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境内古墓葬较多。古代名人墓葬除帝王外有春秋时期的吴季子墓;汉代的董永墓、孙钟墓和尚书“左恢墓”;三国吴的高陵亭侯韦昭墓;晋代的京兆太守盛荣墓、司徒蔡谟墓;唐代的左仆射、知政事褚遂良墓、扶阳正桓彦范墓、处士张祜墓、尚书郎沈彬墓;宋代的庄定公王存墓、龙图阁直学士邵必墓;先儒尹火享墓、修撰陈东墓、忠定王岳雷墓、丞相陆秀夫墓;明代的处士张存墓、尚书左丞董先墓,尚书储懋墓、户部尚书沈固墓、给事中汤礼敬墓、监察御史孙方墓、尚书姜宝墓、按察司户部尚书贺邦泰墓、太常寺卿姜志礼墓、户部尚书贺世寿墓、吏部尚书张捷墓;清代的巡按御史吴赞元墓、通政使吉梦熊墓、工部郎史姜绍书墓、大学士张玉书墓等等。
一、吴季子墓
吴季子墓位于丹阳市行宫镇九里村(亦名季子祠、嘉善大帝庙)。季子墓地上形体并无,旧县志载:“墓则未见”。而《明志》载:“正统十年(1445年)乙丑二月,正殿毁(系指九里庙正殿).知县召衡、耆老周彦广等修建,启土见棺而止,遂建殿于墓上。”按此记载,墓在九里庙正殿下,上面则是九里庙。
二、孙钟墓
孙钟墓位于丹阳市司徒镇白鹤山。孙钟是孙坚的父亲,孙策、孙权之祖父,原籍吴郡寿春(今浙江富阳)。于东汉末移居曲阿县城西15里白鹤山,以种瓜为生。清光绪时此墓县志中有记载,云:“县西十五里白鹤山,山有三仙庙,庙前有井,相传为孙钟灌瓜井。”又:“孙钟,隐居不仕,种瓜于县西白鹤山,死即葬此地,坚父也。其踪迹颠末,人莫能窥。今每岁三月十五日,有司致祭于其祠墓。”今灌瓜井圈尚存,为白矾石质。而此墓今已无存。
三、董永墓
董永墓位于延陵镇南1.5公里处,紧靠金坛市董埤村(俗名董溪里,今改名为董永村)。民国时有董永庙,旧有董永墓碑,已废。元至顺《镇江志》载:“汉董永墓在延陵,有碑记其事,地名董埤,亦名董坟。”< -统志》载:“董永墓另有两处,一在东台市北120公里,一在湖北孝感县。”
清光绪《丹阳县志》有这样记载:“董永后汉人,寓居延陵后偏力以养亲,亲殁就主人贷钱一万以葬,道逢一妇人求为董永妻,与永诣.主家主人令织锦三百疋以偿,一月而别辞永而去,曰,我天之织女,缘君至孝感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言讫凌空而去。”民国时,延陵南有望仙桥,桥为石桥,桥上有“脚印”,传为董永与七仙女之子在桥上仰望七仙女所在处;在延陵与望仙桥间原有小延陵村,抗战前此地有棵槐荫树,传说董永与七仙女的成婚是以此树为媒。
四、韦昭墓
韦昭是三国吴云阳(今丹阳市)人,任吴国太史令,是著名史学家,称为延陵古代四贤之一。三国吴元兴元年(264年),末帝孙皓登基,封韦昭为高陵亭侯。昭死葬在家乡延陵。原延陵东街有韦昭祠,正门上方竖匾1块,上书“高陵亭侯”4个金字。祠内有韦昭井。传说韦昭墓在祠的后进。但据《延陵九里庙志》载:“昭墓在延陵镇西北里许。”清光绪《丹阳县志》云:“延陵镇南去一十里,系孝德乡,地名东溪,世传以为昭墓,未在孰是。”
五、沈固墓
沈固墓位于云阳镇高楼村沈家山南侧。原墓葬规模较大,占地10余亩。神道长52米,神道两旁有石碑及其龟趺座,有石柱、石虎、石羊、石马、石翁仲各1对。原体型硕大,雕刻精致。1992年冬进行清理发掘,出土石虎1对,石羊1件,石碑趺座1件。趺座为龟状,头残缺,其身保存完好。
沈固,字仲威,丹阳人。明洪武时授沂州同知,正统时拜户部尚书。成化元年(1455年)卒,葬丹阳石羊村。
六、储懋墓
储懋墓位于丹阳城西郊杨家庄。此墓规模亦较大,占地约10余亩。原墓前有神道,两旁有石翁仲、石马、石羊、石虎和石屋等。由于墓周私人建民房甚多,1992年丹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发掘清理,出土文物共9件。此文物已被移至丹阳人民公园猴园西侧、供游客观赏。
七、张玉书墓
张玉书墓位于全州镇尤区村南0.5公里处。尤区俗名侯区,因此地埋葬“官侯”张玉书而得名。原此墓规模很大,占地达百亩,四周建有围墙。墓前有石兽多尊,所立碑上刻有清康熙皇帝及张玉书生前友好所书的铭文。墓区内松柏成林,郁郁葱葱。围墙南部建有正偏门3个。正门高约丈许,上有石额,气宇轩昂;左右两门高约8尺,常人以此两门通行。大门前为神道,道旁有翁仲、石马、石羊、石虎等各1对。其中石翁仲高丈许,石马高约5尺,石羊高约3尺,石虎高约4尺。神道前端有方形池塘,广约10亩。此墓在清末尚有坟丁数名看守,后随时代变迁,墓园及其建筑物被毁,并渐开垦为良田。今墓荡然无存。
张玉书(1642~1711),江苏丹徒人,其前辈为丹阳麦溪张家。清顺治年间举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曾主编《康熙字典》。
八、岳雷墓
岳雷墓相传在今折柳镇老林村。老林村东曾有一老村庙,庙南不足半里处有一岳墓村,当地人别读为岳门头(今属导墅镇郭家村)。此村因近岳墓而得名。
据清乾隆《丹阳县志》载:“岳雷,宋鄂王次子,父遭秦桧之诬,长兄云殉难,雷随母徙,弟霖避居丹阳贡文宪家……雷后南还就侄子与琛共居丹阳,殁葬鹤迹寺旁。其碑志、谱系、诰诏现在。乾隆三年,教谕江琮详请从祀岳王,仲春致祭。”又清光绪《丹阳县志》载:“忠定王岳雷墓在鹤迹寺。”“鹤迹寺,在老村东。”
鹤迹寺为宋代古寺,在折柳镇老村东,随时代变迁,寺迹和墓址均难寻觅。 九、大夫墩佚名墓
大夫墩位于河阳镇戴巷村南,墩呈馒首状,原底径约60米,高约12米。民间传为三国吴大夫鲁肃墓,故名大夫墩。1993年5~8月,为保证沪宁高速公路顺利修筑,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会同丹阳文管会对此墓进行考古发掘。墓坑东西向,平面呈“凸”形,为石建筑。长7.2米,宽4.45米。墓坑中部偏西有一长方形竖穴小坑,长3.3米,宽2.25米,深0.7米,距南、北两壁0.4米,距西壁3.1米。出土瓷罐3件,瓷豆3件,铜质饰物3件等。从发掘情况分析,此墓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墓葬。墓葬营造主体工程是大土墩,规模宏大,而墓室较为简陋,说明这是地位较高的贵族墓葬。
十、明代孙氏家族墓群
1998年12月中旬,在市水泥厂取土工地发现了一处古墓葬,经文物工作者考证,为丹阳明代孙氏家族墓群。
墓群地处后巷镇高桥村严庄南500多米的七峰山麓,占地约3万平方米。现露出地面的墓葬有20余座,大小不一,排列有序。经初步勘查,埋在地下的大约还有10多座,总数当在40座以上。墓群入口处原有一座花岗岩牌坊,已在早年拆毁倒地。
墓穴多为东西向,全为长方形竖穴土坑砖塘墓。墓口距地表一般在1.5米左右,墓塘长约3米,宽近2米,砖塘高1.5米,用长方形青砖圈砌,塘顶用青石板覆盖,棺外填石灰、白膏泥等防潮材料。1999年7月上旬发掘一夫妻合葬墓,形制比一般墓大,各1棺1椁,柏木质地且雕刻花纹,特别厚重。椁外用白膏泥封护,厚达0.7米,砖塘上盖大青石板。由于密封较好,出土时尸体浸泡在暗红色液体中,尚未完全腐烂,服饰也完整如新。
墓群中已出土的十方墓志铭全为正方形,边长0.58米,厚0.11米左右,分别为:孙统墓,1盖1志,盖篆书“明故将仕郎南山孙翁之墓”,志楷书,全文1194字;孙统妻赵氏墓,1盖1志,盖篆书“明故孙母大孺人赵氏之墓”,志楷书,全文700字;孙育墓,1盖1志,盖篆书“文华殿直中书事孙七峰墓”,志楷书,全文1140字;孙育妻荆氏墓,1盖1志,盖篆书“孙太学妻荆氏墓”,志楷书,全文612字;孙柏(监察御史孙方次子)继室王氏墓1盖1志,盖篆书“孙志鼎继室王氏之墓”,志楷书,全文714字。10方墓志铭均比较完整,刻文清晰,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此外,出土的随葬品还有铜镜20面,钱币39枚,金簪1支,银香炉1只,木梳3把,陶罐15只,蓝釉瓷罐1只。
Copyright©2006 www.njgl.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丹阳市史志办 推荐使用IE6.0,1024*768或更高分辨率浏览
苏ICP备12004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