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路 运 输

【概况】 2008年,辖区水域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未发生重特大水上交通事故,未发生因监管不到位而造成严重航道堵塞事故,安全管理四项指标与同期相比明显下降,实现各类事故均为“零”的目标。5公里苏南运河“四改三”陵口先导段整治工程如期竣工,香草河10万立方米省养护改善疏浚工程顺利完成,总投资115万元的香草河团结桥口门趸船码头工程年底竣工,累计完成辖区内122.05公里等级航道、71.03公里等外级航道扫床工作。全年上航上线巡航检查283天,清除垃圾废弃物9处。海事部门全年共出艇巡航3742艘次,巡航时间7288小时,巡航里程34878公里,较好地维护辖区水运航行秩序。全年共检查乡镇渡船16艘次,水上加油站点65次,危险品运输船舶申报539艘次,船舶安全检查57艘。继续保持沿线海事部门联动保畅协调机制,全年有序放行轮队4827轮次,护航特大型船舶137艘次,重点航道通航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全年共检查船舶70428艘,处罚船舶违法案件47050起,一般程序60起。共接处警106次,救助船舶22艘,救助人员4名,挽回事故经济损失60万元,调解处理水上交通事故46起。(董立和 陈振荣)
【运河“四改三”工程竣工】 2008年12月25日,苏南运河丹阳陵口先导段“四改三”航道整治工程通过省市交通航道部门验收。陵口段“四改三”整治工程西起丹金溧漕河口,东至陵口中山人行桥,全长5.05公里,总投资近1.8亿元。工程自2007年6月全面开工建设,改造内容包括5.05公里航道整治(航道整治工程预留丹阳陵口新港码头岸线1.17公里),新建护岸一级挡墙8563米、二级生态挡墙2.59万平方米、地下连续墙363米。整治后航道由原来的国家四级航道升级为国家三级航道,航道口宽由原来70米拓宽为90米,通航船舶由原来500吨级上升到1000吨级。运河陵口先导段整治工程顺利竣工给苏南运河全面整治提供了样板。(董立和 吴新强)
图49 苏南运河陵口段“四改三”工程竣工后的航道。(胡忠华)
【六地航道保畅工作会议在丹阳召开】 2008年1月20日,常州、镇江、扬州及其辖区六地海事部门在丹阳召开镇常段干线航道枯水期防堵保畅工作会议。每年冬、春两季是京杭运河干线航线枯水期,容易造成船舶拥挤断航事故。“防堵保畅”是省地方海事部门为防止船舶在枯水期因超限而造成航道堵塞的一项制度。六地海事部门表示要相互配合,联动协作,做到信息资源共享,资源调配合理,应急处置联动统一,在全线形成监管活力。
【开辟抗雪救灾水上“绿色通道”】 2008年初,受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影响,电力和煤炭供应成为交通运输保障的重中之重,市地方海事处启动《丹阳市恶劣天气水上辖区保安全畅通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减少暴风雪对船舶航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保电煤油水上运输中,市地方海事处实行综合24小时值班制度,对电煤成品油、农副产品的运输船实施不检查、不罚款、不卸载、不扣船。同时增派人力、艇力,实行全天候巡航。在抗雪灾保畅通水上运输中,京杭运河丹阳段共放行电煤运输船只260个轮队,运量120万吨。(董立和 马震洲)
【进行首次航道流量调查】 2008年10月,按照省交通厅要求,丹阳市首次开展航道流量调查,目的是全面准确掌握全省内河航道流量及其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和变化规律。调查中,设市区团结桥和新桥林家闸两个观测点,主要调查项目是航道船舶的货物流量、流向规律及货种、出行状况、过境物资、对外物资交换及内部货流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丹阳市水上运输持续繁荣,水上运输船舶和货物呈现出船舶吨位加大、本地外运物资流量增长、外运物资以盐卤、红砖及石子为主等特点。(董立和 胡忠华)
【运河船舶垃圾收集站建成使用】 由省交通厅投资100万元,丹阳市地方海事部门筹建的苏南运河镇江段首个船舶垃圾收集站———丹阳市船舶垃圾收集站于2008年11月开工建设,于12月建成并移交市开发区环卫处管理使用。该垃圾收集站位于苏南运河丹阳北二环桥南侧,占地100平方米,日处理垃圾量达50吨,具有船舶垃圾回收、压缩、储运等功能。(陈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