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仙芝
丁仙芝,字元祯,曲阿人。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登进士第,开元十八年后授主簿、余杭县尉等职。
丁仙芝善诗,颇负诗名。殷□评其诗风为:“婉丽清新,迥出凡路。”代表作有《京中守岁》、《渡扬子江》、《江南曲》等。入选《千家诗》的是《渡扬子江》,其诗曰:“挂楫中流望,空波两畔明。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更闻风叶下,淅沥度秋声。”
丁仙芝著有《丁余杭集》2卷,被唐代的殷□编入《丹阳集》中。唐人黄挺章的《国秀集》也载其诗。被载人《全唐诗》诗14首,另有断句2联;人《全唐诗逸》断句1联、《全唐诗外编》诗1首。
储光羲
储光羲(706~763年),丹阳人,祖籍兖州。唐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与崔国辅、綦母潜同榜,曾被召人中书省试文,初授冯翊县尉,后转汜水、安宜、下郢等县尉。由于仕途失意,曾隐居终南山,与王维为“伯仲之欢”。后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天宝中官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至范阳。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正蓄谋叛乱,储在途中作《效古》20首,至范阳后作《观范阳递俘》,其意忧念时局,语意深切。
储光羲一生勤于著述,耽于吟咏。著作有《储光羲集》70卷,《正论》15卷、《九经外义疏》20卷。留存下来的诗颇多,人《全唐诗》4卷、227首。这些诗题材广泛,内容也颇丰富,然而他的全部诗歌中,山水田园诗所占数量最多,成就也最大。其代表作有《田家杂兴》、《田家即事》、《樵奴词》、《渔父词》、《牧童词》、《采莲词》、《采菱词》、《田家即事答崔二东皋作》、《钓鱼湾》等。
储光羲诗作成就很高,殷□《河岳英灵集》评日:“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道,浩然之气”。他是盛唐时期大诗人。《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皆载其事迹。
包融 包佶 包何
包融,丹阳人。唐开元年间任怀州司马,后迁集贤殿直学士、大理司直。他与大诗人孟浩然,参军殷遥均是至交,他工于诗,“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唐神龙中,与于休烈、贺朝、齐万融为“文词之友,齐名一时”,亦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称“吴中四士”。作有诗1卷行世。唐人殷瑶的《丹阳集》收有其诗,黄挺章的《国秀集》亦收诗2首,《全唐诗》存诗8首。唐明皇曾授包融集贤学士,并赐宴诗1首,褒奖其诗才。宝应初殁,寿69岁,归葬于延陵。
包佶(727~792年),字幼正。唐天宝六年(747年)中进士,历任汴东两税使、官度支郎中、谏议大夫、知制诰。江州刺史。刑部侍郎、迁国子祭酒等。
《唐才子传》评包佶一生为“天才赡逸,气宇清深,心醉古经,神和《大雅》,诗家老斫也。”《全唐诗》存其诗38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包何,字幼嗣,系包融之次子,与哥哥包佶齐名,时称“二包”。唐天宝七年(748年),中进士,授太子正字。曾拜师孟浩然,学习诗格章法,与著名诗人李嘉柘交情很深。大历年间任起居舍人。约卒于建中初。由于身世飘零,流传诗文有<全唐诗》存其诗1卷,计19首。
包氏父子三人均善诗文,美名远扬,时称“三包”。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分别为“三包”立传,褒奖包氏高雅之风。
皇甫冉
皇甫冉(717~770年),字茂政,丹阳人。冉少时就有才名,10岁能写文。天宝十四年(755年),“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安史之乱时,入阳羡山建别墅隐居,寄情于山林泉洞之间。大历初年,王缙任河南节度使,聘他表掌书记,后人朝任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左拾遗,转右补阙。因奉使江表,病卒丹阳,享年54岁。
皇甫冉所作诗句精玄微妙,《全唐诗》言他“天机独得,远出情外。”唐高仲武评他:“可以雄视潘(岳)、张(协),平揖沈(约)、谢(灵运)。”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评他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作《巫山峡》更是名扬诗坛,其诗日:“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喧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该诗文词清丽,意境明朗,浑然天成,音韵流畅。刘禹锡过巫山时,见古人题诗千余首,独挑皇甫冉等四人的诗各一首为代表,而明代胡应麟则认为四首中皇甫冉的最佳。故《巫山峡》又有唐人三峡诗魁首之称。
皇甫冉才华横溢,佳作颇多,留给后人的有《皇甫冉诗集》3卷、《全唐诗》收其诗2卷,补遗7首,共241首。
皇甫曾
皇甫曾(?~785年),字孝常,皇甫冉之弟,丹阳人。唐天宝十二年(753年)中进士第,任殿中侍御史等职,后因事贬舒州司马。大历末年任阳翟令,贞元元年(785年)卒。
皇甫曾善诗,与兄皇甫冉齐名。高仲武评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颇为士林所尚。
皇甫曾留有诗作《皇甫孝常集》2卷,《全唐诗》存其诗48首,《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
张 祜
张祜(792~859年),字承吉,原籍河北清河,流寓江南,后定居丹阳。他以诗名重于世,曾为令狐楚器重和推荐,因元稹从中阻挠,未得授官,以布衣终身。 张祜性爱山水,曾遍游名山古寺,题咏绝唱,他爱丹阳“地古淡,有南朝遗风”,便在此筑室种树,读书写诗,修身养性。著作有《张处士集》、《全唐诗》收录2卷。《全唐诗外补》4卷。其中《宫词》日:“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为宫人广为传唱。
大中十三年(859年)卒,享年68岁。
许 浑
许浑(791~858年),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湖北安陆,居家润州丹阳北陵
村,唐开成五年(840年)移居丁卯桥,后人称之“许丁卯”。
唐元和三年(808年),许浑赴京应试落榜,后屡试不中,但他矢志不渝,苦心攻读,至太和六年(832)正月,终于榜上有名,进士及第。次年入仕途,为宣州当涂县令。会昌四年(844年)为岭南东道节度使幕僚,后任虞部员外郎、监察御史、郢州、睦州刺史等职。
许浑幼颖悟,善诗,顷刻千言,出人意表。遍游名山大川,所作诗根基厚实.脍炙人口。《咸阳城东楼》“山雨欲来风满楼”成为千古绝句。
《全唐诗》收录他的诗作11卷、《丁卯集》2卷、《续集》2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l卷和《鸟丝栏语》传世。
储嗣宗
储嗣宗,丹阳人,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进士及第,任校书郎。他与诗人顾非熊、顾陶友善,擅长写诗,多有描写山水景致之作。相传他作诗时冥思苦想,梦中也在求索佳句,所谓“逐句留心,每字着意”!其诗格调清逸,意境悠远,多有超乎世外之态。观览其作,如见其人。所流传之作,警句尤多,如:“池亭千里月,烟水一封书”;“蝉鸣月中树,风落客前花”;“片水明在野,万花深见人”;“黄鹤有归语,白云无忌心”;“鸟啼碧树闲临水,花满青山静掩门”等。如此类句,真可谓妙手神笔,“皆区区所当避舍者也!”
从储嗣宗的诗作中可知,他到过长安,游过三峡,也曾随边使到过五原。反映家乡一带生活的诗也不少,如《题云阳高少府衙斋》、《和顾非熊先生题茅山处士闲居》、《和茅山高拾遗忆山中杂题五首>等。他作过一首题为《巢鹤》诗,诗曰:“千万云间丁令威,殷勤仙骨莫先飞。若逢茅氏传消息,贞白先生不久归。” 其作品有《储嗣宗》1卷,收入《全唐诗》诗40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其立传。
苏 庠
苏庠(1065~1147年),字养直,原籍浙江眉山,后移居曲阿后湖畔。他自小聪慧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且刻苦好学,很早就驰名诗坛。但他厌倦仕途和官场,视名利如浮云,对山水林泉却兴趣盎然。移居曲阿后,自号为后湖居士,在练湖畔筑室居住,躬身耕种,自食其力。闲来垂钓湖上,远眺粼粼波光,翩翩水鸟,心中泊然明净,杂念尽消。苏东坡读了他所作的《清江曲·咏后湖》诗后拍案叫绝,苏庠的诗风质朴自然、清新洒脱,为一些同代诗人所欣赏。他曾遍游江南一带寺庙,留下了许多墨迹,如镇江西南一里处的原唐颓山罗汉寺中,苏庠曾作《罗汉寺风漪轩》,题于壁上;金山寺内,原有苏庠所书《心经》及所画的白衣观音像,镌于石壁,曾一『造曾作<题苏养直祠》评价苏庠为:“元祜文章绝代无,为主盟者眉山苏。旧闻宗匠为诗匠,今见东湖说后湖。寂寞香山老居士,浩荡烟波古钓徒。澜翻翰墨惊人眼,一片冰心在玉壶。”
苏庠一生隐居江湖,廉洁自守,对名利富贵、高官厚禄的诱惑不动心志。人们爱读他的诗,更为他的人品所感动。苏庠晚年双目失明,仍著作《后湖词》、《后湖诗》共20卷。《全宋词》录其25首。绍兴十七年(1147年)夏卒,享年82岁。
蔡 嘉
蔡嘉(1686~1756年),字号松原、岑州、旅亭、雪堂、朱方老民、云山过客、梦溪旧樵、茶畦老圃等,丹阳人。他对画山水、人物、花卉和博古无所不能,《扬州画舫录》评其花卉、山石、翎毛称逸品。村落溪山、茅屋里舍、人物须眉神现具足。潘天寿著《中国绘画史》评为:“丹阳蔡松原嘉,山水与钱塘奚铁生齐名,均为虞山画学之传人。”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誉为五君子的有蔡嘉、高翔、高风翰、汪士慎、朱冕等。
蔡嘉之画具有独特的风格。他以四季山水图最为精采,如“柳堤春晓”图近景以三棵古柳占画面的大部分,淡淡的远山与弥漫的云雾连接。最明显的是柳叶向上翻翘,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画家逐渐从因袭之风中脱离,已迈向以写生为对象的绘画风格。他所作的《夏荫观瀑》,笔法墨法自然生动,巧妙地利用大部分树木掩隐瀑布,左边有三个古人在举首观瀑,但又不见瀑布,只有木桥下的岩石缝间泉水飞湍而下。所作的《溪山秋霁》以一种荒寒萧索、凄凉静寂的境界,近景坡上二棵枯木疏枝、中间夹有三棵茂盛的竹子,形成对比。坡外不见水纹,但有水意。远处用极淡的墨染子,不知是烟是云是山也。所作《寒江独钓》是用重墨画出松树,近山与远山用笔不事皱擦,多在淡墨有层次的晕染,左下角江岸崖石上有一小亭,在崖石下露有一艘小舟,一老者在耐心地垂钓,画面清润挺秀。
蔡嘉在扬州画派中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美术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他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丁梦兰
丁梦兰,字鉴堂。丹阳人。他多次不应科举试,终身作布衣。师从写真名家丁鹤洲,擅长传统写真。他长期对人的生活进行细致人微的观察,借鉴前人传真心领的经验,捕捉人物的灵动形态,精湛刻画肖像的神韵。丁以写真为业,为人画像一丝不苟,精心揣摩绘画对象的形情特点,使其画像达到栩栩如生,形与神合。是一名写真高手。
清乾隆年间,丁漫游京城。那天,晨曦熹微,城门口人群往来,一片熙熙攘攘的景象。丁看见一群游人聚集,便挤进去一瞧,原来是一位艺人正在表演其娴熟技巧的把戏。观众目不暇接,不时引人喝采。待丁转过身来,发现为其掮行李的担夫不见踪迹了。丁随即进了一家茶馆,向店主要了纸墨,凭自己的印象,用笔构出担夫大致的五官轮廊!塌鼻,招风耳,满腮胡须,突出魁梧壮健身材,还特意描出担夫身上的一块补肩。画毕,在城门口显要处张贴寻担夫找失物。不久,其他担夫路过看画后,皆笑说:“此画中人呼之欲出,是某小二也。”由此,请一位担夫引路,丁终于找到了某小二,索回自己的行李。因此,丁梦兰家门庭若市,慕名请他写真者颇多,名留于世。
贺双卿
贺双卿(1715~1735年),丹阳蒋墅人。她天生丽质,天资聪颖,10余岁就做得一身精巧的女红。她舅舅是当地的塾师,每当授课,双卿就倚于窗下,悉心聆听,铭记在心。闺中闲暇,她吟诗填词,练字作画。还常向商贩们换些诗词书籍来读。在诗书的熏陶中,贺双卿如一枝红杏在农家小院脱颖而出。
她18岁时,父亲贺弥高去世,由叔父作主,以三石谷子的聘礼,将双卿嫁到金坛绡山村周家,而其夫是一位大她十几岁的农家子。
婚后,双卿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丈夫大字不识一个,且暴戾异常,经常无故打骂双卿,婆婆也凶恶之极,总是以繁重的劳动来折磨她。封建礼教和困苦的生活,把她牢牢地困在这座偏僻的小山村里,少女时代的梦想和热情,被残酷的现实所束缚、粉碎。满腹的愁思,凄凉的心境,无法向人倾诉,唯有寄情于诗词。
初夏的阵雨飘飞在山谷田野,已上场的新麦散发着清香,头上插花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双卿干完了农活,又要回家做饭,忙得腰酸背疼,但家人的责难和怒骂,还是频频传入耳中,她忍痛含悲,写下了一阕《浣溪沙》:“暖雨无晴漏几丝,牧童斜插嫩花枝。小田新麦上场时。 汲水种瓜偏嫌早,忍烟炊黍又嗔迟。日长酸透软腰肢。”
一日将近晚炊时,正生着病的贺双卿携着畚箕从打谷场上归来,听见一只孤鸾在芦苇丛中哀鸣,她西立而望,不由想起自己的身世,于是潸然泪下。正好给她婆婆看见了,在背后大声呵斥,双卿素来胆小易惊,且久病体虚,被吓得畚箕落地,此后,她写了一首《孤鸾》:“午寒偏准,早虐意初来。碧衫添衬,宿髻慵梳,乱裹罗帕齐鬓。忙中素裙未浣,摺痕边,断丝双损。玉腕近看如茧,可春腮还嫩。算一生凄楚也拚忍,便化粉成灰,嫁时先忖。锦思花情,敢被炊爨薰尽。东菑却嫌饷缓,冷潮回,热潮谁问?归去将棉晒取,又晚炊相近。”
她的词中没有华丽词藻,大多采用生活语言。她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融于自然景物中,揭示生活悲剧中所蕴藏的美质,创造出具有高度美学意义的境界。她还善于掌握声调韵律错综复杂的不同节奏,以适应自己思想感情有起伏变化。如《凤凰台上忆吹箫》:“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身身世世,暮暮朝朝。”通篇语言质朴,且巧用叠字,造成回环咏叹的艺术效果,缠绵悱恻,旋律优美,是双卿自述境况的凄绝的哀歌。
双卿写诗作词,只为抒发自己的情怀,不为刻意留存于世,她用工整漂亮的小楷,将诗词写于芦叶、竹叶、桂叶,任其自然脱落、消逝。一年夏天,金坛举人史震林和段玉函等几个才子来到绡山村,在耦耕堂避暑读书。一日,偶见一婀娜女子手执畚箕出外倒脏物,史震林非常惊奇:穷乡僻壤,何来如此美貌女子?经打听,方知双卿身世,不由十分同情。后又读到双卿的诗词,更是敬佩至极,于是写诗作词以示问候。双卿钦慕才子,不由也诗词唱和,但她“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始终不越雷池一步。
羁留绡山的日子里,史震林着意搜集双卿的诗词。读着这些凄恻动人,才思超卓的作品,他不由深深地震惊了。一个如此才貌双全的奇女子,竟有如此悲惨的命运。“才与貌至双卿而绝,贫与病至双卿而绝。”史震林把这个苦命才女的遭遇写进了他的《西青散记》中,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才女。
双卿的作品,主要留存于后人汇编的《雪压轩集》中。她的诗词,抒写的基本是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感叹,浸透着浓郁的压抑和伤感的情调,作者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作品内容的狭窄。然而,她个人的悲观,却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阴影,使人们看到了封建时代下层社会妇女的苦难,以及才华被埋没的悲哀。后人称她为“清代李清照”。清末词家黄燮清评双卿的词云“如小儿女哝哝絮絮,诉说家常,见见闻闻,思思想想,曲曲写来,头头是道。作者不以为词,而阅者亦忘其为词。而情真语质,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天籁?岂非奇才?”
由于贫病交加,贺双卿于20岁即含恨离世。
丁 皋
丁皋,字鹤洲,出生于清嘉庆年间,丹阳人。他工于山水人物,特别擅长人物写真。丁皋所著《传真心领》,是画界的罕见之作。丁皋在《芥子园画谱·人物》自序中对什么是人物传真作了恰到好处的阐释,他认为,传真就是写人物的真实面貌。所绘的人物形象,看上去俨然可即,虽时隔百年之久,人隔千里之遥,但展画于前,恍若遇见其人。同时他得出结论,丹青这一门学问,惟传真最难。当时,山水、花卉虫草及花木禽鸟都有画谱,惟独人物传真没有画谱。他在同邑友人吉太史兄弟的勉励和催促之下,在父亲丁思铭的教诲之下,以曾祖丁雨辰和祖父两代人所积家学为基础,撰写了人物画法25篇,编为《芥子园》第四集。这25篇传真画谱,通俗易懂,使人一目了然。因此,学人物画者,此画谱不可不看,不可不读。丁皋之子丁以诚,侄子丁润,都继承并发扬了家学,具有很高的绘画造诣。特别是丁润尤其精通山水人物。他笔法古雅,不落俗套。少年时他曾游学广陵,时望和声价很高,他的尺幅之作,可换取十块饼金。可见,芥子园人物画法对后世影响之深。
《芥子园画谱·人物》由大雷居士倪模作叙,画谱附有丁皋之父丁思铭所积传真家学——《写照提纲》以及丁皋本人的自序和写真秘诀小引。此书图文并茂,丁皋在总结前人写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丰厚的家学传统经验,形成写真秘诀定格,专论写生之法,与人规矩,与人生巧,成为艺苑之津梁,图绘之宝鉴。代表了清代丹阳人在画界的最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它开创了写真理论的先河。
Copyright©2006 www.njgl.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丹阳市史志办 推荐使用IE6.0,1024*768或更高分辨率浏览
苏ICP备12004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