏旅游在产业融合上、产品供给上、公共服务上率先取得突破和做出示范”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国率先创建“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为江苏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积累经验。自确定创建“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目标以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得到国家、省旅游局领导的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创建工作进展顺利。2012年上半年,获准成为“省级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旅游局在批复中要求丹阳市以改革创新精神,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先行先试。
【丹阳荣获“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市”】  2012年12月29日,丹阳市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建筑环境与居住文化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市”称号。“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从宏观层面来看,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能。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政务环境、经济环境、居住环境、生产环境、投资环境7大类共73项评价指标。
(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