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 案 工 作
【概 况】 2011年,丹阳市档案工作主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为全市机构改革单位的档案移交提供业务指导,陆续接收各类文书档案1349卷6125件、婚姻档案10091件。充分发挥档案征集员网络的作用,征集《蒋氏家谱》、《杭氏家谱》、《韦氏家谱》等谱牒档案及各类珍贵资料20余卷。与丹阳市广播电视集团达成共识,将该单位保存的部分音视频档案接收进馆,以加强丹阳地区重要声像档案资料的科学管理。增收市级机关及各乡镇2002年至2011年的现行文件2600余件,完善现行文件查阅中心的各项设施设备,供市民自助查档。贯彻实施国家档案局《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全面推行文书立卷制度改革,深入民营企业进行档案业务指导,陆续在全市39个社区推广信息化软件操作系统。全年完成省档案工作星级测评8个。10月27日,主动与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市法制办等部门联系,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市人社局、市农委开展档案执法检查。12月,对全市100余个机关单位进行档案年检,结果列入各单位“四个文明考核”。市档案局在深挖馆藏档案资源的基础上,联合社会力量,相继编写出版《落花飞絮-档案与丹阳文化遗存研究文丛》和《丹阳姓氏提要》,在传承丹阳历史文化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实施“科技兴档”战略,8月,市档案局与沛县档案局签署《数字化档案备份协议》,为下一步档案信息异地异质备份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不断提升档案服务效能,举办上岗培训及各类档案业务培训班,培训1000余人次。稳步推进全市档案数字化工作,全年档案全文扫描量累计超过100万页,并新建10余个专题目录数据库,婚姻档案、退伍军人档案、知青档案等民生类档案均实现了计算机全文查阅,全年共接待查档人员3000余人次。
【市档案馆晋级】 2011年10月30日,经过国家一级馆测评组考评,丹阳市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成为镇江三市四区中首个进入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的市(县)级档案馆。早在2011年初,丹阳市档案局就进行创建工作的规划和部署,将测评指标融入年度绩效考核中统筹兼顾。在总体谋划上,坚持系统思维,以创建工作带动整体业务水平提高。在组织领导上,争取地方领导支持,加强沟通协调,根据创建工作进程,及时召集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在实际操作上,细化测评标准,将责任明确到个人,制定具体翔实、操作性强的创建工作计划和任务分解表,深入解读国家档案局测评标准中相对比较粗梳的表述,将测评标准逐条细化,按计划、分阶段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形成层级联动、权责明确的良好机制。
【开展新农村建设建档创星级活动】 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丹阳市档案局逐步加强农村的档案工作。2011年,针对村组整合,新农村建设迅速推进的新形势,市档案局提出用3年时间,在全市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创星级活动。2011年在8个镇、56个行政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创星级活动。至9月中旬,参加创星级活动的镇、行政村均专门配置档案管理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档案管理均通过检查验收,其中有14个达省二星标准,3个镇的档案工作被评为“江苏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镇”、3个行政村的档案工作被评为“江苏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
【市档案局(馆)成为镇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1年8月,丹阳市档案局(馆)被镇江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以来,市档案局围绕“城市记忆”这一主题将档案与地方文化有效整合,相继推出“丹阳记忆·齐梁文化”、“丹阳记忆·姓氏探幽”、“丹阳记忆·丹凤朝阳”三个“记忆”系列展览,以文献、图片、实物、声像等多种形式记录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画面,从不同侧面反映丹阳的城市历史和巨大变化。4月,配合科普宣传周活动,在人民广场展出“丹阳记忆·姓氏探幽”展板。11月,联合丹阳市书画界人士共同创办“齐梁文化会所”。12月联合市文广新局、市文联举办“鸣凤雅集·名家书画作品展”及“何雨春彩墨画全国巡回展”等活动,探讨书画艺术,搭建艺术与档案沟通交流的平台。在互联网自办网站上开辟“空中展厅”专栏。
(刘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