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
诸葛恪(203—253年),字元逊,徐州琅琊郡阳都(山东省沂南县境)人。其父诸葛瑾于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秋,举家迁徙曲阿定居。诸葛恪于建安八年生于曲阿。
诸葛恪出身名门,从小就以才学知名,尤以对答见长。成年人仕,初拜骑都尉,后迁左辅都尉。时丹阳郡内山越人作乱频繁,屡剿不平,孙权准其请,授诸葛恪为抚越将军、丹阳郡太守。诸葛恪采用“剿抚结合,围而不剿”战术,重兵困守山口,使山越人不能出山抢掠、粮绝无法生存,不得已而纷纷投降,山越之乱得以平息。因此,诸葛恪晋升为大将军,驻守武昌,管理荆州。
吴太元元年(251年),孙权病重,诸葛恪被召回朝,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辅助9岁的太子孙亮。
神凤元年(252年),孙权驾崩。诸葛恪拥立太子为帝,自己以太傅身份执掌朝中大权。诸葛恪为相之后,废除关税,减免苛捐杂税;兴修水利,修巢湖东兴大堤。为此百姓感恩戴德,纷纷赞颂。诸葛恪出门,百姓聚集道旁,以敬仰眼光一瞻当朝极品。
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征兵20万,袭击魏境合肥新城,历时4个月,久攻不下,兵士因水土不服而染疫病,死伤惨重,于八月收兵。为此,反对派乘机攻讦,怨言四起。十月,皇族孙峻早有篡夺相位之心,遂设宴于皇宫,诸葛恪被害致死,时年51岁。
萧思话
萧思话(406~455年),南兰陵人,为萧源之之子,刘宋皇太后萧文寿之侄。18岁人仕,为琅琊大司马,后又转相国参军。其父去世后,拜羽林监,领石头城卫戍,袭世爵阳羡侯,后又任彭城、沛郡二郡太守。他攻读群书,精练隶书,熟解音律,骑射精湛。宋武帝赞其有治国之才。元嘉五年(428年),升为中书侍郎,振武将军,青州刺史,乃都督青州、徐州之东莞诸军事。元嘉九年,任都督梁州、南秦州诸军事。次年,扫平西戎杨难当叛军。因战功晋升为宁朔将军。元嘉十九年升为侍中,元嘉二十六年迁为吏部尚书,元嘉二十七年又迁为护军将军。时,萧思话领兵镇守彭城,击退北朝侵扰,保卫南朝平安。萧思话被诏命为持节,监北方徐、兖、青、冀4州和豫州之梁郡诸军事,任抚军将军,徐、兖二州刺史。 孝建元年(454年),刘骏即帝位,征思话为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他固辞不拜。后任为中书令、丹阳尹。次年,出为持节,都督徐、青、兖、冀、幽五州诸军事,以及安北将军,徐州刺史,旋又调任江州、郢州刺史都督诸军事,坐镇夏口。后因病去世,时年50岁。追赠征西将军,谥穆侯。
萧 嶷
萧嶷(433~492年),字宣严,南兰陵人,为齐高帝萧道成的次子。早年在刘宋时人仕太学博士,历任长城令、尚书左户郎、钱塘令、武陵内史,曾随父南征北战,立下战功。后被顺帝刘准聘为参军,迁从事中郎。为南朝齐贤相之一。
昇明元年(477年)顺帝刘准即位后,萧嶷被拜为侍中,总掌皇宫禁卫。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称帝建齐,萧嶷被拜为侍中、尚书令、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豫章郡王。萧嶷拜相后,即协助高帝萧道成免百姓欠租,发展农业生产。尚书仆射王俭曾赞扬他推行了自庾亮以来从未有过的仁政。次年,他又恢复国学,设学官,招纳生徒。他还协助高帝调遣、指挥齐军击退北魏的侵犯,巩固了齐政权。 建元四年(482年),高帝驾崩,武帝萧赜即位。萧嶷严守君臣之礼,被封中书监。在任上,他继续推行仁政,安抚百姓,所奏建议,武帝均予采纳。
永明九年(492年),萧嶷病重时,他召见儿子萧廉、萧子恪告诫道:人生在世,才能有优有劣,仕途有通畅、曲折,家境有富有贫,这都是自然的。你们兄弟无论今后各自命运如何,都要相互勉励、帮助,以和睦为先,千万别相互欺侮。要勤于学习,治好家室,与世无争。还遗命对自己的丧事以节俭为原则。几天后,他病故,终年49岁。被迫赠为丞相、扬州牧、侍中、大司马、太傅。
萧子良
萧子良(449~494年),字云英,南兰陵人。为齐武帝萧赜之次子。早年任刘宋邵陵王刘友的左行军参军、主簿,后升安南长史,南齐建元元年(479年)任会稽太守。次年,改任丹阳尹。在此,他开仓济贫,开垦荒田,发展农业生产。 齐武帝萧赜即位后,他被封为竞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后改南兖州刺史。次年,兼任司徒,转护军将军,镇守西州。
萧子良好结儒士,常与文友交流学问。永明五年(487年),正位为司徒,居建康鸡笼山西邸,召天下有才之士,其中以范云、萧琛、任眈、王融、萧衍、谢胱、沈约、陆任等最知名,时称“八友”。他组织这些名士抄写《五经》和百家著述,依据《皇览》范例,编成《四部要略》千卷。并写有劝人为善之作数十卷。此外,他崇尚佛学,在西邸集名僧讲佛论法,并集朝臣僧徒办佛事,还亲自进出为佛事打杂,因而时佛学大盛。
永明九年,萧子良升任尚书令、兼扬州刺史,不久改拜为中书令。
隆昌元年(494年)萧昭业即位,萧子良进位为太傅、尚书令,督南徐州。是年亡故,时年45岁。被追赠为太宰、中书监、领大将军、扬州牧。
萧 锵
萧锵(458~494年),字宣韶,南兰陵人。为齐高帝萧道成之第七子。永明元年(483年),齐武帝萧赜即位,被任督雍、梁、南、北秦4州及郢州竞陵郡和司州随郡军事、北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后历任左卫将军、步兵校尉、丹阳尹、江州刺史、领军等。任职期间,他勤于理政,政令畅通,为时人所称道。
隆昌元年(494年),萧昭业即位,萧锵被拜为尚书右仆射。萧昭业对萧锵很器重,却对萧鸾揽权十分忧惧,曾暗中单独与萧锵商议,准备翦除萧鸾。萧锵不赞同。不久,萧昭业果真被萧鸾所杀,朝政均为其操纵。萧锵仍任尚书仆射,并进位司徒。时萧鸾以录尚书事坐镇东府,威望震主。萧锵每次登东府拜访时,萧鸾总急忙拖着鞋,迎他下车。谈及家事国事时,萧鸾又装作十分忧虑,且声泪俱下。后来,萧锵渐察萧鸾野心,朝臣劝他带兵入宫,取代萧鸾辅政。而其犹豫不决。几天后,萧鸾先发制人,派兵两千攻人萧锵府中,萧锵被杀,时年36岁。
萧坦之
萧坦之(?~499年),南兰陵人。父萧欣祖为刘宋官员。萧坦之长相肥黑粗壮,无胡子,语嘶哑,人称“萧痖”。他以刚强憨直而知名。早年,任殿中将军,后任淮陵令和兰陵、南鲁郡太守。
萧昭业即位后,萧坦之被引为亲近侍臣。他见主君昏庸,转投萧鸾,并成为其耳目。
南齐延兴元年(494年),改立海陵王萧昭文为帝,萧坦之升为黄门郎兼卫尉。明帝即位后,升为右卫将军。建武二年(495年),他奉命带兵在淮州击退北魏军,升为领军。
东昏侯萧宝卷继位后,江{石兄弟见东昏侯是昏君,密谋将之废黜,找萧坦之密议,欲改立萧遥光为帝。萧坦之反对道:“明帝登位,不合继位规定,天下至今还不服。如今再要违例而立萧遥光,恐怕四海瓦解,天下大乱,我实在不敢赞同。”所以,萧遥光起兵夺位,夜间袭击萧坦之的府第。萧坦之仓惶爬墙逃脱,召集军队,奉东昏侯之命讨平了萧遥光。后来,他升为尚书右仆射、丹阳尹,进封为临汝县公。
萧坦之刚强憨直,憎恶挑唆东昏侯胡作非为的一班奸佞小人。这班小人对他又怕又恨,常在东昏侯面前讲他的坏话。东昏侯在大戮朝臣时,派兵攻入他的府第,将他杀死。和帝萧宝融即位后,萧坦之被追赠为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萧 伟
萧伟(476~533年),字文达,南兰陵人。为梁武帝萧衍之八弟,初仕于齐,任晋安王萧子懋外兵参军。梁天监元年(502年)被封为建安王,后又改封为南平王,食邑2000户。
天监四年,萧伟任南徐州刺史。次年,授抚军将军、丹阳尹。天监六年,改任右军将军,扬州刺史。天监九年,为侍中将军、领护军,镇守石头城。天监十一年,因病乞休,挂印辞职。次年初,武帝诏为“以病不拜”(即百官朝圣时可免行屈体下拜之礼)。天监十七年,改封南平王,迁侍中、光禄大夫。至普通四年(523年),增食邑千户。中大通四年(532年),任中书令、大司马。
萧伟好学上进,淳厚待人,执礼行事。及至年成,礼贤重士,贤名播于海内,四方杰人莫不慕名而至。天监初年时,武帝将前齐清溪宫赐予,以充府邸之华。伟于其内植树种花,垒石为山,辟土成池,整饰精美,每偕宾客于其内,坐而论道、乐以赏景、悠然自适,妙极人生。他虚怀若谷,善以待人,乐于济困解危。每当寒冬甫至,则派员担柴载米抚贫嘘苦,救众于急难之中。
南朝时,江南一带道佛盛行,萧伟晚年尤崇佛教,精于玄学,著有《二旨义>、《性情》、《凡神》等书。
中大通五年病故,享年58岁,被尊旌德记功,谥元襄。
萧宝夤
萧宝夤(486~530年),字智亮。南兰陵人。为齐明帝萧鸾之第六子,与齐东昏侯萧宝卷同母所生,被封为建安王。中兴元年(501年)齐和帝萧宝融即位,改封为鄱阳王。
萧衍攻克建康时,萧宝夤逃至北魏,北魏宣武帝对他以礼相待。他伏诉请兵南伐,虽遇暴风大雨,终不停步。当年,梁江州刺史陈伯之率众归附。魏宣武帝即封萧宝夤为使持节、都督、东扬州刺史、镇东将军、丹杨郡公、刘王,并配兵1万,令据东城,待秋冬大举。
萧宝夤虽少羁寓,但志性雅重,形色憔悴,蔬食布衣,不尚嬉笑。正始元年(504年),遂行至汝阴,正逢梁将姜庆真内侵,围逼寿春,萧宝夤率众力战。回师后,改封梁郡公。永平四年(511年),卢昶克梁朐山戍,以琅琊戍主傅文骥守卫。梁军又攻傅文骥,卢昶督众军救援。北魏朝廷命萧宝夤为使持节,假安南将军,别将长驱直人,受卢昶节度。后卢昶军败,而萧宝夤全师而还。
延昌初(512年),萧宝夤任瀛州刺史,复其齐王位,调任冀州刺史。梁将康徇在浮山准备引淮水灌扬、徐州。时萧宝夤任使持节、都督东讨军事,镇东将军,又封梁郡公,挥师征讨。还师后,晋为殿中尚书。
神龟年间,萧宝夤任都督、徐州刺史、车骑大将军。
正光二年(521年),他被征为尚书左仆射。孝昌二年(526年)任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次年正月,他又任司空。四月为征西将军、雍州刺史、开府、西讨大都督。自关以西,皆受节度。十月,再任尚书令。
当时山东、关西等地战乱不断,北魏军队屡败,人情沮丧。萧宝夤自认为出师多年,糜费尤广,一旦覆败,虑见猜责,内心深感不安。朝廷也很疑嫌,遣派御史中尉郦道元为关中大使,萧宝夤认为这是取代自己,即生反叛之心。后来因反叛未成,携北魏公主及其少子与部下百余骑投奔万俟丑奴。万俟丑奴任他为太傅。万俟丑奴失败以后,萧宝夤被俘,投入太仆寺驼牛署,赐死。
萧会理
萧会理(?~550年),字长才。南兰陵人。为梁武帝萧衍之孙,受封为南康王,曾任梁简文帝萧纲之相,是梁朝贤相之一。
萧会理自小很聪敏。11岁丧父,袭封南康王。15岁被拜为轻车将军、湘州刺史,领石头城卫戍军事,迁侍中、兼领军将军。后历任丹阳尹,都督南北兖、北徐、青、冀、东徐、谯7州诸军事,以及任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南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叛乱,率军围困京城。萧会理闻讯,立即整顿军队,准备勤王。这时,武帝的养子临贺王萧正德被侯景立为皇帝,他的弟弟、北徐州刺史萧正表以勤王为借口,袭萧会理。萧会理给予迎头痛击,并赶往京城。惜京城已陷,武帝被软禁,萧正德也被侯景废黜。侯景逼迫武帝下诏要萧会理人京。萧会理的左右僚佐都苦劝他别自投虎口,他却说:“各位与我的想法不同,如今天子被叛贼欺凌,下诏召我进京,我身为臣子,岂能违抗。我远处江北,难以出力,不如单身入朝,在朝中设法除贼救主。”遂即赶人京城。
侯景为笼络人心,拜萧会理为侍中、司空兼中书令。他日夜思谋欲诛侯景,匡复皇室,暗中联络,结交勇士,组织力量。这时,祖皓已占领广陵,起兵声讨侯景,并约萧会理作内应。不久,祖皓失败。萧会理受株连,被罢职。
太清三年(549年)五月,武帝屈辱而死,简文帝即位。萧会理被拜为司空、兼尚书令。他名为宰相,却大权旁落,朝政全由侯景独揽。是年冬,侯景离京外出,京城空虚,萧会理即与大臣柳敬礼密议,准备发动政变。后因事情败露,他与其弟萧通理均被侯景所杀。
萧 瑀
萧瑀(576~648年),字时文,南兰陵人。为萧岿之子,曾任唐宰相。
天保二十二年(583年)。因其姐被隋晋王杨广纳为妃,随同姐人居长安,被任为右千牛(禁卫军官职)。杨广称帝后,升任尚衣奉御、检校左翊卫、鹰扬郎将,后拜内史侍郎、河池郡守。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萧瑀升为内史令,主管内史省,为宰相职。武德九年(626年)任尚书左仆射。李渊对他委以枢机,内外百务均由其处理,有时还引他人卧室同榻而坐,议论国事,并呼他为“萧郎”。
萧瑀办事认真,不惜顶撞李渊。一次,李渊发了一道政令交与萧瑀办。萧阅后,发现政令中有不周之处,即压下不发。李知后责之。萧述其由,李赞他:“尽心尽职”。
武德九年,诸皇子间明争暗斗,李渊偏向于长子李建成,对次子李世民心存疑忌,想除去他。萧不顾个人得失,坚决支持李世民继位。李世民即位后,敬佩萧瑀之忠诚与胆识,曾赐他诗一首,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贞观初年,萧瑀任尚书左仆射,仍为宰相。李世民同时又起用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为相,分理国事。
萧瑀出身显贵,曾与李渊同为隋朝大臣。他看不起出身低微的杜如晦、房玄龄、温彦博、魏徵等人,在论政事时常与他们发生争执,即使在太宗面前也常对他们出言不恭。萧瑀秉性鲠直狷介,难以容人之短,一见房玄龄等人有过失,就痛加弹劾,并常贬低他们。李世民曾多次劝告,他则不以为然。李世民对他产生不满,其相职时而罢免,时而复职,先后曾被授予太子少师、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常卿、晋州都督、河南道巡省大使等职。
萧瑀在太宗期间为相时,曾以历史上分封子弟贵戚为藩屏的得失,建议太宗分封子弟为王而被采纳,从此,唐朝出现了藩镇。
萧瑀不贪财好利。他为隋臣时,田宅很多,后这些田宅被唐高祖李渊分赐给功臣。萧瑀归唐后,李渊将田宅归还给他,他却将其全部分给宗族,自己只留下宗庙一座,以作祭祀。
贞观二十年(646年)十月,萧瑀因见李世民宠信房玄龄等人,心中不快,请求辞去太子太保、同中书门下三品职,出家为僧。后又上奏说,自己衡量难以为僧,不想出家。李世民见他如此反复无常,免其官爵,贬为商州刺史。不久,李世民又恢复了他宋国公的封号。
贞观二十二年五月,萧瑀病死,终年74岁。临终前遗命以单衣简朴安葬。死后被迫赠为司空、荆州都督,初谥肃,后改谥贞褊。
褚遂良
褚遂良(595~658年),字登善。祖籍河南,西晋末年,其先祖褚契徙迁曲阿,落户里庄东褚村。
唐朝建立后,褚遂良曾在秦王李世民府任铠曹参军。李世民即位后,任起居郎。太宗酷爱书法,曾拜大书法家虞世南为师。虞死后,即以褚为师。贞观十五年(641年),褚遂良被升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负责记录皇帝日常之言行。太宗曾问他:“卿记起居注,人君得观之乎?”他答:“史官记人启君言行,善恶必记,戒入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书也。”太宗问:“朕有不善,卿必记邪?”他答:“臣职戴笔,君举必记。”谏议大夫的职掌是顾问应对,向皇帝提出建议和劝谏,褚对此很尽职。时皇帝的幼子都被派出任都督、刺史等,褚认为不妥,应当让他们留京攻读经史。此建议即被太宗采纳。太宗晚年准备立庶子李泰为皇太子,褚据理劝谏,改立嫡子李治为太子。褚遂良也被拜为中书令,行宰相职。贞观二十三年,受遗诏辅政。
李治称帝后,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进为郡公。不久因事牵连被贬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年)正月,褚遂良被召回京城,拜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宰相职,并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后进拜为尚书右仆射。
永徽六年(655年)九月,高宗准备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召褚遂良等大臣商议。褚遂良坚决反对说:“先帝临终前拉着我的手嘱咐:‘朕将儿与媳托付给你了。’今皇后并无什么过错,不可废黜”。高宗不悦。第二天,高宗又提出这问题,褚遂良仍然反对,说:“陛下执意要改立皇后,请在贵族中选择,何必一定要选武氏。武氏先前是先帝的宫姬,今天陛下立她为后,世人和后代将称陛下为什么呢?臣今天忤逆陛下心意,罪当死”。说完,将笏置于阶上,一面叩头一面流泪地说:“臣将此笏归还陛下,还乞请允许臣告老还乡”。高宗大怒,命令左右将他带出朝堂。武则天躲在帷帐后听得一清二楚,也怒不可遏,吼道:“为什么不扑杀这老家伙!”长孙无忌连忙上奏说:“褚遂良受先帝顾命,有罪也不能处刑”。得以幸免。是月,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即将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赶出了朝廷。不久,又降职为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褚遂良既痛苦又担忧,曾上表高宗倾诉心曲,却被武则天搁置,不予理会。
显庆三年(658年)十一月,褚遂良于忧愤中病死于爱州,享年63岁,葬于该地。直到唐懿宗咸通年间,才诏命褚遂良的后代将灵柩运丹阳,移厝于里庄竹塘村。
褚遂良工于隶楷书。初学欧阳询,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并融会汉隶而自成一家。晚年,他的正书丰艳流畅,变化多姿,人称“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对后代书法风格影响颇大。
桓彦范
桓彦范(654~706年),字士则,曲阿练湖桓家村人。他自幼聪颖,才气过人。少时,因祖荫调右翊卫。圣历元年(698年)秋,桓彦范升任司卫主簿。与宰相狄仁杰交往甚密,遂成忘年之交。后经狄热心推荐,被提升为监察御史,职掌纠视刑狱、整肃朝仪等事务。
长安四年(704年)冬天,桓彦范被提升为司刑少卿。他亲眼看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进宫入侍以来,内行不正,专事告密之伎,乘武则天年高多病,无力管理政务之机,企图恃宠柄权,结党营私,干预朝政。他冒着生命危险,就刑狱之事屡次向武则天上疏,历陈二张罪恶:“昌宗无功荷宠,而包藏祸心,自招其咎,此乃皇天降怒,陛下不忍加诛,则违天不祥……”然而,所有的上疏,如同泥牛人海。
桓彦范坚持“必须诛杀二张,拥立太子,匡复唐室!”宰相张柬之接受了他的主张,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初,张柬之以“贤才”推荐桓彦范为左御林将军。正月二十二日深夜,他率领数百名御林禁兵在廊下击杀了二张。此时,桓彦范到集仙殿拜见武则天,并说:“陛下,天意即人心,思李氏已久,但愿陛下能以社稷为重,将帝位归与太子,以顺从天意人心”。
中宗接位,桓彦范被封为宰相。不久,他发现中宗是个胸无大志,庸弱无能,整天只知优游享受的皇帝,桓彦范感到极度失望和愤怒。
桓彦范意欲制止垂帘听政的韦氏,上疏进谏:“伏愿陛下览古今之戒,以社稷苍生为念,令皇后专居中宫,治阴教,勿出外朝干国政。”这引起了韦后对桓彦范
的嫉恨,遂与武三思不断以“恃功专利,将不利于社稷”为由,向中宗屡进谗言。神龙元年五月,他们假以尊重匡复唐室功臣的名义,封桓彦范为扶阳王,“罢知政事,赐金帛鞍马,令朝朔望,架空了桓彦范。就这样仅4个月,唐室大权就落在韦氏和武三思的手中。神龙二年五月,他被贬为洛州刺史,旋又以“州政不佳”再贬亳州(安徽毫县)刺史。六月间,武三思命心腹向中宗进谗,剥夺了他的王爵位。
同年秋,桓彦范被终身流放,押送至滚州(广西上思县)。九月,武三思伪造圣旨,追杀桓彦范于贵州。凶手强行扒掉桓彦范身上的衣服,残酷地把他翻倒在排列的毛竹片上,来回拖动,顷刻间,骨肉绽开,鲜血淋漓。他强忍巨痛,挣扎着站立起来,怒骂武三思,凶手按倒桓彦范,用毛竹棒活活杖死,其状不堪目睹。他那一身正气,无畏不屈的英雄气慨令人敬佩。年仅53岁。不久,他的灵柩运回曲阿,安葬在夏墅村酒流湾附近。
景云元年(710年)七月,桓彦范冤案终于昭雪,朝廷复其官爵,谥忠烈。建中三年(782年),又加赠为司徒。
后人为了纪念桓彦范,在桓家村建造了一座“桓忠烈祠”。正堂上竖立了一尊桓彦范塑像,披甲着盔,长须垂于胸前,一身浩然正气。如今祠堂已毁。
萧至忠
萧至忠(?~713年),祖籍南兰陵,后徙居沂州(山东枣庄)。初仕为伊阙、洛阳尉。唐神龙元年(705年),武三思擅权,至忠附之,为御史中丞,后迁吏部侍郎。景龙三年(709年),晋升为中书令。
景龙四年(710年),唐朝内乱,萧至忠被罢相,出任晋州刺史,治有能名。太极元年(712年),睿宗即位,拜为刑部尚书,复为中书令,封赞国公。是岁,与窦怀贞、魏知古、陆象先等撰《姓氏系录》200卷。
《新唐书》本传在论述萧至忠为人时曾载:“至忠在朝,有风望,容止闲敏,见推为名臣。外方直,纠摘不法,而内无守,观时轻重而去就之。始为御史,桓彦范颇引重。五王失败,更因武三思得中丞,附安乐公主为宰相。韦后败,遽发韦洵垄,持其女柩归。后依太平,复当国。”公主败,捕诛之,籍其家。时人叹日:“九世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已!”
萧 嵩
萧嵩(668~749年),祖籍南兰陵,是后梁皇族的后代,萧璃的曾侄孙。他自幼丧父,长得仪表华丽。娶妻贺晦之女,与宰相陆元方之子陆象先为连襟亲。宣城夏荣善相术,占卜说:陆兄十年内,位极人臣,然不及萧兄一门,尽高官贵位也。
神龙元年(705年),萧嵩任沼州(河北永年县)参军。景云元年(710年),任陕西醴泉县尉,由陆象先引荐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开元初年(713年),为中书舍人,受到宰相姚崇的赏识,后历任宋州刺史、迁尚书左丞、兵部侍郎。开元十五年,任兵部尚书、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任职中,他请以裴宽、郭虚已、牛仙客等在其幕下,以张守硅为瓜州刺史,修筑州城,招抚百姓,使反问计于吐蕃,削弱吐蕃的军力,并派4000强弩手出击,吐蕃大败,从此边境安定。次年,萧因战功被授同中书门下三品,继位中书令,加集贤殿学士、知院事,兼修国史,进位金紫光禄大夫,被封徐国公。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拜为太子太师。
萧嵩72岁致仕,81岁寿终。被迫赠开府仪同三司。
萧 华
萧华,祖籍南兰陵,系梁武帝后裔,父萧嵩为唐开元时宰相,天宝八年(749年),萧华袭父爵徐国公。
萧华自人仕途,官运亨通,屡有晋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进太常少卿,天宝十三年(754年)任兵部侍郎。
至德元年(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华从驾不及,乃陷贼中,任伪署魏州刺史。乾元元年(758年),大将郭子仪渡黄河攻安庆绪于相州,萧华潜通表疏以为内应,事泄被拘。崔光远收复魏州后,将其救出,继任魏州刺史。
萧华因曾陷于贼,降为秘书少尉,稍迁升尚书右丞,乾元元年(758年)擢为河中府尹兼河中节度使。上元二年(761年)二月,萧华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时太监李辅国提出要做宰相,萧华拒之。李辅国因此忌恨萧华,乘肃宗病体大渐之际,遂矫诏罢免萧华相位,任礼部尚书。
宝应元年(762年)肃宗驾崩,代宗即位,李辅国进为司空兼中书令,贬萧华为峡州刺史。不久,萧华卒于治所。
萧 复
萧复(732~788年),字履初。祖籍南兰陵。他出身名门,志励名节。伯父萧华常夸其“此子当兴吾宗。”
萧复以祖荫袭为黄门郎,数年后,历任歙州、池州和常州刺史。他勤于政事,正直廉洁,其政绩在当朝群臣中名列第一。
建中元年(780年),被调任陕西同州(陕西大荔)刺史,适大旱,农禾颗粒无收。次年春,乡民饿死者不计其数。萧复果断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旋因擅自动用仓中皇粮而被免职。在离任时,同州人民叩拜于道,流涕辞送,感其恩德。
建中三年(782年),萧复任兵部侍郎,后迁户部尚书兼统军长史。时叛臣朱眦内乱,萧复护德宗逃至奉天。是年十月,萧复被任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时隔2年,萧复代德宗巡视各地,历时10个月方回京,如实反映内乱频起,兵荒马乱,奏言改革弊政,德宗听之不悦。又屡屡进言乃不纳。萧复心灰意冷,深感报国无门,遂称病求退,于是年十一月罢相。
贞元三年(787年),因堂弟萧升妻(肃宗之女)淫乱案,萧复受株连,被贬至饶州(江西上饶),次年五月卒,享年57岁。
权德舆
权德舆(759~818年),字载之。原籍天水略阳(甘肃省秦安境内),父辈时举家徙润州丹阳,落户练湖权里村。他天资聪慧,3岁即能辨四声,4岁就写诗文。7岁时,父亲病亡,他因守丧诚笃而以孝名传扬乡里。15岁时,曾编《童蒙集》10卷,其名列诸儒之首。成人后被河南、江西的地方大员聘为幕僚。时因唐德宗好文,闻知其名后,将他召入朝廷,封为太常博士,转任左补阙、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又迁中书舍人。继而先后转任礼部侍郎、户部侍郎。
宪宗即位后,权德舆历任兵部、吏部侍郎和太常卿。元和五年(810年)九月,任礼部尚书、同平章事,拜为宰相。
权德舆办事光明正大,秉性耿直,为人宽和,为时人所称道。又好著述,善写铭文表章,文辞雅正而又弘博。时很多名人的铭志十有八九都请他撰写。《丹阳县志》载:“扬州兵曹参军萧府君墓志铭、润州丹阳县丞卢君墓志铭,均出于他的手笔。”他尤嗜读书,常手不释卷,作有文集50卷,称《权文公集》。另有《全唐诗》收其诗作10卷传世。
权德舆任相的次年,李吉甫和李绛又先后被拜为相。李吉甫好逢迎宪宗心意,而李绛为人鲠直,两人常为政事在宪宗面前争论。每当此时,权德舆总不表态,因此而受到朝臣的指责,也引起了宪宗的不满。元和八年(813年)正月,他被罢相职,以检校吏部尚书之衔为东都留守,后又拜为太常卿,改任刑部尚书等。
元和十三年(818年)八月,权德舆因病获准回家休养,死于途中,终年60岁。被迫赠为左仆射,谥文。
萧
萧 □(? -842年),字思谦,祖籍南兰陵,为萧华之孙。唐贞元七年(791年),以进士人仕,历任翰林学士、太仆少卿。元和十三年(818年)进御史中丞,袭爵徐国公(曾祖萧嵩封爵)。长庆元年(821年),穆宗李恒即帝位。萧 □迁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萧□ 为相,重惜名誉,嫉恶如仇。四川节度使王播以重金贿赂宦官,欲为宰相。萧 多次力排众议,而穆宗听信偏言,遂辞相位,后改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等。
大和元年(827年),文宗李昂即帝位,诏进萧□ 为左仆射兼太子少师,萧□ 以年老多疾,辞不受。
萧□初有大志,愿以自己才智奉献当朝,曾献《太平策》1篇,主张偃武习文,以仁义治天下。后因见宦官弄权,官场腐败,不愿再人仕途。后人评他为“贞独疾恶,不为利回,而以夷、惠拟之,俾之经纶,则其道至矣”。
萧□退休后,在离洛阳百里的济源县境的王屋山下,建房屋1幢,逍遥山林,以读书咏诗安度晚年。会昌二年(842年)谢世,享年70余岁。
萧 邺
萧邺,字启之。祖籍南兰陵。进士出身,后累迁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衡州刺史。
唐宣宗大中年间,萧邺被召回朝,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迁户部侍郎。大中十一年(857年)七月,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宣宗服长生药致死,懿宗李灌即位。是年十一月,萧邺罢相,出任荆南节度使。后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南诏入侵,萧邺无力制寇,降职为检校右仆射、山南西道观察使,后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右仆射,以平章事节度河东。
萧邺,虽为官多年,高居相位,但并无值得称道之政绩。
萧 □
萧□,祖籍南兰陵。系萧复之孙,后徙居山西芮城。唐宣宗时,历任侍郎兼翰林学士、知制诰、浙西观察使。唐大中十三年(858年),奉调回京。次年,宣宗驾崩,懿宗即位。懿宗名李漼,从小就不受父皇喜爱,众僚对其是否为长子有异议,朝野喧哗。萧□曾撰写《晁昭容神道碑文》,内有宣宗帝长子李漼之说。他当众书面作证,方使风波平息。由此,萧□深得懿宗信任,被累迁官职,咸通五年(864年)从兵部侍郎升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康承训检校,右仆射等职。
萧□身居高位,无显功,后得暴病而亡。
萧 □
萧□(796~876年),字思道,祖籍南兰陵。唐大(太)和元年(827年)登进士第。大中年间,历任谏议大夫、给事中。咸通元年(860年),迁左散骑常侍。咸通四年(863年),迁吏部侍郎权知贡举,主持科举达4年之久,以德才选拔士子。
咸通八年,任礼部尚书,后迁户部尚书。旋以检校工部尚书出任滑州刺史,充义成军节度使。任职期间,黄河频年水患,他组织并带领民工筑堤救灾。因治水有功,被迁兵部尚书,度支判官,转吏部尚书。咸通末年(874年),复为兵部尚书、判度支。是年十月,僖宗李儇即位。萧做被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司空,弘文馆大学士,封兰陵县侯。乾符三年(876年),王室混乱,萧□气劲论直,为同列所忌,罢知政事,出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时萧□虽已耋耄之年,仍勤奋政事,廉洁自身,南海虽多珍奇,他拒人其门。一次,家人生病,医工治药,需乌梅,门下到厨房取之,萧□知而命还。是年五月,寿终,享年80岁。
萧 遘
萧遘,字得圣,祖籍南兰陵,出身于唐萧氏宰相世家。
他才学渊博,姿宇秀伟,常以前朝太尉李德裕自诩,当时门生皆以“萧太尉”呼之。唐咸通五年(864年)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后调河东节度衙门,任职从事(节度佐官),又迁右拾遗。身晋相位的同科同年进士韦保衡深嫉其才,贬之为播州(贵州遵义)司马。不久,韦病故,萧遘被召为礼部员外郎,转考功员外郎、知制诰。乾符六年(879年),迁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中和元年(881年),升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累兼吏部尚书,拜司空,以至“位极人臣,权倾当朝”。他为相时,忠于当朝,礼待老臣,深得唐僖宗赞许。光启元年(885年),又被加封为楚国公。
萧遘以经国济世为己任,既当国,风采肃整,天子器之。光启初,群寇并起,王纲不振。宦官田令孜持禁军,权势可炙,公卿无不附顺,唯萧遘以道自处,未尝屈从。光启二年正月,因田令孜弄权,节度使内乱,唐僖宗再次西遁。萧遘素恶田令孜,乃与裴澈致书召朱玫,朱玫以邻州之军5000人迎驾。朱玫怒斥田令孜劣迹,又以天子不察其忠,乃拥立襄王,召萧遘作册,遘苦辞。次年,唐僖宗复回京城。当朝宰相孔纬与萧遘不和,与朱玫同谋,以萧遘不肯率百官西行并受伪命为由,免去萧遘相职,赐死于永乐。
萧 顷
萧顷(862~930年).字子澄,祖籍南兰陵。他自幼聪悟,善著文。唐昭宗时,以进土及第仕唐,历任度支巡官、太常博士、右补阙、吏部员外郎。
五代后梁时,萧顷历任给事中、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礼部侍郎等职,并以咸有能名著称。贞明四年(918年).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爵兰陵县开国男,食邑300户。同年四川,晋升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萧顷为官正道,小畏权势。在唐朝任职吏部员外郎时,审议一职官典仪,认为奏文有失朝制,批文日:“仆射(指宰相张浚)未召集郎官,越职赴省(指吏部)指挥公事,此非当有之议,大谬典制。”批文一出,满朝震动,萧顷声名大振。
后唐初,萧顷被贬,出任登州司户,后迁濮州司马。天成元年(926年),萧顷以德才兼备,晋升太子宾客,后累迁太常卿、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少保等。
天成五年(930年),萧顷谢世,享年69岁。进赠太子少师。
王 存
王存(1023~1101年),字正仲,润州丹阳人,为北宋元祐丞相。
王存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登进士,任嘉兴县主簿,后任上虞县令。治平二年(1065年),迁国子监直讲、秘书省著作佐郎。熙宁六年(1073年),任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后升枢密直学士、兵部尚书等。元{右二年(1087年),拜为中大夫、尚书右丞。次年,拜左丞相。
王存宽厚侍人,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他屡次上书陈述时政,因及大臣,无所附依。神宗皇帝察其对朝廷忠诚,委以重任。王存曾对哲宗言:“人臣朋党,诚不可长,然不察则滥及善人。”于是,复与任事者戾。他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官洁身自重,忠于皇室,司马光曾赞其日:“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
王存于熙宁八年(1075年)始写《元丰九域志》,历时5年定稿,著有《王正仲集》、《枢密院诸房例册》。
绍圣初年(1094年),致仕,归老燕居。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病卒,时年79岁。追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庄定。
苏 颂
苏颂(1020~1101年),字子容,祖籍泉州同安(福建),因其父苏绅墓葬丹阳而随迁定居。他举进士人仕,历任宿州观察推官、江宁知县、南京留守推官,得到欧阳修、杜衍的赏识。宋皇桔年间,苏颂升任集贤校理、度支判官。神宗即位后,升为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知审刑院,后出知婺州。元丰年间,召至京任判尚书吏部兼详官制。元桔初,拜为刑部尚书,又迁吏部兼侍读、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元祜七年(1092年)六月,拜为右仆射兼中书门侍郎。
苏颂为人宽厚,施政有道。他在任江宁知县时,常以仁爱之心教育人民和睦相处,不为小事争吵,人民感其恩,皆息讼止争。妇女犯罪,也不加重刑。他为官数十年,被时人称为贤相。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进为太子太保,封爵赵郡公。是年,告老还乡后谢世。
苏颂学识渊博,尤通晓典故。著有《苏魏公集》、《天象注要》、《算法》、《山经》、《校本草纲目》等书,书跋中自称“丹阳苏子容”。他还与人合作制成浑天仪,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之一。苏颂死后,乡民为纪念他,建有“三贤堂”(三贤,即苏颂、陈东、苏庠)以供后人敬祀。
曾 布
曾布(1036~1107年),字子宜,江西南丰人,后徙丹阳定居。他自幼好学,登进士后历任宣州司户参军、怀仁县令、开封知府、检正中书六房公事,史称“三日五授”。
初,曾布与宰相王安石交往尚好,积极支持王安石变法,曾上书言政之本日:“厉风俗,择人才,劝农桑,理财赋,兴学校,审选举,责吏课,叙宗室,修武备,制远人。”并在崇政殿堂进读史书,讲释经义,试法官,将六房诸事均告知王安石,推行王安石的青苗、助役、保甲、农田之法,上疏新法,威胁众臣。又对宋神宗逐条分析新法,使宋神宗除却疑虑。
熙宁七年(1074年),大旱,宋神宗诏求直言。曾布说:天下之财匮乏,都是因为货不流通,货不流通是因为商人不做生意……。革新派听之,以为其言论有碍新法推行,王安石怒斥,遂解除曾布一切职务。不久,宋神宗又命曾布为饶州知府、复集贤院学士、广州知府。元丰八年(1085年),被调回京城,复翰林学士,升为户部尚书。
绍圣元年(1094年),曾布拟写帝制,获宰相章□赞赏,被引荐至中书省。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驾崩,赵佶为帝。不久,被任尚书右仆射(宰相),操持朝政。后因利用相位,欲将亲家任为户部侍郎,遭众臣弹劾。崇宁元年(1102年)六月罢相。未几,贬至廉州司户,后复大中大夫,提举崇福官。
大观元年(1107年)八月,死于丹阳,时年72岁。被追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文肃。
葛 邲
葛邲(1131~1196年),字楚辅,原籍丹阳,后徙吴兴(今浙江湖州市),有儒学名家之称。
葛邲少而警敏,被叶梦得、陈与义称之为“国器”。初以荫授建康府上元县丞,由于他调度严密,安民护城,深得抗金主将张浚、王纶的器重。后登进士第,任国子监博士,又任著作郎兼学士院权值、正言。任职中,他细察朝政,上疏奏文切中时弊。其议事策论被宋孝宗赞为:“观听论,知卿才”。后任刑部尚书时,孝宗帝书“安遇”相赠。
绍熙元年(1190年),光宗皇帝即位。葛邲任参知政事时,劝帝专法孝宗皇上:“正风俗,节财用,振士气,执中道,恤民力,选将帅,收人才,择监司,明法令。”受到宋光宗嘉奖,晋知枢密院事。绍熙三年,被拜左丞相。在相位,专守祖宗法度,荐进人才,博采众议。并兼任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康知府。
庆元二年(1196年),谢世,时年66岁。追赠少师,谥文定,配飨光宗庙庭。 葛邲喜文,著有《文集》200卷、《词业》50卷传世。
Copyright©2006 www.njgl.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丹阳市史志办 推荐使用IE6.0,1024*768或更高分辨率浏览
苏ICP备12004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