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
【概况】 2008年,丹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方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三化”带“三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农村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实现GDP 426.87亿元,增长14.2%;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013.08亿元,增长21.9%;农业总产值达到35.3亿元,增长9.6%;实现农业增加值19.86亿,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70元,增长12.6%。二是“三集中”稳步推进。全年新建农民集中居住点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惠及拆迁农民3300余户,出现了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界牌模式”、“新桥模式”;新增高效农业面积4167公顷,高效农业占比达到28.6%,“三资”投入农业9.16亿元;工业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7.5亿元,新建标准厂房38万平方米,新入园企业52个,入园企业总数达132个。三是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年新增“三大合作”组织78个,累计达145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06个,土地股份合作社29个,社区股份合作社10个。同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业企业改制等取得重大突破,成立全省首家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天工惠农小额贷款公司;吟春碧芽股份有限公司为全市首家完成股份制改制农业企业。四是“3030”工程和“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两大活动成效明显。“3030”示范帮扶活动深入推进,群楼村、常兴村、草塘村获得省建设厅“村庄环境整治示范村、特色村”称号,金桥村、飞达村、前巷村、九里村等示范村全面发展。杏虎村、门楼村、扶城村、白庙村等帮扶村被评为镇江市新农村建设进步村。“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共实施村企共建项目77个,吸引工商企业投资2.4亿元。五是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初步形成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相衔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位一体、覆盖城乡的养老和医疗保障网络。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8200人、实用技术培训2.41万人、创业培训12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全市非农劳动力比重达到78.8%。全面完成农村数字有线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达标工程等。六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改建农村公路84公里。疏浚河道150公里,清淤村庄河塘810个。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已覆盖到全市行政村,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52万户,普及率达95.3%。新增植树造林面积4000公顷,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0.13%。6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开工,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区域供水有望在2009年底前全面完成。(钱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