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丹阳市市长  裔玉乾
(2012年3月27日)


图2  丹阳市市长裔玉乾。
2011年和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2011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型超越、统筹共享”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GDP 724.90亿元,增长12.7%;财政总收入102.60亿元,增长28.2%;一般预算收入41.10亿元,增长3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5.90亿元,增长2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80亿元,增长17.6%;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1元,增长15.7%;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3426元,增长17.3%;单位GDP能耗下降3.5%。
一、转型升级明显加快
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五大新兴产业完成投入73亿元、销售478亿元,分别增长140.5%、54.2%。建成国内首家航空航天产业院士工作站、首个“军民融合式发展示范区”、首条自主知识产权千吨级全自动碳纤维生产线。财政科技投入考核全省县级市排名第一,实施国家“863”计划3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新增省级名牌6个,专利授权量1211件。新设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累计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6人入选省“双创计划”。云阳高新区被评为省“两化融合”试验区。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完成投入72亿元,增长38.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2%。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额2632万美元,新增商业银行分支机构4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上市企业1家。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71.60亿元,增长11.2%。天地石刻园、益阳钢贸城、中合新农物流园、江苏宏福物流园、香逸酒店、长江丹阳码头、华东建材城(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主体竣工。
现代农业稳步提升。全国县级市中首家与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进行战略合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生产连续八年增收。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镇江市级6个。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三品”农产品42个、镇江市级名牌农产品5个。新增高效农业11.45万亩、高效渔业1.57万亩、设施农业7.80万亩、“三大合作”组织入社农户3.65万户。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年度任务,大湾水库、西南片区除险加固工程全面竣工,疏浚整治城乡河道18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成功改制丹阳钢铁厂和16个镇级自来水厂。完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实际利用外资2.82亿美元、市外民资165亿元,新批境外投资企业6家。完成进出口总额23.40亿美元,增长29.7%,其中出口18.30亿美元,增长22.6%。投融资改革不断深化,市投资集团总资产达231亿元,协议融资65.80亿元。
二、城市承载功能增强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严格按照《丹阳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开展城乡建设。高铁站房、城际广场建成使用,南二环大桥顺利通车。黄冈取水口延伸工程、长湾水厂(一期)、大型垃圾中转站、延陵中心路、122省道城区段、241省道大泊至珥陵段、东外环访仙至新桥段、九曲河城区段护岸整治、招投标采购交易中心、市应急指挥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主体竣工。高铁站前路、338省道丹阳段、南门片区改造、九曲河口至缪马村段航道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开通镇村公交线20条,新增城市公交线3条。建立城区行政执法集中巡查机制,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向乡镇延伸。
“三新”建设步伐加快。投入40亿元,完成拆迁142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164万平方米,集中安置农户4000多户。“新市镇”规划实现全覆盖,“万顷良田”工程走在全省前列。
生态市创建成效显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省级技术评估和考核,生态市创建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关停涉铅企业6家、电镀车间158个、砖瓦窑厂6家、主要河道两侧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103家,拆除燃煤小锅炉908台(套)。新增污水收集管网60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1.50万吨。化工集中区、电镀工业集中整治区加快推进。建成机动车尾气检测中心,毛甲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深度处理工程投入运行。34个村庄完成环境整治,珥陵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通过省级验收。新增造林面积2.09万亩。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位列全省县级市第二。
三、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新增个体工商户4649户、私营企业1532家、注册资本140亿元。新增城镇就业2.4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新增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1790套。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到380元和300元。尊老金发放对象扩大至80岁以上人群。发放救助金698万元,惠及群众7750人次。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五五”普法被评为全国先进市,“六五”普法全面启动。“平安丹阳”建设扎实推进,省“法治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通过复核验收。深入开展“三项排查”,强化信访维稳联动机制,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安全生产保持稳定,被评为省职业卫生监管示范点。应急体系不断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网格化和扁平化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完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年度建设任务,省丹中被评为省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医保衔接工作全国领先。“时代潮·乡村大舞台”等特色文化品牌领跑全省,被评为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举办市第十二届运动会,被评为全国健身活动先进市,被确定为省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试点市。人口计生工作被评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省文明城市创建通过复核验收。防震减灾工作获省级“创新奖”。市干部行政学校被评为“全国办学先进单位”。张雅琴、“八姑娘民兵班”先进事迹被国家媒体广泛报道。妇女儿童、物价、侨台、广电、科普、档案、史志、气象、残疾人、民族宗教、机关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四、行政水平不断提升
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7件、政协提案254件,满意率或基本满意率达99%以上。深入开展“三争一创”活动,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坚持依法行政,被评为省“县级政府法制工作先进集体”。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3.60万件,土地出让、招投标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011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本届政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2008年以来不平凡的四年,我们对看准的方向、认准的目标,始终心无旁骛抓推进,坚持不懈抓落实,干成了一批打基础、管当前、利长远的大事,干成了一批需要勇于担当、创新突破的难事,干成了一批真正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实事,在实践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一是狠抓“六大关键环节(目标定位、规划布局、载体建设、产业集群、集聚吸纳、环境建设)”,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提升,加速超越成为四年来丹阳发展最鲜明的特征。GDP实现翻番,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倍,增速分别高于“十五”期间1.5、1.7和5.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攀升8位,列全国百强县第16位。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信息化50强等省级以上各类荣誉180多个,区域综合实力和城市影响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跃升,创造了丹阳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辉煌时期。
二是狠抓工业化突破,不断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进程,转型升级成为四年来丹阳发展最突出的亮点。完成工业投入677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6个。规模企业达712家、销售超10亿企业14家、超百亿企业4家、上市企业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始终保持“三个高于”。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优势进一步彰显,成为全国、全省重点扶持产业。200多项产业化技术和成果填补国内空白,2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连续8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市、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称号。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同步提升。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4.2个百分点,眼镜城被评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文化科技产业园被评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文化服务业项目库。建成现代农业园区7.40万亩,在全省率先实现油菜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三次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优化了县域经济,为丹阳未来加速赶超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狠抓城市化突破,强化规划引领,拓展发展空间,注重城乡统筹,提升城市品质,生态宜居成为四年来丹阳发展最显著的特色。完成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城乡建设累计投入150亿元,城市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58%。建成京沪高铁丹阳北站、沪宁高铁丹阳站、常泰高速新桥枢纽、市外环、通港路、机场路等主要站点、干道,建成区域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置、天然气利用、电网改造、数字信息网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交通网络化、饮水安全化、减排定量化、设施一体化、通讯数字化目标。建成普善新城、华都锦城等一批高品质小区,已批和在建百米以上高层建筑达20多幢。在全省首创“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首开全市域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先河,涌现了界牌、群楼、金桥等一批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新农村典型,入选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生态宜居的江南水乡城市,正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四是狠抓体制机制创新,既注重激活内生动力,更注重借力借智发展,“服务效能最高、创业环境最优、投资回报最好”成为四年来丹阳发展最响亮的名片。完成丹棉集团、丹阳钢铁厂、龙源电厂等国有企业改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改革,完成新一轮区划调整和村组合并,理顺了市镇两级机构设置和分税制管理体制。全省首创“一站制服务、一票制收费、一车制勘察、一表制审批”服务模式,行政审批效率提高50%。全省首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累计达10家,设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15家、担保公司14家、村镇银行1家。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风投公司三者结合的“金三角”模式在全国推广,入选省首批“金融生态示范县”。“百名高层次海归创业创新人才集聚工程”五年计划三年完成,共引进海归创业创新团队77个、高层次人才200名,被评为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入选省首批创新型城市试点市。引进外商投资项目139个,实际利用外资10.30亿美元。实现外贸出口58.07亿美元,年均增长20.9%,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福布斯全国最佳商业城市。
五是狠抓民生改善,坚持把富民惠民利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幸福和谐成为四年来丹阳发展最现实的成效。坚持创业与就业联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6%,居民储蓄余额达315亿元,基本建成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社会的慈善救助体系。首批通过省基本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被评为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市。文化体制改革成为全国典型,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全省领先,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卫生、体育、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成绩,分别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市、全国人口和计生服务先进市。“平安丹阳”深入推进,连续8年荣获省级“平安市”命名。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人民政府与全市人民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携手走过了不平凡的四年。
在为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要素、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加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艰巨;农村环境面貌有待进一步改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工作展望
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新一届政府任期内,要以全面推进“四城建设”三年十六项行动计划为总抓手,确保在2014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向现代化加速迈进。
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6年,要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实力更加雄厚。GDP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15%(现价增幅)。一般预算收入超1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3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以上,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5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5.50万元、2.70万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100%,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率98%以上。
城乡面貌更加繁荣。城市化率达65%,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26%以上,人均拥有公共文体设施面积3平方米。“三新”建设深入推进,基本建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城乡一体化实验区。
区域环境更加优美。万元GDP能耗在0.50吨标准煤以下,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森林覆盖率2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社会管理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更加健全。“法治丹阳”、“平安丹阳”深入推进,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开局之年,开局当有新气象。面对发展中变数增多、困难加大的复杂局面,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不断向上攀登,不负人民期望!
根据省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GDP增长12%(可比价增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左右;单位GDP能耗下降3.5%,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完成镇江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建设现代化进程
坚持项目主导,以项目扩大总量、调优结构、增强后劲,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更加注重有效投入。强化例会、督查、考核“三位一体”的项目推进机制,实现五大新兴产业投入增长60%以上、五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投入增长30%以上,加速推动新材料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更加注重载体支撑。加快13平方公里云阳高新区和5平方公里科技核心区建设,全面推动开发区创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构建航空航天产业基地,主攻关键技术,突破高端环节,发展高端产品,全力推动涉航领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积极推进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沿江装备科技产业园、特种救援装备科技产业园、眼镜及视光学科技产业园等“十个特色园区”建设,努力形成功能互补、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更加注重梯次培育。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全面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新增定报企业55家、超亿元企业20家。更加注重人才引领。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0个以上、高层次人才60名以上,培养高技能人才8800人以上,力争每万人劳动力中高技能人员达230人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件。进一步加大企业内部人才与外部人才联合创新力度,争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
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完成增加值330亿元以上,实现服务业两年提速目标。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业。建成科技孵化器28万平方米、省级以上科技服务平台16个,引进金融机构2家,新增上市企业2家,规划建设市金融中心。加速发展商贸物流业。中国眼镜城(二期)、翰博商贸城(一期)、中合新农物流园(一期)、宏福汽配物流园(一期)、益阳钢贸城(二期)、华东建材城(二期)、香逸酒店等重点项目建成运营,运河港池码头实现主体竣工。加快推进贤桥综合体、城际站综合体、陵口现代物流产业园建设,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个、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基地)1家。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快嘉山和九里景区、管山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策划、包装一批独具丹阳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争创“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实施“城市光网”建设,实现城乡全覆盖。发挥产业集群优势,规范构建网络交易平台,鼓励支持城乡居民和生产性企业积极发展网络经济。加快软件信息业发展,力争认定省级软件企业4家、软件产品10个。加速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完成营业额6300万美元以上。积极引导消费新潮流,加快发展现代家政、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大力引进品牌服务业企业来丹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快速提升服务业层次。
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做实基础。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土地治理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开发丘陵山区5000亩,新增设施农业7.50万亩。继续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开工建设香草河整治、九曲河护岸整治、太平河河堤除险加固工程。做大园区。新增镇江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个,力争再创省级园区1个,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60%以上。做亮品牌。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新增“三品”农产品20个以上。加快构建农业科技与创新推广体系,打造一批全国先进、省内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做优效益。开展“四有一责”体系建设,新增合作组织入社农户3.60万户,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4000元。
多元化推动对外开放。加大招商攻势,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引进创业投资基金、股权基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实际利用外资3.90亿美元、市外民资150亿元。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建设资源开发基地、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创建出口产品品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突出生态文明,加快城乡建设现代化进程
以城乡一体化规划为引领,强化建管并举,突出旧城改造,注重环境保护,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提升城市品质。完成高铁站前路、338省道丹阳段和丹界路拓宽改造,建成长湾水厂(二期),整治城北分洪道B标段,搬迁铁路货场。启动姜家园片区、城河北路西侧片区、人民电影院片区改造,开工建设规划展示馆、贤桥地下过街通道、陵口货场路、齐梁路南延、丹桂路东延、东外环访仙至珥陵段、大运河“四改三”新丰铁路桥至北二环桥段等重点工程。继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客运中心建设,开通54个行政村客运班车,镇村公交开通率达100%,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7.5%。实施国省干线两侧增绿工程,新增造林面积1.60万亩,丰富城市景观。推进数字城管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推进城乡统筹。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年度任务,建成省级“康居村”13个,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扎实推进“三新”建设,完成投入40亿元,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大云阳、界牌“万顷良田”推进力度,力争再有1~2个项目方案获省级批复。抢抓入选国家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机遇,在土地征收使用、户籍管理、公共财政均等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加强生态建设。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铁腕治污、刚性降耗,确保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启动建设酸洗中心。新增污水收集管网60公里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完成云阳、埤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快建设化工集中区、电镀工业集中整治区,开工建设备用水源地、中芬数字生态产业园。加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形成PM 2.5监测和预警能力。继续开展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强势推进各项创建,确保创成国家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查验收。
三、突出传承创新,加快文化建设现代化进程
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不断繁荣发展。
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编制《丹阳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加强文保力度,强化历史传承。深入推进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开展社会讨论,提炼“丹阳精神”,增强认同感和自信心。深化文化惠民系列活动,进一步做响“时代潮·乡村大舞台”、“百姓剧场”等特色文化品牌,丰富群众生活。
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江苏文化科技产业园、尚阳数字影视产业园,天地石刻园4月开园。建成文化艺术交流交易中心。充分利用既有文化资源,引导鼓励各类资本投向文化领域,组建文化企业集团,培育文化龙头企业,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
四、突出富民惠民,加快社会建设现代化进程
牢记执政为民,把提升民生幸福和加强社会管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富民优先。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提高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收入占比。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个体工商户3800户、私营企业1450家、注册资本135亿元。打造“十五分钟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网”和“就业e图”,推进“充分就业示范镇”、“充分就业示范村(社区)”建设。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515套,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率达94.2%。继续完善“五险合一”、被征地农民进“城保”等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助学、助医、助残等慈善救助工作,扩大社会救助覆盖范围。强化物价监管,做好动态物价补贴发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繁荣社会事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扎实推进职教园建设、校舍和校车安全工程,通过“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评估验收。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人民医院、中医院、二院、三院改扩建工程。提升计生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快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建成红叶颐馨园老年公寓,新建社区居家养老中心30个,力争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24张。启动城区菜市场提升改造3年行动计划,改善市场经营条件和卫生状况。加快繁荣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积极争创全国、全省各类先进。
创新社会管理。加大新型社区建设力度,“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型社区覆盖率达95%以上。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分别达75%、60%以上。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抓好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型政府
发展的重任、竞争的态势、人民的期盼,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我们将始终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和激情,忠实履行职责和使命,让丹阳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丹阳的发展一年更比一年强!
我们要勇于改革创新。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贯穿到政府工作全过程,用创新的思维想问题、办事情,用改革的办法解难题、促发展,以超常规的举措求突破、争跨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定信心,不气馁、不动摇、不懈怠,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我们要不断提高效能。大力弘扬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对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作都要明确责任、明确目标、明确进度,做到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立说立行、行必有果。保持工作高强度、快节奏,往前抢、争主动,努力营造办事最快、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政务环境,确保各项决策部署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
我们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完成法治政府建设阶段性目标,不断提高科学理政、民主施政、依法行政水平,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
我们要更加亲民为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让人民满意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真心实意、实实在在为群众谋福祉。
我们要始终廉洁从政。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一以贯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政准则。深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强化对重要权力和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始终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