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管理

【概况】 2008年,丹阳市劳动就业工作围绕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的目标要求,把破解企业用工“瓶颈”作为服务企业的关键点和突破点,全面落实充分就业、技能培训、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措施。全年开展劳务交流洽谈会50期,举办劳务交流专场招聘会10期,提供就业岗位2.12万个,有1.8万余人在交流市场通过双向选择实现就业。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300份,审核发放小额贷款16万元,发放社保补贴资金近700万元。至年底,全市35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目标。全年新增城镇就业达92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84人,“4050”人员再就业418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32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5%。全市237个村、14个镇达到充分就业标准。全年指导企业培训职工1.2万余人次,再就业培训66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200人,创业培训408人,高技能人才培训300人,组织国家及省统考468人,考核发放职业资格证书4423本。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形成15个劳动保障监察一级网格,二级责任网格覆盖全市。监察检查用人单位801个,接受投诉举报388件,立案查处183件,为职工追回工资福利等115万元。受理工伤案件1100起,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642件,处理人民来信119件,解决上访1269人次。
【联合安置部队退伍士官】 2008年初,市劳动保障局联合云阳镇、城管局采集80个工勤工作岗位,专门用于解决部队退伍士官中“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6月,部队退伍士官通过自愿申请,由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审核确定就业援助对象,将全部符合条件的援助对象推荐到市城管局下属单位工勤岗位就业,并按现行劳动保障政策进行管理。
【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会】 2008年2月23日,市劳动保障局、市人事局、市妇联等单位在市文化城和市人才市场,联合举办“春风行动———200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型招聘会”。招聘会共有269个用人单位进场,提供岗位11000余个。招聘会共吸引12000余人进场应聘,其中达成就业意向的有6108人。
【培训职业技能考评员】 2008年3月2日~3日,市劳动保障局与省劳动保障厅联合举办全市职业技能考评员培训班,特邀省劳动保障厅职业技能考评专家授课。培训班培训工种32个,参加培训人员135人,并全部通过考评员资格考核。
【引进河南600余名农民工】  2008年2月18日,丹阳市举行欢迎仪式,欢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600余名农民工抵达丹阳。鲁山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农业人口占九成,全县剩余劳动力22万余人。2007年,丹阳市与鲁山县签订两地间劳务合作协议。为促成合作,丹阳市精心筛选12个用工诚信企业作为接受方。600余名鲁山农民工到飞达集团、大亚集团等12个企业工作。
【接收地震灾区56名劳务工】  2008年,丹阳市共接受四川地震灾区56名职工到丹阳就业。其中在金长江汽摩环保有限公司39名,天工国际有限公司9名,其他单位8名。这些企业为灾区职工承担社会保险,个人缴纳的费用由市财政补贴。市政府财政补贴安置员工每人每天伙食费10元,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还为四川绵竹县来丹务工的灾区员工发放每人70余元生活用品。
【省劳动保障厅调研丹阳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情况】 2008年3月11日,省劳动保障厅到丹阳调研关于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情况和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情况。调研组一行听取部分乡镇和企业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对丹阳市镇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和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的工作措施和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并到云阳、吕城、皇塘、延陵镇劳动保障服务所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迁址办公】 2008年9月25日,丹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整体搬迁至市开发区综合大楼办公。综合大楼按照国家原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障中心标准化试点建设标准建设,建筑面积达14800平方米,总投资达4300万元。大楼一、二层为劳动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场所,三至五层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社会保险征缴服务场所,六、七层为局机关工作区域,八层为信息管理中心。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大楼于2006年6月立项审批,2006年9月开工建设。(许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