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概况】 2008年,丹阳市信息化建设着眼“迈向现代化,建设新丹阳”的新要求,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全市信息化水平。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省、镇江市同步;企业信息化步伐加快,促进产业层次优化升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程深入开展,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电子政务建设务实推进,在政务运用中发挥积极作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5亿元,增长30%以上。2008年,丹阳市获“2008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荣誉,市信息产业局被评为镇江市“无线电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2008年,市信息产业局以“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区域竟争力”要求,在信息产业发展上,始终坚持政策落实到位,跟踪服务到位,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至年底,在确立的11个信息产业重点项目中,2个项目投产,2个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3个项目的厂房建设竣工。在2008年电子发展基金申报中,省软件重点企业———恒宝股份有限公司2个项目通过信息产业部答辩和审查,获得250万元资金资助。在2008年省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专项经费申报中,恒宝股份有限公司申报1个项目。丹阳和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汽车仪表系统控制软件V1.0”,享有软件自主知识产权,该企业9月份通过软件企业认定。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扶持政策,加快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2008年,总投资1445万元、贴息贷款1045万元的“丹毛企业资源计划系统(DMERP)”项目顺利通过国家工业和信息产业部项目验收,并获贷款贴息70万元。江苏新通达CAN总线汽车组合仪表系统的“倍增计划”申报立项成功,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贴息贷款1500万元。

图51 副市长马耿良(右一)在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发布会上领奖。
【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 2008年,市信息产业局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效能。一是公共管理服务领域信息化应用日益广泛。市统计局应用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数据报送;市工商局应用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展内部办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利用部门网站实现社保信息网上查询;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成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办件状态和结果查询;市医保中心在线咨询和服务性网站在建。二是“三大中心”智能化建设完成。完成政务网核心机房搬迁,确保政务网正常运行。完成行政中心网络工程、门禁系统、一卡通、会议系统、BA系统、监控安防等几大模块智能化建设,构成联动的行政中心智能化系统。三是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完成2003年~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增设“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服务三农”、“招商引资”栏目,新开通“政务论坛”。积极配合开展“丹阳文化网上行”等活动。政务信息及时更新,累计发布信息5500条。四是积极申报县域电子政务试点。按县域电子政务整合试点要求,进一步加强面向“三农”的电子政务资源整合,使信息服务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确保信息进村入户,有效促进基层的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和党务公开。试点工作申请通过省信息办筛选和检查。

图52 举办“推进电子政务,实现服务型政府”研讨会。
【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程】 2008年,丹阳市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程。一是根据上级要求和镇江市工作方案,制定《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建设方案》。二是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定丹阳市示范镇、示范村、公共上网点、信息化体验中心建设标准。三是完成132个行政村公共上网点、4个示范镇、35个示范村以及5个信息化体验中心建设。四是搭建全市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框架。依托市镇两级政府门户网站、“致福工程”和新农村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成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搭建丹阳市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平台下设农村综合管理应用系统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五是做好农村信息化培训。全年培训镇村级基层干部、信息技术骨干和专兼职农村信息员500余人。六是积极组织农民参加江苏省农民上网技能大赛,全市共有40个家庭获预赛三等奖,有2个家庭进入决赛。

图53 信息大蓬车在农村。
【开展信息大篷车进农村活动】 2008年9月8日~19日,市信息产业局与市农林局联合开展“信息大篷车进农村活动”。“信息大篷车”是信息产业部为实施信息知识培训和应用而特制的农村信息化专用车辆,是流动的农村信息化培训教室、体验中心、展示室和宣传站。丹阳市信息大篷车进镇入村活动由市信息产业局与市农林局联合筹办,于2008年、2009年分批次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培训对象了解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一般操作方法。第一批“信息大篷车进农村活动”在皇塘、吕城、珥陵、司徒、后巷5镇举行。(司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