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书籍列表 > 历史文化馆 > 文物古迹
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浏览次数:2810次 来源:空 创建时间:2018-05-19

  19882月,国务院公布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计11处、26件。这11处是指南朝永安陵、景安陵、修安陵、兴安陵、建陵、修陵、庄陵、穆林王陵、海陵王陵、佚名陵和陵口;26件文物是上述陵墓遗存的20件石兽,加上其中建陵遗存的神道石柱2件,石柱础2件,龟趺2件。

    1.南朝永安陵石刻

    永安陵石刻,在南朝齐宣帝萧承之和孝皇后合葬寝陵前石刻,位于丹阳市埤城镇胡家桥北狮子湾。此陵建于南齐建元元年(479),为南朝帝王最早葬于丹阳的一座陵墓。    萧承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父亲,死于刘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年)。萧道成即位后追尊父为宣帝,母陈氏为孝皇后。

    陵前现存石兽1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天禄昂首挺胸,形象威武,身长2.9米,高2.75米,腰围2.4米,双角已残断。颔下卷须垂于胸际,有翼,翼面饰卷云纹,中有细鳞,后为长翅,身上长毛卷曲似流苏,垂尾内收回右外旋。足4爪,右前足爪下攫一小兽。麒麟身长2.95米,残高2.42米,颈高1.38米,腰围2.4米。天禄于19798月向南平行移动1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2.南朝景安陵石刻

  景安陵石刻,是南朝齐武帝萧赜陵前石刻,位于丹阳市云阳镇田家村南400米处。    萧赜是齐朝第二代皇帝。于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卒,谥武皇帝,九月丙寅葬景安陵。《齐书》载:永明十一年七月上不豫,戊寅大渐,诏日陵墓万世所宅,意常恨休安陵(指武帝后陵)未称,今可用东三处地最东边以葬我,名为景安陵。是日上崩,九月丙寅葬景安陵

    陵前现存石兽1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天禄身长3.15米,体高2.8米,颈高1.55米,腰围3米。因其体长,高颈斜出,双目平视,显得俊逸秀美;麒麟4足已失,身长2.7米,残高2.2米,腰围2.51米,体态矫健。麒麟因风化剥蚀,雕饰模糊。1957年,两兽均保持原方向后移1.5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3.南朝修安陵石刻

    修安陵石刻,是南朝齐景帝与懿后合葬寝陵前石刻,位于丹阳市埤城镇胡桥东1公里水晶山南仙塘湾(又称鹤仙塘)。

萧道生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次兄,他儿子萧鸾(齐明帝)即位后,于建武元年(494年)冬十一月壬申,追尊其为景帝,妃江氏为懿后,别立寝庙号,陵日修安。

    陵南向,陵前现存石兽1对。左为天禄,右为麒麟。天禄身长3米,体高2.75米,颈高1.54米,腰围2.52米,双角残断;麒麟身长2.9米,体高2.42米,颈高1.38米,腰围2.4米,独角,角上饰满鳞纹。两兽均胸突腰耸,麒目张口,长尾垂于趾间,内收后天禄回折左旋,麒麟回折右旋;两兽均有短翼,翼膊有鳞纹,鳞纹中均饰有小花1朵,但两兽翼膊饰花瓣数不等,花形亦略有变化,腹部复衬有修长羽翅纹,与短翼连成一体,显得羽翼厚大。两兽相对,动势协调对称。天禄迈左足,麒麟迈右足;天禄头略向左斜,麒麟头略向右倾。19798月,两兽均向南平行移动1米,提升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19855月,按原样复制的天禄,作为镇江文物精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复制品现存放在该馆。

    1968年冬,南京博物院组织发掘此陵,出土砖刻壁画有竹林七贤、仪仗、狮子、出行图、文臣武士、飞天、羽人戏虎、羽人戏龙,以及大型石俑等一批文物。

 

    4.南朝兴安陵石刻

    兴安陵石刻,是南朝齐明帝萧鸾与敬皇后合葬陵前石刻。位于丹阳市云阳镇三城巷北500米,距梁文帝建陵石刻约60米。

    齐明帝萧鸾是萧道生的儿子,齐高帝萧道成的侄子。建武五年(498年)7月卒,葬于兴安陵。

    陵东向,陵前现存石兽1对,右为麒麟,左为天禄。两兽间隔有一条小沟。天禄残存部分前躯。麒麟4足全失,独角已残,身长3.02米,残高2.70米,颈高1.35米,腰围2.78米;兽身雄健,颈项短肥,头上昂,颔下垂长须,大翼由4小翼组成,其形与

 

胸前长毛浑然一体,由头至尾雕饰为连珠,口角有齿状茸毛。1957年南兽麒麟扶正入座。1982年冬将天禄残躯部分从深埋的地下发掘出来,向东北方向平行移动12.5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5.南朝佚名陵石刻

    佚名陵石刻,位于丹阳市后巷镇金家村后。陵南向,有石兽1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天禄身长2.38米,高2.25米,颈高1.2米,腰围2米;麒麟身长2.13米,高1.9米,颈高1.05米,腰围1.65米。此陵1968年经发掘清理。墓室内有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竹林七贤等砖刻壁画。从葬制看,和埤城同时发掘的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萧道生修安陵墓内出土文物基本相同。再根据1973年在该陵墓的正前方发现的天禄、麒麟的设置(因皇帝及追封帝死后,墓前才能设置天禄、麒麟),该陵应属于齐梁帝皇陵墓之一。陵前石兽的东天禄原长期浸泡在水塘中,风化腐蚀严重,头部已残,失去3足;西麒麟长期深埋土中,吻部及左右足已失。19774月,将两只石兽提升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此陵经专家推测和论证,有齐废帝东昏侯陵寝之说。 

  6.南朝□林王陵石刻

 

    林王陵石刻,是齐朝第三代皇帝萧昭业陵前的石刻。位于丹阳市埤城镇林丰村,水晶山东南处。东近水库,南邻烂石弄。此墓原为南朝佚名陵,现经专家考证,认定为齐前废帝林王萧昭业陵寝。

    陵东向,陵墓前置石辟邪两只,较完整,南北相对而立。仰首张口,伸舌下垂,两兽作蹀躞状,造型体长而颈短,动作对称。两翼短小,身无纹饰,尾失,足4爪。南辟邪身长1.85米,高1.45米,颈高0.65米,体围1.62米;北辟邪身长2米,高1.51米,颈高0.73米,体围1.65米。由于辟邪的东边近靠水库,为了不使石兽受损,于1977年冬月将两只辟邪向西高地移动两米,提高底座基础,将石兽起吊上座。

    7.南朝海陵王陵石刻

 海陵王陵石刻,位于丹阳市后巷镇烂石弄北。陵东向。原为南朝佚名陵,现经专家考证,认定为齐后废帝海陵王萧昭文陵寝。

    萧昭文,字季高,是齐朝第四代皇帝,史称海陵王。建武元年(494年)卒。陵前现有石辟邪两只,南北相对而立。南辟邪已碎成数块,北辟邪较完好。北辟邪身长1.85米,高1.54米,颈高0.75米,体围1.7米。作蹲踞状,昂首张口,吐舌垂胸。造型与其他陵墓石刻无大异,惟兽尾呈方柱形,向上翘举附于背上,尾端茸毛文如斗。在丹阳现有的南朝陵墓石兽中,实为仅见。

1977年冬月被提升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8.南朝建陵石刻

建陵石刻,是南朝梁文帝萧顺之陵前石刻。位于丹阳市云阳镇三村巷北、刘家村东,南靠齐明帝兴安陵石刻,北靠梁武帝修陵石刻。为梁文帝与献后的合葬陵寝。

萧顺之,字文纬,为齐高帝萧道成的堂弟、梁武帝萧衍的父亲,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追尊为文皇帝,庙号太祖,陵为建陵。陵前神道进口依次列有石兽、方型石础、石柱和龟趺各1对,计8件,是南朝诸陵中遗存石刻最多的一处。其8件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东向,陵前有石兽l对。右为麒麟,左为天禄,两兽相距16米,均为公兽。天禄身长3.1米,残高2.3米,腰围2.76米;麒麟身长3.05米,残高2米,腰围2.70米。两兽均昂首突胸,四肢断缺。麒麟上颔已残,颔下长须蔓卷,垂至胸际。两翼微翘,翼面雕饰与其他陵墓石兽大体相似。唯翼的细鳞中饰有五瓣小花,兽脊作通贯首尾连珠纹饰。石础,位于石兽与神道之间,边缘有榫眼,础上结构已失。神道石柱柱身作隐陷的直刳棱纹,南柱原来劈为两爿,尚存南侧一半,北石柱原来倾倒4段在地。1990年两石柱已按原状修复,并将早年移至他处的两块神道石额安装在神道石柱上端原来的位置。石额文字左为正文顺读,右为反文逆读。石刻上有“太祖文皇帝之神道”8字隶书。柱础上圆下方,浮雕两蛤蟆相向环绕之形,口内含珠,头有双角,4足。龟趺又称赑 ,北只完整,南只头部残缺,今已修复。

  9.南朝修陵石刻

修陵石刻,是南朝梁武帝萧衍陵前石刻。位于丹阳市云阳镇三城巷北,南靠其父的建陵,北毗其子萧纲庄陵。陵东向,三座陵墓由南向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这是齐梁皇帝死后丧葬制度的习俗。

 此陵为梁武帝及郗后的合葬陵寝。郗后讳徽,武帝为雍州刺史时殂,年32岁,归葬东城里山(即今三城巷北)。萧衍称帝后,谥曰德,陵名为修陵。武帝于太清三年(549年)五月崩,庙号高祖,十一月葬于修陵。此陵邻近古有皇业寺,后改名戒珠院。据元至顺《镇江志》载:“丹阳皇业寺,今为戒珠院,父老相传,梁武帝之陵墓在其下。”

  萧衍是梁代的开国皇帝。陵前仅存天禄1只,是丹阳齐梁陵墓石刻中最完整的一只。此天禄姿势雄伟,远远望去,像一头高傲的猛兽,在大地上迈步前进。而且在雕刻上讲,刀法纯熟,作风豪迈。天禄身长3.32米,高2.7米,腰围2.4米,颈高1.45米。姿势昂首挺胸,欲进不前,雄武有神韵。双角顺颅顶后伏,两角中部起节。颔下长须卷曲,垂于胸际。有双翼,翼面雕饰前为螺纹,后为翎羽,琢刻极洗练。遍体毵毵如蔓,足趾5爪,这与齐朝的天禄只有4爪有明显的区别。蹯下有小兽,尾长曳地。1957年从田中扶正,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10.南朝庄陵石刻

庄陵石刻,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陵前石刻。位于丹阳市云阳镇三城巷北唐家村东面,南靠萧衍修陵。萧纲是梁朝第二代皇帝,于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杀。次年,梁元帝萧绎即位,改元为承圣,追崇萧纲为简文帝,庙号太宗,葬庄陵。

 陵东向,陵前存有天禄1只。此天禄仅有前躯及前足,体型硕大,造型扬颈昂首。身长3.16米,左前足5爪上张,足下所连石块残部厚0.26米。双翼,翼膊上方有两片羽翅向前翘起。口角有茸毛,垂胸长须,翼部纹饰与齐明帝陵前石兽大体相同。1982年扶正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11.南朝陵口石刻

陵口石刻,位于丹阳陵口镇东,沪宁铁路陵口段南侧,京杭运河北。有天禄、麒麟1对,在萧梁河东西两岸隔河相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清乾隆《丹阳县志》载:萧港在皇业寺前,直人陵口大河,梁时公卿谒陵,由南京方山下秦淮河直达丹阳运河。经萧港口,直达建陵、修陵、庄陵。故名此为萧港(现在称萧梁河)。因此特于萧梁河与运河交接处,在萧梁河东西两岸设置两只石兽,作为陵墓入口的标志,陵口亦因此得名。”1957年冬,在京杭运河拓宽工程动工前,将两兽北移450米,并树立了木质文物保护牌。1973年,萧梁河拓宽拉直,又将西边麒麟西移70米,仍保持着与河东的天禄在一直线上。陵口石兽是丹阳现存石兽中最高大的两只,花纹清晰,造型独特。天禄身长4米,腰围3.9米,高3.6米。因长期浸泡在水塘中,左半身已严重腐蚀风化,花纹不清;麒麟身长3.95米,腰围3.6米,残高2.9米。均为公兽。体态动势与南朝其他陵墓石刻基本相似。但琢刻精工,遍体各部分的纹饰极为华美,两翼造型巧丽,翼鳞纹如珠、如玑,粒粒突出翼面;造型之巧,琢工之精,是南朝石兽中最佼俊者。


Copyright©2006 www.njgl.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丹阳市史志办 推荐使用IE6.0,1024*768或更高分辨率浏览

苏ICP备12004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