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
孙权(182~252年),字仲谋,为三国吴大帝。祖籍浙江富阳,其祖父孙钟始迁曲阿(丹阳市),定居于县城西门外15里之白鹤山(司徒镇),以种瓜为生。 孙权有勾践之才。15岁时,曾任阳羡长(宜兴令)。后随父兄转战南北。建安五年(200年),其兄孙策一日外出行猎,遇旧怨,被暗箭射中颊部,伤甚重。策
自知不起,将印绶授于孙权。孙母道:“权年少未能胜事。”策日:“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矣!”孙策死后,孙权继承父兄之业,统率其部下。以京口(镇江)为政治活动中心,继续拓展基业。招纳贤才,聘求名士,周瑜、鲁肃均附于权军帐下。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克江夏。是年,曹操率20余万大军沿长江东下,企图鲸吞江东。强敌压境。孙权与刘备联盟,尊周瑜为帅,合兵5万,以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建安十八年(213年)春,曹操为雪赤壁之恨,再次挥师东下,号称40万之众。对垒时,始见吴军部伍整肃,终而未敢妄动。孙权窥知曹军犹豫不决,便致书于曹操,曹阅后,即令撤军。曹操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京口移治秣陵(南京),建都建业,建城池,扩军力,雄踞江东。至此,汉室告亡。魏、蜀、吴三国兴,史称“三国鼎立”。次年,蜀主刘备为报义弟关羽被害之仇,亲统兵伐吴。当时,周瑜、鲁肃已相继作古,军中无帅,孙权起用江东英才陆逊统率全军,并连夜筑台,大会百官,拜大都督陆逊于坛上。此役中,蜀军依山傍林横野结营,吴军顺势纵火,风助火威,尽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大败,刘备命终白帝城,吴国乃安。
黄龙元年(229年)春,孙权据江东六郡之地称帝,国号为“吴”。大赦天下,改元黄龙。追尊父孙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孙策为长沙桓王。 孙权在位期间,善理朝政,体察民情。他曾说:“一人庆之,非民赖之。”嘉禾二年(233年)正月,诏示:“朕以不德,肇受元命,夙夜兢兢,不遑假寝。思平世难,救济黎庶,上答神祗,下慰民望。是以眷眷,勤求俊杰,将与戮力,共定海内。苟在同心,与之偕老”。赤乌三年(240年)正月复宣诏:“盖君非民不立,民非谷不生。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是年十一月,民饥。诏:“开仓廪以赈贫穷。”太元元年(251年)秋,大风为害。是年12月,遍诏:“省徭役,减征赋,除民所患苦。”
孙权实行大规模屯田制,设置典农校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将屯田分为军屯田和民屯田两种,军民同耕食。军屯田设于边防要地,自长江中游的南郡至下游的吴郡,有军屯田20处,军队一面耕种田地,一面防守边境。民屯田是由南渡的北方流民和迁入平地的山越人组成,实行军事编制。屯田民众有数万人,民屯田主要分布在昆陵(常州)、曲阿一带。孙权“亲自授田,车中8牛以为四耦”。赤乌八年八月,孙权命校尉陈勋带领屯田兵3万余人治理秦淮河,“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号破冈渎。”该渎起于句容小其,西人句容南河,上接秦淮河,东至云阳西城,注入香草河,全长30公里。沿河建埭14座,分级节制水流,形成梯形航道。船舶过埭,以人畜牵拽。破冈渎凿竣后,“通会市,作邸阁”,商旅半引,300余年间皆为苏南主要内河运输干线,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孙权对造船业亦极为重视,专设典船都尉,大造客货运船只和军用战舰。黄龙二年(230年),他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人大舰队出海至夷州(台湾),“得夷州数千人还。”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嘉禾二年(233年),又派万人舰队远航辽东半岛。赤乌五年,又派3万吴兵大舰队远航珠崖、儋耳(海南岛),因而密切了沿海岛屿与大陆的联系,并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大秦(罗马帝国)商人秦纪经南海到建业从事经商活动达十年之久。此间,在海盐(浙江平湖县东南)和沙中(江苏常熟县西北)设食盐产销管理机构。武昌和都城建邺西南已经成为东吴冶炼和制造铜铁器的中心。新兴的青瓷手工艺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开始走向成熟。
神凤元年(252年)四月,孙权崩,享年71岁,谥“大帝”。7月,葬于蒋山(南京市钟山)。
后人为纪念孙权的文治武功和赫赫勋业,在南京市清凉山建“吴大帝庙”。 孙权在位22年,后历孙亮,孙休,孙皓三代,为晋所灭。
萧道成
萧道成(427~482年),字绍伯,小名斗将。南兰陵(丹阳)人,为南朝齐高帝。他家住曲阿东城里。少年时,曾与萧顺之(梁武帝父亲)同游金牛山(胡桥经山),路上多枯骨,萧道成感叹道:“周文王以来千百年,谁能掩埋山野尸骨呢?”萧顺之由此知道道成有大志。
萧道成13岁,就读于京城建康鸡笼山,塾师雷次宗赞道:“萧道成内润,良璞也。”17岁随父领兵南行。19岁领偏师征伐沔北蛮乱,23岁随雍州刺史萧思话镇襄阳、职中兵参军。27岁领偏军北征甘肃仇池中,破敌武兴、兰皋二垒,遂从谷口人关,占谈提城,因战功袭父爵“晋兴县男”,后调建康令,有能名。少府萧惠开赞扬说:“昔日魏武(曹操)为洛阳北部时,人服其英。今看萧建康,但当过之耳。”
刘宋明帝刘 当政时,萧道成任右军将军、辅国将军,连续扫平会稽太守浔阳王刘子房、徐州刺史薛安度和晋安王刘子勋等3次叛乱,江南遂安。此后,萧道成调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刘宋泰始三年(467年)八月,萧道成任代理冠军将军,坐镇淮阴。在此,广结豪俊,宾客盈门。次年七月,萧道成调任南兖州(扬州)刺史。泰始六年九月,民间流传:“萧道成有异相,当为天子。”刘 也有怀疑。迁萧道成为黄门侍郎、越骑校尉。道成惧,不欲内迁,又无理由留职。道成派数十骑进入北朝标榜(显耀寻衅之意),北魏不知何意,即派出游骑数百,游弋边境线上。道成再向京城报警,刘 只好使道成仍留原任。并调萧道成镇守淮阴。
泰始七年六月,刘 听信谗言:“萧道成在淮阴有二心。”认为萧道成“非人臣相”,处处提防。便命淮陵太守吴喜持御酒赐道成,探听虚实。萧道成不敢接受御赐之酒(怕是毒酒,萧道成也防皇上陷害)。吴喜以实情相告,道成方饮。吴喜
回奏刘 ,言萧道成无二心。刘 以为吴喜多计,素得人情,恐后难以事幼主而赐死。是年七月,刘 征萧道成入朝,部下怕道成回京会遭杀身之祸。劝其缓行,以观动静。道成力排众议,说:“诸卿不明事理,皇上诛杀诸弟及功臣,只为太子稚弱,作万年计,何关他人?唯应速去,事缓必疑。今皇室骨肉相残,必非灵长之运。祸难将兴,方与卿等共力耳。”道成立赶到建康,拜散骑常侍,太子左卫将军,加食邑200户。
刘宋泰豫元年(472年)四月,宋明帝刘 崩,太子刘昱即帝位,史称苍梧王,时年10岁。
元徽二年(474年)五月,桂阳王刘休策反,亲率步骑二万余人杀奔京城,朝廷震惊。萧道成大破敌军。振旅还师城内百姓夹道聚观,纷纷议论说:“全国家者,萧公也。”六月,平南将军萧道成为总领军、南兖州刺史,留卫京城。
元徽四年(476年),萧道成迁为尚书左仆射。是年七月,久蓄逆志的建平王刘景素在京口召集将士数千人策反。萧道成果断征讨,激战于京口万岁楼下,叛军力弱无援而败。
元徽五年春,苍梧王刘昱时年15岁,顽皮,性残忍。是年六月盛夏,萧道成赤膊午睡,刘昱闯入,在道成肚脐眼上画一圆圈,作为“的”,搭箭欲射,萧道成连喊:“老臣无罪!”左右侍从也惊恐不安,连劝皇上用包箭相射,幸免于难。“七夕”之夜,残忍成性的刘昱,命侍卫杨玉夫晚上窥伺牛郎会织女,如不见,翌日取其心肝。横竖都是死的杨玉夫孤注一搏,邀约侍卫杨万年杀了刘昱。命人将其首级送给萧道成,萧道成以清水将血冲洗,确认是真,遂更衣,骑马,急奔皇宫。
次日晨,百官临朝。萧道成传皇太后懿旨,列数苍悟王刘昱罪状,立时年11岁的安成王刘准即帝位,史称顺皇帝。迁萧道成为司空、录尚书事,任骠骑大将军。舁明元年(477年),萧道成率部剿荆州刺史沈攸之和领军将军刘韫之反,全歼政敌。次年三月,道成升任相国,封为齐公。四月晋爵齐王。不久,顺帝刘准禅位。萧道成即帝位,改国号“齐”,史称高帝。为齐朝第一任皇帝。
建元四年正月,诏“京城建国学,招生二百人。”三月,齐高帝病势日重,急召司徒褚渊、尚书王俭,嘱其共同辅助太子。不久即殂于临光殿,享年56岁,葬于胡桥狮子湾泰安陵,庙号太祖。
萧道成在位4年,性清淡,勤朝政,生活俭朴,博学能文,深沉而有大量。曾以“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阶”勉之。
萧 赜
萧赜(438~493年),字宣远,小名龙儿,祖籍南兰陵,萧道成长子、南朝齐第二代皇帝。
建安元年(479年),其父萧道成建立齐朝,当上皇帝。萧赜为齐公世子,被封任侍中、南豫州刺史。建元四年(482年)三月,齐高帝驾崩。是月,萧赜即皇帝位,史称武帝。
萧赜称帝后,时有恩赦,处事果断。永明元年三月,诏赦恩50日,对四方犯人,罪无轻重,均予大赦。次年八月,诏都下2县,对野外的尸体要随宜掩埋,对无亲人的死者给予埋葬。并常到宣武堂去讲武。大将陈天福所率部队军纪不严,掠劫百姓,萧赜即命将陈天福斩于街市。永明八年,荆州刺史巴东王萧子响依仗自己是皇子,违犯朝制,私制龙袍,自选朝中卫士60人,欲与北朝交换军马,又处死钦差8人,萧赜即派丹阳尹萧顺之(梁武帝之父)领水军征讨,在船上召见萧子响,并缢杀之。
据《南齐书·武帝纪》载:萧赜“刚毅有断,为治总大体,以富国为先,颇不喜游宴、雕绮之事,言常恨之,未能顿遣。”临崩,又诏:“凡诸游费,宜从休息。自今远近荐献,务存节俭,不得出界营求,相高奢丽。金粟缯纩,弊民已多,珠玉玩好,伤工尤重,严加禁绝,不得有违准绳。”
永明十一年七月,萧赜崩,终年54岁。九月,葬于今云阳镇田家村,庙号世祖。
萧昭业
萧昭业(473~494年),字元尚,小字法身。南兰陵人,为文惠太子长子,是南朝齐第三代皇帝。
萧昭业5岁时,其曾祖高帝曾说:“我基于此四世矣。”10岁,被封为南郡王。其少年美貌,好隶书,深得武帝萧赜钟爱。永明十一年(493年)正月,被立为皇太孙,七月武帝病殂,萧昭业即帝位。
萧昭业娇情饰诈,阴怀鄙慝。其父抱病时,当面哀容号毁,回私室便欢笑酣饮,还命女巫祈父早日归天。他常与父妃何氏、霍氏淫通,与一些小人共衣食、同淫宴,荒淫至极,挥霍无度,致使国库空虚。
主政后,不理朝政,狂纵日甚,众臣皆叹,其师史仁祖、侍书胡天翼见状,愧无回天之力,相继自杀。时,西昌王萧鸾屡谏不纳,利用亲信,除却昏君。隆昌元年(494年)七月,萧昭业被弑,时年22岁。
萧昭文
萧昭文(480~494年),字季尚,南兰陵人,萧昭业之弟。永明四年(486年)被封为临汝公,永明十一年十月被封为新安王。隆昌元年(494年)称帝,史称海陵王。
萧昭文即帝位后,封萧鸾为宣城郡公、进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等职。萧鸾控制了朝廷军政大权,昭文虽居皇位,其衣食住行皆被监视。旋即,萧鸾逼皇后写下诏书,诏臼:“嗣主冲幼(皇帝幼小),庶政多昧,早撄狂疾,弗克负荷,太傅宣城王胤体皇室,钟慈太祖(孝顺父母)、宜承宝命(宜承皇位)。帝可降封为海陵王,吾当归老别馆。”
是年十一月,称帝仅3个月的萧昭文惨遭杀害。
萧 鸾
萧鸾(452~498年),字景栖,小名玄度。南兰陵人。为萧道成之侄,、从小丧父,由萧道成抚养成人,“恩过诸子”。
泰豫元年(472年),萧鸾任浙江安吉县令,后升为淮南、宣城2郡太守,进号辅国将军。建元元年(479年)任侍中,领骁骑将军。永明六年(488年)迁尚书左仆射,领右将军,任侍中、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后又加任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永明十一年任职宰相。他图谋篡夺皇位,大肆屠杀萧道成、萧赜子孙。延兴元年(494年)七月至九月,杀郁林王萧昭业、鄱阳王萧锵、隋郡王萧子隆和晋安王萧子懋、晋熙王萧铼等13人。是年十月,萧鸾即帝位,改元建武,史称明帝。
萧鸾人性猜疑,多忌妒,不能容人。为保皇位,见不顺眼者杀之,闻逆言者杀之,悉异心者杀之。即帝位后,海陵王萧昭文、西阳王萧子明、南海王萧子罕、邵陵王萧子贞和功臣萧谌、萧诔、萧诞等皆被杀死。建武四年(497年)春,又杀尚书令王晏,后又杀河东王萧铉、临贺王萧子岳等10人。
建武五年(498年)四月,为求吉兆,改元永泰。是年,为防会稽太守王敬则,派光禄大夫张环为镇东将军、镇守吴郡。王敬则闻之,“镇东有谁?是平我也。”遂率将士万余人反叛,从会稽经松江进入苏南。沿途农民、渔夫等纷纷拿了铁锹、竹篙、棍棒投入,声势浩大。前军行进晋陵,县令公上延孙以应之,时军民已达10万之众。大军进至陵口,王敬则见石麒麟,念及齐高帝、齐武帝待自己的恩宠,潸然泪下,掩泣而过。五月,王敬则兵进曲阿,见长冈埭干涸无水,只好屯兵曲阿城南郊。
萧鸾闻报,即派前军司马左兴盛、后军将军崔恭袒、辅国将军刘山阳和龙骧将军、马队军主胡松等领兵堵击。王敬则兵虽多,但多是沿途百姓,因见骑兵来势迅猛,吓得乱逃。王敬则被杀。
萧鸾迷信鬼神,他因诛杀高帝子孙过多,怕遭冤魂报复,遂听信巫婆之言,“红赤能治鬼”,便常年都穿红赤色衣裤。杀人前都点香烛,祈求被杀之人不要找他“算帐”。既要杀人,又怕作孽,成天心惊肉跳。平时很少外出,怕人行刺。他听信巫婆,有病不治,致使病情加重。
永泰元年(498年)七月,萧鸾崩,时年47岁。八月,葬于今云阳镇三城巷附近的兴安陵,庙号高宗。
萧宝卷
萧宝卷(483~502年),字智藏,南兰陵人。萧鸾次子。永泰元年(498年)十月,即帝位,史称东昏侯。
萧宝卷的生母早亡,由潘妃抚养。他年少时不喜读书,以捕老鼠为乐。16岁称帝后,封潘妃为贵妃。潘妃放恣,威行远近,在御花园中开商店,潘妃做老板,皇帝当伙计。皇帝稍有不慎,潘妃便以杖罚之。埭上设店,坐而屠肉。时有百姓歌谣:“阅武堂,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酤酒。”
萧宝卷昏庸无道,滥杀大臣。将尚书左、右仆射江拓和萧坦之诛杀,扬州刺史遥光,江州刺史陈显达举反,又被杀。吏部郎谢跳以告密而升官,后又以密告而入狱致死。豫州刺史萧懿因有战功升为尚书令,后萧宝卷听信谗言,赐毒药逼死萧懿。他还经常与诸姊妹淫通,在后堂以戏马、鼓噪为乐。外出游玩,见人就杀。一次,有一孕妇临产,来不及躲避而被破腹杀死。一和尚因病躲人草堆,命左右用箭将其射死。造成街巷冷清,店铺关门,路无行人,百姓啼号,朝野震惊。 梁天监元年(502年)十二月,萧宝融以萧衍为征东将军,夺取台城,萧宝卷闻变欲逃,被太监所杀,时年19岁。
萧宝融
萧宝融(488~502年),字智昭,南兰陵人,明帝萧鸾第八子。齐建武元年(494年)十一月,被封为隋郡王。永元元年(499年),改封为南康王,任西中郎将、荆州(江陵)刺史、督州军事。
萧宝融虽居要职,因年少未立,凡事都是听从宣德皇太后指挥。永元二年十一月,刘山阳奉东昏侯诏命与萧宝融会合,共击萧衍。宣德皇太后权衡利弊认为不妥,使宝融发令诓骗刘山阳进城后将其杀死。是年十二月自为“相国”,发檄文至全国各地,列数东昏侯罪行予以声讨。
永元三年三月,萧宝融在江陵建都,自立为帝,史称和帝。自此分齐而治,东昏侯在东,为东齐;和帝在西,为西齐。
中兴二年(502年)三月,萧宝融到姑孰(安徽芜湖附近),接宣德太后诏令,禅位给萧衍,就地待命。是年四月,萧衍派亲信郑伯禽赠金吞杀和帝。
萧宝融卒年15岁,葬于恭安陵。
萧 衍
萧衍(464~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史称梁武帝。
南齐隆昌元年(494年),萧衍为宁朔将军,被封建阳县男。建武二年(495年),为冠军将军、主帅。领兵大败北魏军,斩获数万,威震朝野。
建武四年(497年),北魏文帝为报惨败之仇,亲领将士三十六路,号称百万大军,侵袭樊城。齐明帝命萧衍为军事发遣,退敌后,班师回朝,遂擢升辅国将军、监雍州(襄阳)事。
永泰元年(498年),齐明帝崩,明帝次子东昏侯萧宝卷即位。萧衍为都督、雍州刺史。
永元二年(500年)冬,萧衍闻大臣相继诛戮,立召文武官员,共举义旗,得马5000匹,船2000只,甲士3万人。
中兴二年(501年)三月,南康王萧宝融即位称帝,时称和帝。时萧衍任征东大将军,督诸军事,自荆州统军顺长江一路东下,克鲁山、郢城、江州、芜湖、姑孰、石头城等城直至建康近郊。十月,萧衍率军围攻皇宫所在地——台城。十二月,台城破,东昏侯被杀。
中兴二年(502年)三月,以宣德太后令,禅位于梁王萧衍,至此,南朝齐灭。是年四月,萧衍称帝,史称武帝,改国号梁,年号天监,建都建康。
萧衍称帝后,平息东昏侯残余作乱,讨平反叛;放遣后官、乐府、西解、暴室被幽逼者,“分遣内侍、周省四方”,招集流民、发展生产,并亲耕劝农,推行屯田。经几年休养生息,江南一带,沃野千里,经济繁荣。与此同时,他大力兴办学校,实行以文治国。天监九年(510年)三月,他亲临国学馆讲课。诏“皇太子以下及王侯之子,凡到学龄者,要送国学就读。设尚书五部,五部职司人选,不受门弟高低,寒士中人才兼优者,首先其选。”又诏“各州郡设乡豪1人,专事考察推荐人才”。一时,勤学求知者众多,《昭明文选》、《诗品》、《文心雕龙》和《大明历》等文学与科技杰作纷纷问世。他还爱好书法,擅长草书,传世墨迹有《爱业帖》、《脚气帖》等,并注重书学理论研究,写出了《古今书人优劣评》、《答陶隐居论书》等文。
萧衍生活简朴,素食长斋。他曾自述:“朕有天下四十余年,绝房室三十余年,至于居处,不过一床之地,雕饰之物不入于宫,平生不饮酒,不好音声,所以朝中曲宴,未尝奏乐。三更出治事,随事多少,事少午前得竟,事多日昃方食,若昼若夜。昔腰腹过十围,今瘦削,才二尺余,旧带犹存,非为妄说。”萧衍崇尚佛教,自称“菩萨皇帝”。他四次舍身(苦行)到同泰寺(南京鸡呜寺的前身)从僧,并宣布佛教为国教。在国内大兴佛寺,广建佛塔。时仅建康一地就建有佛寺500余所,僧尼达10余万人。全国有寺院2846所,僧尼不计其数。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太清元年(547)二月,东魏司徒侯景向梁武帝许愿,献河南13州之地,梁武帝贪图其利,不顾群臣反对,引狼人室,封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大行台。侯景心地狡诈,反复无常,第二年就起兵反梁。太清三年三月,台城陷。梁武帝叹道:“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从此被幽禁,五月遂崩,终年86岁。十一月,葬于今云阳镇三城巷附近的修陵,庙号高祖。
萧 纲
萧纲(503~551年),字世赞,小字六通,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南兰陵人。天监五年(506年)被封为晋安王,累迁都督、雍州刺史。中大通三年(531年)被征入朝,是年四月立为皇太子。
他6岁能文,读书十行俱下。少年时,博综群言,善谈玄理。讲述武帝所制《五经讲疏》,听者倾朝野。
成年后,他须鬓如画,直发委地,双眉翠色,目光烛人。太清三年(549年)三月,台城陷。他坐在永福殿省见叛贼侯景,神色自若,面无惧容。是年五月,武帝崩,萧纲即帝位,建元大宝,史称简文帝。
大宝二年(551年)七月,萧纲因侯景及其党羽所逼而禅位。朝中由侯景自封为相,独揽大权,将萧纲4子及其至亲20余人杀害殆尽,萧纲被幽禁达2个多月,期间,在壁板上写遗文,内容极为凄伤。是年十月,侯景派彭俊给萧纲奉寿酒。萧纲说:“已禅帝位,何及言陛下?此寿酒将不尽此乎。”自知命在旦夕,便痛饮至醉,即被用泥土闷死,时年49岁。次年四月,葬于今云阳镇三城巷的庄陵,庙号高宗。
萧 栋
萧栋(?~552年),字元吉,南兰陵人,系萧统之孙。父萧欢去世后继承爵位,为豫章王。
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占台城,威凌皇亲,萧栋及其皇室均被监视居住,与妻在郊外锄地种菜,过着清贫的生活。大宝二年(551年)八月,侯景废简文帝萧纲,萧栋即帝位。旋又被软禁,历时3月被废。承圣元年(552年)春,湘东王萧绎率部收复台城。萧绎为篡夺帝位,命部下将萧栋扔人长江。
萧 绎
萧绎(508~555年),字世诚,小名七符,为梁武帝第七子,南兰陵人。天监十三年(514年)被封为湘东王,中大同二年(547年)出任使持节及荆州刺史等职。
萧绎虽为独眼,但爱书如命,善书画。他心地狭窄,妒忌能人,心狠手毒。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率军围攻台城,梁朝危在旦夕,萧绎在荆州府(江陵)却拥兵不救,反而挑起“叔侄之战”。次年六月,萧绎以借粮为藉口,派其子萧方与其侄萧誉(湘州刺史)在麻溪游战,萧方兵败,溺死江中。是年八月,萧绎派部将攻打萧誉。他秘密拉拢萧誉部将杜则,联合进攻长沙城。大宝元年(550年)二月,萧绎接皇叔邵陵王萧纶函,责其“况于手足肱支,岂可相害?”他不听所劝,继续围攻。是年四月,攻下长沙城,萧誉被杀。此后,又与皇叔萧纶交战,萧纶败走武昌,被北朝杀害。
承圣元年(552年)二月,萧绎谋图皇位,东击侯景部,次月占领建康,收复台城,侯景被杀。是年十月,萧绎在江陵称帝。建元承圣,史称元帝。
绍泰元年(555年)四月萧绎被杀,时年47岁,庙号世祖。
萧方智
萧方智(543~558年),字慧相,小名法真,为梁元帝萧绎第九子,南兰陵人。承圣元年(552年)被封为晋安王。其父死时,萧方智年方13岁,即称帝。建元绍泰,史称敬帝。封旧臣王僧辩为骠骑大将军,陈霸先为征西大将军。刚刚分封百官结束,北朝(齐)使者来到建康,提出拥萧渊明为帝,王僧辩不从,但迫于北朝大军压境,勉为从议。太平元年(556年)五月,禅位于萧渊明,改元“天成”。是年九月,征西大将军陈霸先对王僧辩另立萧渊明为帝不满,领兵突袭建康,王僧辩无防,兵败被杀。萧渊明退位。十月,萧方智复为帝,封陈霸先为尚书令、车骑将军、都督诸军事,后为宰相。以贞阳侯萧渊明为司徒,封建安公。
太平二年(557年)十月,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梁朝亡。不久,萧方智被杀,年方16岁。
萧
萧(519~562年),字理孙,南兰陵人。为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第三子,是南朝后梁主。他自小有大志,知人善任。曾被封曲阿公,中大通三年(531年)六月进封为岳阳王、雍州刺史。
太清三年(549年)十一月,萧 为报萧绎杀兄之仇,委屈求全,以妃王氏及世子(长子)为质,归顺北朝。次年六月,北朝欲令萧 嗣位, 词辞不受,被封为梁王。
绍泰元年(555年)十二月,北朝立萧 为梁主(梁朝皇帝)。改元大定,史称宣帝,建都江陵。追尊其父萧统为昭明皇帝,其母龚氏为皇太后。
萧 王朝居城东,北朝驻兵城西,名为助防,实为监控,仅有江陵一州之地,纵横300里,不能扩展,怏怏不得志。常以曹操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自勉。
大定八年(562年)正月,萧 殂,时年44岁。葬于平陵,谥宣帝,庙号中宗。
萧 岿
萧岿(542~585年),字仁远,南兰陵人。为梁宣帝萧 第三子。绍泰元年(555年),被立为太子。
大定八年(562年),其父殡天后,即帝位,改元天保,史称后梁明帝。
天保三年(564年),萧岿接受陈朝湘州刺史华皎、巴州刺史戴僧朔归降,命华皎为司空、封爵“江夏郡公”,戴僧朔为车骑将军吴兴县侯。后北朝齐帝诏以基州、平州、 州等地划归后梁国。从此,萧岿管辖区域扩大,人口增多。他能仁慈爱民,抚慰关心部下。国内相安,政局稳定。
天保二十一年十二月,萧岿将其女嫁给杨广为妻,与隋朝结成亲家,自此,双方友好往来。次年正月,萧岿赴隋京城长安,拜隋文帝。二月,萧岿辞别,隋文帝在灞上设盛宴饯送,赐细绢万匹,以及珠宝珍玩物等众多。
萧岿孝悌仁慈,有君子之量。每年四时祭祀太庙,无不悲泣流涕。善著文,有文集行于世。
天保二十四年五月,萧岿病殂,在位24年,时年44岁。葬于显陵,谥孝文,庙号世宗。
萧 琮
萧琮,字温文,南兰陵人。为萧岿之子。他博学有才,善弓马,性倜傥不羁。天保二十四年(585年)即帝位,是后梁朝末代皇帝,史称后主。
广远二年八月,隋文帝征萧琮入朝,并吞后梁。九月,废后梁国,萧琮亦被废。
Copyright©2006 www.njgl.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丹阳市史志办 推荐使用IE6.0,1024*768或更高分辨率浏览
苏ICP备12004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