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书籍列表 > 历史文化馆 > 人物春秋
古代名人-名僧 名道
浏览次数:2559次 来源:空 创建时间:2018-05-19

  

    法融(594657年),又称懒融,润州延陵人,为唐代有名的高僧。他原姓韦,是三国时韦昭之后。幼时好学,博通经史,年19岁出家,隐居茅山从臾法师剃度。二十年中,专精不懈,人大妙门。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他来到金陵牛头山,在幽椟寺北岩之石室,另立禅房,宴坐观心,潜修禅法。一时间,净侣四至,百有余人。还出现过百鸟衔花之异景。

    法融之所以高名远扬,得益于禅宗第四祖道信。中国禅宗始祖本是南天竺(印度)人菩提达摩,他从海路来到中国传教,自称是释迦牟尼禅宗28代传人,以一件棉制袈裟作为传代之宝。禅宗传至道信,已是第四祖。相传道信将袈裟传给第五世弘忍后,在蕲州双峰山遥看气象,见远处金陵牛头山云气异常,料定必有得道之人居之,于是千里迢迢来到牛头山寻访。人山后,他见人就问:“此间有道人否?”有人回答:“此去十里有一僧,号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道信奇之,前往相见。果然融端坐不顾,旁若无人。道信问:“在此作什么?”融答:“观心。”道信又问“观是何人,心是何物?”法融无言以对,乃起身叙礼。道信见他气质不俗,大可造就,于是表明身份,收为弟子,亲授禅法,法融得此真传,“遂悟真要”。道信对这一弟子很满意,欲立为传人,但传世袈裟已给了弘忍,不便收回,于是允许法融另立一家,号牛头宗,法融则成了牛头宗第一祖。后来牛头宗与禅宗分裂出的南宗,北宗三足鼎立,传六世而沉寂。

    永徽四年(653年)冬,睦州女子陈硕真起义,举兵反唐,称文佳皇帝。在短时间内破睦州,陷桐庐,攻歙州,围婺州,波及面很广。朝廷派婺州刺史翟义玄等率兵征讨。在这场战争中,受到株连的沙门极多,所在僧尼纷纷逃亡,许多流入金陵,投奔牛头山的就数出三百。然而官府责令不许停之,诸寺皆不敢容纳。在这种形势下,法融以业命必然,祸福同之为由,冒险将流僧收留。本来牛头山就“寺僧贫煎”,这一来更加困难,众僧乏粮受饥。法融为解决粮食问题,亲往丹阳化缘,“去山八十里,躬米一百八斗,朝去暮还,供僧三百,二时不缺。”百余日后,事方宁息,这批流僧得以生还。

    显庆元年(656年),邑宰萧元善请法融出山,人住金陵建初寺。他力辞不能免,遂将山寺法印托付于智岩禅师,嘱其将牛头宗以次传授,然后与众僧道别,日:纵令一去,再不践也!即出寺门,离山时,禽兽哀号,逾月不止;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尽。翌年正月,这位牛头宗始祖在建初寺园寂,享年64岁,有著作《心铭》传世。

      

智岩(600677年),本姓华,丹阳人,唐代高僧。嗣法融禅师为牛头宗第二祖。隋大业年间,投于大将军张镇州帐下,策为虎贲中郎将。其后东征西战,频立战功。每当行军作战时,常以弓挂一滤水囊,随行所至汲用。曾随军北伐洛阳的王世充。唐武德年间,他弃官出家,人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披缁人道,兰若而居,时年已40岁。他个性坚定,自信心很强。有次在山谷中静坐,忽然山水暴涨,将没其身,他怡然端坐,不为所动,直至水退。有猎人与他相遇,受他的教诲,竟能改过修善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智岩回到建业,依山结草,后到牛头山,谒法融禅师,深得法融的赞赏。融对智岩说: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茱,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小门化导,当付之于汝。”遂禀命智岩为牛头禅宗第二祖,授以真诀。显庆元年(656年),法融离牛头山出住建初寺,临别,亲将山寺法印交付给智岩,嘱其将牛头宗以次传授。智岩受此重托,住持山寺,潜心笃学,师承牛头宗。不久,他又选定慧方禅师为传人、以真诀授之。后出住白马,栖玄两寺,最后迁石头城。 

  仪凤二年(677年)正月,园寂,享年78岁。

  寿

    延寿(904975年),字冲玄,俗姓王,丹阳人,后迁居余杭。年16岁作《齐天赋》献吴越王。初任余杭库吏,28岁任华亭镇将。因常买物放生,亏欠巨额库钱,被拘捕判为死罪。临刑时,他神色愉悦自若,对狱吏说:我活万万生,今死竟归西方,岂不乐哉!吴越王闻而奇之,释其罪,任其出家为僧。初拜龙册寺雪峰弟子翠岩为师,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无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继而去天台山天柱峰,九旬习定,承法眼宗得韶禅师,被得韶器重,密授玄旨,遂得法眼宗血脉真传。不久到园清寺结坛,修《法华忏》,还到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3年,遂在禅林中声望日隆。

    后周广顺二年(952年),迁明州雪窦寺,学侣臻凑。太祖建隆元年(960),钱做请延寿到杭州重建灵隐寺。翌年,移居永明寺道场,度弟子1700人。宋开宝三年(970年),因杭州大钱寺被毁,吴越王欲在寺内南果园中建一宝塔,以镇江潮。时延寿声望极高,奉敕建塔,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塔高9级,50余丈,经历代兴衰,至今乃耸立江边,是杭州唯一幸存的宋塔。开宝七年(974),延寿入天台山,度戒约万余人。次年,这位禅宗大师合掌趺坐而终,享年72岁。吴越王赐号“智觉禅师”,宋太宗赐其塔额为“寿宁禅院”。

    延寿一生著作丰盛,以《宗镜录》百卷、《万善同归集》6卷影响最大。另有《唯心诀》、《定慧相知歌》、《神栖安养赋》、《警世》等传世。在佛学上,延寿虽以禅宗命家,承法眼血脉,然其弘扬范围之广,内容之杂,为以前禅宗诸家所未有。禅教合一,禅机无碍,禅净并修,禅戒均重,内省与外修兼行,是他的禅法特点,为后来禅宗向佛教的全体整合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资料。他的著作还远播海外,高丽国王览其语录后,深为叹服,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并奉送金线织成的袈裟、紫水晶珠、金藻罐等昂贵礼物。延寿还雅好诗道,一生写了不少诗作,大都是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的题材,《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其80余首。

      

    玄素(668752年),俗姓马,讳法照,字道清,是唐代鹤林寺高僧,丹阳人。他生有异度,幼而深仁,年少时到江宁长寿寺出家皈佛。玄素僧思入玄微,行逾人表,潜心钻研佛学,后入牛头山幽栖寺,从牛头宗第五祖智威禅师学业,得其不刊之旨,终成禅宗大师。唐玄宗开元年间,应润州刺史韦铣和僧人法密的邀请,来到京口鹤林寺出任主持。

    玄素在鹤林寺威信很高,先后培养出国一钦禅师,法镜禅师等一班高足弟子。由此,鹤林寺成为江南的佛教胜地。

    在佛学上,玄素主张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他提倡心和为贵,主张人与人和睦相处。他曾写过《简族弟》诗一首,云:“同气连枝各自荣,此须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天宝初年,扬州僧人希玄请他到广陵传授佛法,消息传开,江北轰动,时礼部尚书李悭为扬州牧,亲到渡口跪谒,且齐心虔虔,二时瞻近。未几,京口僧俗又渴思法音,仍移牒渡江,再请玄素还郡。天宝十一年十一月,玄素圆寂,享年85岁。后人在镇江鹤林寺建有马祖塔一座,以示纪念。

    汤志道

    汤志道(?1258年),字东野,南宋时丹阳人。年少时读书负奇气,后入茅山修道。他“□髻跣足,坐大茅山顶三十年”,忘怀世情,誓不出山,继鲍志真大师后,成为茅山上清派道教第三十七代宗师。

    淳祐五年秋,江南大旱,土地龟裂,庄稼欲枯,黎民百姓望天兴叹,官民无计,忧心如焚。宋理宗闻汤志道有道术,乃下诏请他出山赴阙祷雨。他人京面见理宗,从容而言:雨不需祷。理宗问:抗旱奈何?他答道:臣闻民者,天之赤子,陛下忧民若此,雨当旋至。臣行不足感天,臣心足知天。皇上及左右大臣闻听此言,俱半信半疑。汤亦不去作法祷雨。至夜,预言终验,老天果真下了大雨,朝野一片欢腾,人们对这个不作法就能“求”到雨的茅山道士敬佩之至,皆呼之为“汤仙雨”。理宗亦龙颜大悦,请汤志道入住太乙官,可他志在青山白云间,力辞还茅山,上嘉许之,赐号“灵霄先生”。从此汤志道名声大振。

    宝祐六年(1258年)正月初三,他召门生弟子至前,一笑而化,留有《灵宝教法秘录》10卷传世。


Copyright©2006 www.njgl.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丹阳市史志办 推荐使用IE6.0,1024*768或更高分辨率浏览

苏ICP备12004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