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书籍列表 > 历史文化馆 > 文物古迹
文物-出土(馆藏)文物
浏览次数:2686次 来源:空 创建时间:2018-05-19

 丹阳,地处宁镇丘陵和太湖平原交替地带,史前和青铜时代诸多文化在这里交汇,地下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物工作者先后对城东王家山、城南风凰山、城北城头山、前艾戎家山等古文化遗址和练湖道人墩、河阳大夫墩、大泊大仙墩等土墩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石制生产工具磷、斧、刀;夹砂陶炊器鬲、鼎、釜;几何卵纹硬陶盛器壶、坛、瓿、罐;原始瓷食器豆、碗、盘以及青铜礼器、兵器、酒器、水器与钱币等珍贵文物。各地在农田基本建设和城市建设中也时有珍贵文物出土。均为考证丹阳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科学依据。现选部分精品作简要介绍。

    1.穿孔玉斧

    19855月在导墅出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品。长20厘米,宽14厘米,厚1.6厘米,平面呈梯形。上端有一直径为1.8厘米的穿孔,通体磨光,略可鉴人。管钻穿孑L,规范圆滑,就象是机械加工,制作十分精美。古人视玉为宝,将珍贵的玉用来制作生产工具显然是不现实的,且此斧未经使用,可见是专门用于墓葬的,以显示墓主人的财富、身份和权力。此件玉斧为研究早期玉器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现藏于丹阳市博物馆,尚未定级。

    2.陶  

19835月在城东王家山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制品。口径32厘米,通高34厘米,质地为夹砂红陶。器形较大,圆口微敛,唇沿外侈,腹部略鼓,弧档较高。三袋形足,圆锥形足根,整体素面无纹饰,底部残留烟炱痕迹,是当时作为炊具的实用器,对研究古人社会生活有重要价值。现藏于丹阳市博物馆,尚未定级。 

  3.宽錾带流黑陶杯

    19835月在城东王家山遗址出土,为新石器晚期制品。口径911厘米,底径8厘米,通高10.4厘米。此杯为泥质黑衣陶,灰胎。侈口,带流。束颈,腹稍外弧,环腹饰三道竹节状凸棱。矮圈足,平底。器身一侧设一宽体扁状錾手,面镂刻并列双孔,两侧刻划两组竖线纹。口上有盖,呈孤面,与杯口等形,盖上圆钮,钮面稍凹。

    此杯造型饱满,匀称、优美,特别是宽錾和长流彼此呼应,协调和谐,具有突出的稳定感,称得E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现藏于镇江市博物馆,尚未定级。

    4.原始瓷圆腹罐

19738月在皇塘出土,为春秋时期制品。口径23.3厘米,高26.4厘米。广口、折肩、平底,肩上贴有条形双系,并刻划水波纹。腹部为窗格纹。内外施釉,釉色青中泛黄。罐内底心和器壁有双手拉坯时留下的一圈圈螺旋纹,外底留有一道道切割线痕,底下无釉。此罐造型古朴,胎质细腻,线条流畅,纹饰精美,是原始瓷器中的一件珍品。现藏于镇江市博物馆,尚未定级。 

  5.战国玉璧

    1986年在县砖瓦厂出土。直径17.8厘米,厚1.6厘米。中有一圆孔,两面都同样刻有外、中、内3组双线。外层饰涡纹,刻划流畅,器形完好,是战国晚期的玉器精品。现藏于丹阳市博物馆,已定为国家二级藏品。

    6.西周青铜卣

19851月,访仙前册塘村村民在村西四方山平整土地时,发现一批西周青铜器,有铜镳、铜带钩、铜剑、铜镜、青铜卣、尊、爵等,品种多,保存完好。

   青铜卣为古代盛酒器。通高36厘米,尖盖似塔,两耳上出,肩部两侧各有一小穿空。形身作鼓腹四边形,上小下大,方形圈足,四边对称,中凹。通体饰以乳丁纹、直线纹及变形夔纹,造型奇特,俊俏优美,颇具吴越地方特征。此类卣发现极少,甚为罕见。现藏于丹阳市博物馆,已定为国家二级藏品。

    7.西周青铜尊

    19851月在访仙前册塘村四方山出土,为西周酒器。通高38厘米,口径36厘米,腹围93厘米。侈口,垂腹,高圈足。中腹以雷云纹为底,以饕餮纹为主纹,造型优美,纹饰繁缛,既有中原文化特征,又有浓厚的吴越地方文化特色,为江苏地区仅见。现藏于丹阳市博物馆,已定为国家二级藏品。

    8.西周铜戈

19851月在访仙前册塘村四方山出土。铜戈为古代兵器,属于钩兵,用于钩杀,在商代至战国时期比较流行。四方山出土的两件铜戈,戈体呈三角形,戈末和胡上有穿空,因年代久远,已局部锈蚀。现藏于丹阳市博物馆,尚未定级。

 9.战国铜剑、铜矛

 70年代练湖农场平整土地时出土。铜剑为古代兵器,属于短兵,可手持或佩带。此剑身已断为二折,平脊,斜坡状从,圆形剑茎,茎上有两道凸环,茎端有首,茎和身之间有格,无铭文和饰纹。

    铜矛亦为古代兵器,属于刺兵,用于刺杀。此矛长24.3厘米,身双刃,凸脊,矛体中空,呈圆锥形,矛体两侧各有一环钮。此矛完好无损。

以上铜剑、铜矛现藏于丹阳市博物馆,尚未定级。 

  10.西周凤纹尊

    197612月,司徒砖瓦厂职工在取土时,发现一批西周青铜器,有鼎、簋、尊、盘、瓿等共26件。

    凤纹尊,通高34厘米,口径41.4厘米,腹围107厘米。侈口,倾垂腹,矮圈足。口沿下为四组相向的扬尾凤纹,作呜叫起舞状;颈部以两道弦纹作栏,饰以四组相背卷尾凤纹,鸟首作回顾状;腹部主纹饰区饰以两对大型展翅凤纹,两鸟中间各有一小型动物纹。

此尊体形巨大厚重,纹饰繁缛华丽,尤其是形态各异的多种凤鸟纹,使此尊更显得富丽堂皇,生机勃勃,弥足珍贵,是吴越地区青铜器中的瑰宝。现藏于镇江市博物馆,是该馆唯一的国宝级藏品。

   11.西周青铜矮足鼎

197612月在司徒砖瓦厂出土,通高41.80厘米,口径40.50厘米,腹围129厘米。深腹,上有凸弦纹一道,下部垂大,双耳立于口沿上,柱形矮足。

    此鼎体形较大,造型庄重华贵,铸造精良。出土时足部有烟炱痕迹,为实用炊器。现藏于镇江市博物馆,尚未定级。

    12.西周青铜簋

    197612月在司徒砖瓦厂出土,通高14厘米,口径21厘米。侈口,束颈,圆鼓腰,圈足有较高直裙,双耳有钩形小环。腹部饰斜方格底的乳丁纹,乳丁小而密集,乳突平坦,行列左下右上稍有歪斜,与口沿及颈部纹带不平行。底纹为套方格纹,颈腹之间一条圆点纹边饰与腹部乳丁纹同属于圆形类纹饰,一大一小,互相呼应。

簋是古代食器,用以盛放煮熟的食物。此簋在形体、纹饰上皆与中原地区西周早期器相近,可能是吴越地区仿中原铸器。现藏于镇江市博物馆,尚未定级。

 13.战国青铜壶

    19968月在市煤气公司基建工地出土,通高52厘米,腹围112厘米。口上有盖,盖顶带环;颈下丰部饰勾连雷纹。腹圆鼓,上中下有3道凸弦纹,弦纹间饰变形鸟纹,线条流畅自如,姿态轻盈欲飞;两侧贴兽首塑双耳,兽口衔圆环。圈足,周饰云雷纹。

    壶为古代盛酒或盛水的器具,商代已有,至战国时尤为盛行,但吴越地区出土的青铜壶较少。此件青铜壶造型庄重大方,纹刻细腻精巧,既有规律,又有变化,艺术性较强。现藏于丹阳市博物馆,尚未定级。

    14.汉代铜灶

    19737月在大泊出土,长29厘米,宽15.6厘米,高9厘米。铜质,内空,一头平、一头尖。面上有两眼,左眼直径8厘米,置锅1只,锅有两耳可端起;右眼直径11厘米,上有倒置锅形带孔盖,灶尖端有一小烟囱。

    此铜灶是专供随葬的明器(又称冥器),对考证汉代社会生活特别是灶具提供了实物模型。现藏于丹阳市博物馆,尚未定级。

    15.西汉八弧纹镜

    铜镜是古代人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市博物馆收藏有丹阳出土的近百面不同时代的铜境,其中有一面西汉八孤纹镜较为珍贵。此镜完好无损,制作精美,工艺水平极高。镜直径17厘米,半球形钮,圆形钮座,平缘较宽,钮座外主纹饰区饰凹面宽带八连弧纹,外饰一周云雷纹,纹饰明快,线条流畅。连弧纹镜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丹阳出土仅此1面。

    16.东汉神兽镜

    198312月在练湖农场出土,直径19.2厘米。圆钮,方形钮座,钮座4角内分别饰双叶纹,钮外主纹饰区,以四乳作为间隔,上下左右两神两兽对置环列,外有一圈三角锯齿纹,缘窄。此镜完好无损,制作精美,特别是两组神兽,浮雕技艺高超,立体感强,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神兽镜流行于东汉中晚期,是汉代铸镜技术最高的镜种,现藏于丹阳市博物馆,尚未定级。

    17.六朝青瓷鸡首盘口壶

    19747月在导墅出土。高33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6厘米。浅盘口,口沿稍直,喇叭型颈较高,鼓腹,平底。上腹前塑一鸡首,引颈高冠,左右及后部塑3条,通体施褐色釉,釉色匀润,光亮如漆。

    此壶因壶嘴成鸡首状,故称之为鸡首壶,造型自然,稳重大方。现藏于丹阳市博物馆,尚未定级。

    18.宋代瓷盂

    19824月蒋墅一宋墓出土。瓷质,口径7厘米,腹围28.8厘米,高6.4厘米。此盂釉色晶莹,肩部周饰复瓣莲花纹,整体小巧玲珑,完好无损,是一件宋瓷精品。现藏于丹阳市博物馆,为国家二级藏品。

    19.元代管军万户府印

197512月在全州出土。铜质,正方形,边长7.8厘米,上有楔状长把。印文管军万户府印”6字两行,阳文篆书,字体刚劲有力。印背右侧刻有龙凤二□(年)1356年),左侧刻有十二月□日造。印身左侧刻有民字肆拾陆号,右侧刻有管军□□□□。管军两字隐约可见,其余4字已锈蚀难辨。 

  元至正十四年(1355年),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在亳州(今安徽亳县)建立政权,国号宋,年号龙凤。此印为宋政权下设的官军机构万户府所使用,是江苏省内首次发现的红巾军宋政权管军铜印,它为了解红巾军的历史、机构设置以及在苏南一带活动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现藏于镇江市博物馆,尚未定级。


Copyright©2006 www.njgl.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丹阳市史志办 推荐使用IE6.0,1024*768或更高分辨率浏览

苏ICP备12004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