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是丹阳发展进程中重要而又极不平凡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世界主要经济体出现下滑或衰退;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两防”、“一保一控”到“保增长”的快节奏高密度调整。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密围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共同面对各种难以预见的重大考验和挑战,不畏困难,创新突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25.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8亿元,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253.12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52.45亿元,增长14%。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757元,比上年增长13.4%,(按年末汇率折算为7713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结构由2007年的5.1∶59.2∶35.7调整为2008年的4.7∶59.5∶35.8。经济运行质量大幅度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价格指数冲高回落。2008年,市场物价运行呈现高开、回落、趋稳的发展态势。自6月份以来,全市居民生活消费品价格涨势连续7个月逐月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比上年上涨5%,涨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中呈现“五涨二降一平”,其中:食品类上涨13.5%;烟草类与上年持平;衣着类上涨1.5%;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上涨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1.4%;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4%;居住类上涨1.5%。
民营经济快速增长。全年新增私营企业805个,新增注册资本18.7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3414户,新增注册资本1.45亿元;全年实际利用民资137.45亿元,其中吸纳市外民资68.22亿元。民营工业总产值达到816.87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民营经济税收收入19.9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53.9%;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98亿元,比上年增长40.1%。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35.31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0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6%;油料种植面积0.5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1%。全年粮食总产量45.63万吨,比上年增长5.5%;油料总产量1.16万吨,比上年增长13.7%;蔬菜总产量21.14万吨,比上年增长2.3%。全年生猪出栏22.28万头,比上年下降3%;羊出栏7.1万只,比上年下降2.9%;家禽出栏390.56万只,比上年增长3.1%;全年肉类总产量2.41万吨,比上年下降8.8%;禽蛋产量7505吨,增长4.2%。全年水产品产量3.58万吨,比上年增长3.6%。
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明显。全年“三资”投入农业9.16亿元,新增高效农业面积0.42万公顷,高效农业比重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新增省级名牌农产品1个,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1个。全年复垦整理土地0.18万公顷、新增耕地163公顷,改造中低产田0.11万公顷。农机装备不断优化,200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5.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1%。水利建设取得新成绩,开发区撇洪西河、通济河填塘固基、舟山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防洪抗旱工程全面完成。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2008年,全市工业实现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013.08亿元,同比增长21.9%。2008年末,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5个,比上年增加154个,完成工业增加值2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1.08亿元,集体企业工业增加值22亿元,股份制企业工业增加值77.06亿元,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工业增加值41.56亿元,其他企业工业增加值59.6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160.84亿元,轻工业增加值40.46亿元,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22.8∶77.2变化为20.1∶79.9。全年工业用电量36.0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9%。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2008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85.91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实现利税总额67.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91.2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51.72亿元,增长30.8%;实现利润总额27.92亿元,增长35.7%;但部分企业亏损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企业亏损面为14.5%,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1.67亿元,比上年增长30.4%。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市拥有建筑资质企业79个,其中一级资质企业12个,二级资质企业23个。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2.19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4.6%。全年建筑施工面积323.3万平方米,与比上年持平;竣工面积180.9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83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工业性投资108.4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6.15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工业性投资86.81亿元,增长32.4%。在规模以上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11.94亿元,下降19.2%;集体经济投资1.85亿元,下降42.4%;私营个体经济投资85.36亿元,增长55.6%;其他经济类型投资17亿元,下降8.1%。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7.76亿元,增长33.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8.39亿元,增长11%。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23个,本年完成投资额2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5000万元~1亿元的项目39个,本年完成投资额17.04亿元,比上年增长43.4%;1000万元~5000万元的项目271个,本年完成投资额54.78亿元,比上年增长53.7%。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年组织实施内资5000万元以上、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13个,其中沃得高性能冲床、天工高速钢薄板精锻、双峰医药玻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恒神碳纤维、飞达中板(二期)、大力神热镀锌板、绿叶循环硫化床锅炉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房地产开发增速有所回落。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14.04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213.4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6%,其中:住宅面积170.07万平方米,增长30%;完成商品房竣工面积8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2.2%,其中:住宅面积70.86万平方米,增长74.6%;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41.3万平方米,下降24.1%,其中:住宅面积34.78万平方米,下降25.6%;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2.86亿元,下降22%,其中:住宅销售额10.19亿元,下降24.4%。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79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9.96亿元,增长32.8%;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0.82亿元,增长12.5%,城市的零售额增幅高于农村20个百分点。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9.26亿元,增长13.7%;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2.54亿元,增长24.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41亿元,增长28.6%;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9亿元,增长109.7%。市场交易活跃,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消费品市场49个,实现成交额84.44亿元,其中亿元市场7个,实现成交额56.23亿元,增长12.2%。
对外贸易逆势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5.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出口总额13.51亿美元,增长30.5%;进口总额2.3亿美元,增长21%。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11.66亿美元,增长29.6%;加工贸易出口1.82亿美元,增长34.3%。按企业性质分,“三资”企业完成出口7.58亿美元,增长26.8%;私营企业完成出口4.71亿美元,增长56.4%。按出口地区分,对美国出口3.04亿美元,增29.9%,位居第一;对日本出口1.72亿美元,增长53.6%,位居第二;其余依次为韩国、德国、印度、阿联酋、土耳其、比利时、英国、俄罗斯等。
外资引进步伐趋缓。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7个,比上年减少了25个;注册合同外资5.5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1%;实际利用外资2.0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6%。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平稳。全年共完成劳务合作合同额15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6%;劳务合作营业额901万美元,增长32.5%;当年新派劳务757人,增长30.5%;年末累计在外人数2249人,增长49.4%。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214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1.41亿人公里;完成公路和水上货运量1535万吨,货运周转量7.83亿吨公里;港口吞吐量487万吨。2008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99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公里,一级公路250公里,二级公里265公里。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3.65万辆,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56万辆,比上年增长18.8%。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总量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总量6.28亿元,比上年下降2.2%;实现电信业务收入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公用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电话用户36.66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27.61万户,移动市话(小灵通)用户9.0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3.5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8.82万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完成财政总收入5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9.38亿元,增长15.4%;地方财政收入35.64亿元,增长44%。在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34.26亿元,增长17.4%,其中:增值税19.74亿元,增长14%;企业所得税5.63亿元,增长17.1%;营业税3.33亿元,增长13.5%。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增长19.7%。全年财政支出36.81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其中一般性财政支出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2008年末,丹阳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336.12亿元,比年初增长25.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2.27亿元,比年初增长29%;企事业单位存款(本外币)78.19亿元,比年初增长10.8%。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64.66亿元,比年初增长21.4%,其中:短期贷款187.93亿元,比年初增长18.6%;中长期贷款57.21亿元,比年初增长21.1%。个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贷款达20.72亿元,比年初增长23.9%。
保险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9.47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61亿元,增长3.2%;人寿保险保费收入7.87亿元,增长33.2%。保险业务赔款和给付2.79亿元,比上年增长48.4%,其中:财产保险赔付1.25亿元,比上年增长40.4%;人寿保险赔付1.54亿元,比上年增长55.6%。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提高。2008年,全市组织申报镇江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90项,其中:被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27项,省级科技计划32项。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个,累计达74个;新创高新技术产品6个,累计达109个。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28.6亿元,比上年增长33.5%。专利事业发展加快,全年专利申请量2032件,比上年增长39.6%;其中发明专利200件,比去年增长43.9%;授权专利594件,比上年增长22.2%。
教育事业向全面现代化迈进。2008年被评为省幼儿教育先进市和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市。全市拥有中学38所,其中江苏省四星级高中4所,江苏省三星级高中3所,高中在校学生18251人,初中在校学生30846人;拥有小学37所,在校学生45737人;职业中学4所,在校学生8702人。全市各类学校教职员工8814人,其中:专任教师7273人。2008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分别达100%、99.9%、99.9%、98.8%。2008年,全市高考本科录取人数占全市人口的比例由上年的3.7‰提高到4‰,职校学生对口高考本科达线率17.5%。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持续发展。2008年,丹阳市与中科院合作,打造文化科技产业园,南朝陵墓石刻大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站)15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业余文艺队165个,艺术馆、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4万册。数字电视全面启动,全面完成城乡数字有线电视整体转换工程,用户达23.4万户;《丹阳日报》的发展稳定,年发行量3万份。
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卫生投入进一步加大,市本级财政安排资金4119.3万元,同比增长17%;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站达标建设,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152个,达标率达100%。2008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89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25个,共有病床2033张,卫生技术人员2793人,其中医生1082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326/10万。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2008年,全市已建成体育健身俱乐部330个,其中省级1个,镇江市级2个,丹阳市级20个,镇级90个,村级218个。成功举办了沿海城市门球赛、第六届“篮球城市”邀请赛、CBA篮球挑战赛等赛事。竞技体育再获佳绩,2008年,市乒乓求队容获首届全国百强县乒乓球赛团体亚军,江苏省18届元老篮球赛第二名,五中男篮荣获省青少年丙组男子篮球赛冠军。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相继编制了《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中心城区发展战略规划》、《城市道路网规划》。京沪高铁、沪宁城际轻轨(丹阳段)建设全面启动。市“三大”中心、兰陵路拓宽、241省道和122省道(城区段)拓改、丹茅路、振兴路、庆丰路建设、、城北护城河整治、市区123幢无物管楼房改造等一批工程基本竣工。区域供水、污水处理、老垃圾填埋场终场、北二环西延、齐梁路改造、沪宁铁路丹阳货场搬迁等重点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公用设施更加完善。年末拥有公交车辆203辆,客运总量600万人次;拥有出租车辆497辆。城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20万吨/日,自来水普及率100%。年末天然气家庭用户3.07万户,液化气用户6.71万户,居民燃气普及率达100%。全市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6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5%,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电1.02亿千瓦时,增长19.6%。市区道路总长度348公里,道路面积495万平方米,拥有路灯1.84万盏。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全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总抓手,科学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强化环保执法。成功创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6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及全市各镇配套收集管网工程全面开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石城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改造工程顺利竣工。全面关闭境内采石宕口,关闭小化工企业24个、小砖瓦窑厂13个。2008年,全市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338天,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74.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9.2%。市区污水处理率73.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2008年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2.1分。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基本稳定。2008年未,全市户籍人口806463人,比上年增加32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0338人,农业人口606125人。全年出生人口6247人,人口出生率7.75‰;死亡人口7553人,死亡率9.37‰;人口自然增长率-1.62‰。
就业再就业形势稳定。2008年,全市城乡从业人员51.32万人,比上年增加1.66万人。年末城镇就业人员总数16.68万人,比上年增加1.33万人,其中新增城镇就业达92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84人,“4050”人员再就业4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3242人,新增3个社区和58个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标准。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08年末,丹阳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45万人,覆盖面达96.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57万人,覆盖面96%;失业保险人员参保人数7.72万人,覆盖面97.9%。新农保参保人数增加了5716人,续缴率99%,累计参保人数18.5万人,覆盖率91%以上。2008年,共确定低保对象11452人,其中城市1665人,农村9787人。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08年,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7602元,比上年增长1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4元,比上年增长14.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111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9070元,比上年增长12.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400元,增长12.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住宅人均建筑面积4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2平方米。(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