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政府领导班子述职述廉述法报告(摘要)

丹阳市人民政府
(2011年12月)

一、确立科学发展的主题,不遗余力加快经济建设,经济
总量和发展质量同步提升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8亿元(预计数,下同),四年翻了一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是2007年的2.6倍;完成财政总收入百亿元、一般预算收入42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41倍、2.5倍。基本竞争力四年上升8位,列全国县级市第16位,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工业化突破步伐加快。累计完成工业投入690亿元,其中,实施亿元以上项目410个,新增规模企业600家。大投入实现了大产出。累计新增销售超10亿企业9家、超百亿企业4家。2011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733亿元、利税135.30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44倍、3.51倍。被评为中国眼镜产业出口基地、中国汽摩零部件制造基地、省五金工具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眼镜产业入选全国百佳产业集群。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通过制定新兴产业规划纲要,出台各类扶持政策,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技术不断突破,品质不断提升。2011年五大新兴产业完成投入72亿元、实现销售4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3%、43.5%。涌现出恒神碳纤维、巍华高温合金、卡威消防车、尚阳科技等一批“全国第一”和“国际唯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并入选全国首批“军民融合式发展示范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现代农业快速推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0个,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疏浚县乡河道42条,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年度建设任务,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实现镇(区)、村全覆盖,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累计新增流转土地面积18.47万亩,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1.96万亩。
现代服务业速效同增。2011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90亿元、占GDP比重达40.5%,四年提高4.8个百分点。欧尚超市、东亚升五星级改造、国际汽车城、宏福汽配物流园等一批高端商贸项目建成投运;文化科技产业园、嘉山和九里风景区、香逸五星级酒店、贤桥城市综合体等一批重点项目快速推进。
二、突出统筹发展的方针,一着不让加快城乡建设,城乡
面貌和城市功能同步提升
累计投入城乡建设资金16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10平方公里,达4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2.3个百分点,达53.3%。
突出规划引领。强化规划龙头地位,完成城乡一体化规划、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发展战略规划、城市道路网规划、水系专项规划、旧城改造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突出建管并举。建成京沪高铁丹阳北站、沪宁城铁丹阳站、常泰高速新桥枢纽、市外环、通港路、机场路等站点、干道,基本形成“两环八射十互通”的大交通格局。建成区域供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天然气利用、电网改造、数字信息网等一批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极大改善。“城管通”项目投入使用,基本实现建成区数字化城管全覆盖;完成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向乡镇延伸,城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突出“三新”建设。12个镇的“新市镇”规划通过专家论证,丹西片区“新市区”规划完成编制,38个“新社区”规划正在加速推进。界牌镇、云阳镇“万顷良田”方案通过省国土厅批准。累计“三新”建设投入资金超85亿元,完成拆迁200万平方米,建成面积225万平方米,农民集中居住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52%。新桥镇群楼村、界牌镇界牌新村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突出“四城同创”。在2009年创成国家卫生城市的基础上,以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文明城市新“四城同创”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总体发展层次和水平。目前,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省级技术评估,生态市创建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连续5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为实现既定创建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开拓创新发展的路径,坚定不移加快改革开放,内生
动力和外部活力同步提升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双百工程”为抓手,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项目133个,其中11项技术被列为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省重大科技项目转化资金1.70亿元。累计引进海归团队67个,高层次人才138名,其中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建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6个,院士工作站5个。入选省首批创新型城市试点市、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市。“国家火炬计划丹阳新材料基地”通过科技部复审,高性能合金产业园被评为省特色科技产业园。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极大地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企业品牌建设。累计创成国家级品牌45个,入选全国县域商标发展百强行列,位居第18位。
大力推动金融创新。创新金融组织。全省首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共有小额贷款组织10家、村镇银行1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15家、担保公司14家。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张家港农商行、江苏进出口银行等外地金融机构均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通过“淡马锡”模式、“金三角”模式、发行企业债等融资形式,为企业融资超百亿元。稳步推进企业上市,新增上市企业3家,累计达8家。
大力推动制度创新。创新克难,完成丹棉集团、龙源电厂等企业改制工作,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成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改革,实施新一轮区划调整和村组合并,进一步理顺了市镇两级机构设置和分税制管理体制。
大力促进对外开放。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39个,实际利用外资10.30亿美元。累计外贸出口58.07亿美元,年均增长20.9%。外经合作态势良好,累计完成劳务合作合同额6147万美元,劳务合作营业额5099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9.46%、18.62%。
四、追求和谐发展的理念,满腔热情为民多办实事、办好事,社会
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步提升
注重富民优先。高度重视全民创业,累计设立8229万元就业专项扶持资金,累计新增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8618家、31352户,新增注册资本484.30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1654人,转移农业劳动力568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74%以内。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90元,分别是4年前的1.62倍、1.59倍。
注重民生投入。把更多的财政增量资金投向民生领域的薄弱环节,确保事关民生的各项支出足额到位。累计财政投入民生资金38.50亿元,年均增长37.3%。向社会承诺的各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件件都得到了有效落实。
注重民生保障。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2007年的每人每月280元和260元,提高到目前的380元和300元。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97.98%;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7.31%、100%;被征地农民保障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公共租赁房1016套、廉租房42套,经济适用房8.80万平方米。以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体为救助重点,累计发放救助金1.20亿元,惠及群众6.60万人次。
注重全面协调。全省首批通过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被评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完成国家重大专项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年度建设任务,灭蟑先进市通过省级复查。完成省村级体育设施精品市建设工程,全民健身活动获全国先进,实施免费孕前优生促进工程,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先进市、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其他各项社会卫生事业也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先后荣获中国信息化50强、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市、省社会治安安全市、省双拥模范市等多个荣誉称号。
五、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致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
执政能力和作风建设同步提升
把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推进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思想过硬、政治坚定、作风正派、团结一心、求真务实、为政清廉的领导班子。一是强化学习、提升素质,紧跟形势发展步伐。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确立“建设学习型班子”理念。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素质、增强本领,力求找准切入点、寻求突破点,创造性地推进工作。二是服从大局、服务全局,营造团结和谐氛围。坚决服从市委的统一领导,认真执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对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大力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能。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82件、政协委员提案1058件,满意率均在99%以上。注重班子内部的团结协作,强调分工不分家,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一些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特别是一些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协调解决的事项,提交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集体讨论研究;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注重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严格按原则和程序办理,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三是依法行政、完善制度,规范政府工作行为。制定出台《丹阳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办法》、《丹阳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暂行办法》、《丹阳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暂行规定》、《丹阳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预算(标底)审计暂行规定》等各项制度,切实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努力实现政府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高度重视土地上市工作,成立市土地价格审查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土地价格审核机制,促使土地市场充分竞争,土地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四是严格管理、筑牢防线,树立廉洁高效形象。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全面落实“一岗双责”。扎实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持之以恒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夯实拒腐防变的基础。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进一步确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注重厉行节约和勤俭办事,做到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发展和稳定的“刀刃”上。充分发挥政府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着力维护政府执政为民、廉洁从政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