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书籍列表 > 历史文化馆 > 人物春秋
近现代人物-文卫科技界
浏览次数:10271次 来源:空 创建时间:2018-05-19

马相伯

    马相伯(18401939年),原名志德,亦名建常,又名良,教名若瑟、若石,晚号华封老人,丹阳胡桥马家村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    马相伯自幼随父客居丹徒。五岁入学,清咸丰元年(1851年)人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依纳爵公学学习。咸丰三年起,在该校助教国文和四书五经,两年后继续学习法文、拉丁文、希腊文,成绩优良,多次受到奖励。同治元年(1862年),人耶稣会初学院当修士,接受神修训练。期满后,在耶稣会内研究中国文学、数学,又人大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同治九年,获神学博士学位,并加入耶稣会,授职司铎(神父)。次年任依纳爵公学校长,继而专攻天文、数学,著《度数大全》120卷。后在南京任数理编撰,在山东藩司余紫垣处充当幕僚。光绪七年(1881),任清政府驻日参赞,旋改任驻神户领事。次年,赴朝鲜协办新政。回国后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后又出任驻日参赞、长崎领事等职。戊戌变法失败后,回上海主持徐家汇天文台工作,并从事译著数学和宗教书籍。

    马老痛恨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昏庸无能。认为自强之途,以培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不惜毁家办学,先后捐出良田3000亩,现金4万元和价值10万元的8处地产。经多方努力,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在上海创办震旦学院,自任监院(院长),并组织学生自治办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秋,又创办复旦公学(现复旦大学前身)。辛亥革命后,一度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袁世凯总统府高等顾问等职。民国3年(1914年)后,历任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平政院平政等职。后袁世凯复辟帝制,马相伯坚决反对,强烈抨击,主张民主共和,并辞去顾问职,退隐上海。

    民国20·一八事变后,他坚决主张对内团结,对外抗战,不断向国民政府呼吁“立息内争,共御外侮”;并发起组织“中国民治促成会”、“江苏国难会”、“不忍人会”和“中国国难救济会”等组织。他的抗日主张,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马相伯被公认为爱国老人、救国领袖。民国263月,任国民政府委员。百龄大庆时,中共中央发出贺电,赞马老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国民政府颁发褒奖令,赞马老是民族精英,国家之瑞。全国各大城市都隆重举行祝寿大典。老人热爱乡梓,把收藏的善本图书数千卷捐赠给丹阳县图书馆。可惜这些藏书在丹阳沦陷时毁于战火。

    马相伯长于演说,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被世人称之为“中国第一大演说家”。孙中山先生也为之动容,大加赞赏。他一生为国家、为人民、为真理而奔走呼喊。正如邵力子所讲“至少有一个人为国家努力了一百年……”。

    民国28114日,马相伯在越南谅山病故,享年虚龄百岁。解放初期,上海市市长陈毅派员会同先生家属去谅山将马相伯先生灵柩迎归安葬,并举行反帝爱国老人马相伯先生安葬纪念会”。1984年,马相伯先生逝世45周年之日,上海市政协为先生举行迁墓仪式,将先生之墓迁到宋庆龄陵园,以垂千古。丹阳人民为纪念他爱国爱乡的崇高精神,用他的名字创办了相伯农校。著有《马相伯先生文集》、《马相伯先生国难言论集》、《-日一读》、《致知浅说》以及《马氏文通>(与胞弟马建忠合著)等。

吕凤子

    吕凤子(18851959),原名吕浚,自号凤先生,丹阳县城人。童年勤奋好学,爱好诗词书画和拳术。15岁考取秀才,后考入苏州武备学堂。不久改攻美术,考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图工科。毕业后,历任宁属师范、常州五中、长沙师范等校教师。民国6年(1917年)应聘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任教授兼专科主任。民国8年任公立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主任。民国16年秋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组教授。民国17年被聘为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画学研究员。

    吕凤子三办正则,在学校建设方面作出卓越贡献。民国元年他变卖家中所有田地在大井头建办正则女子学校,民国6年增设中学部,民国8年建办正则女子职业中学。民国2611月,日军进逼丹阳,偕部分教师西迁。民国27年秋在四川璧山县白手起家,办起正则蜀校。民国29年又创办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同年受教育部聘请,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在四川)校长。后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主任。抗战胜利后,他将正则蜀校无偿献给璧山县政府,返丹后,又在战争废墟上创建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并扩大招生,任校长。

    新中国建立后,吕凤子被选为苏南文联委员、中苏友协苏南分会理事。1951年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1953年任江苏师范学院图画教授,并被选为江苏省人民代表、全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任和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主任委员。    吕凤子的印、画、书、词造诣极深,堪称四绝,被美术界称之为东方的米盖朗基罗。民国20年(1931年),他创作的《庐山云》在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获金奖,他的名字被载人《大英百科全书>。后来,他又用乱针绣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绣了一幅像,请美国大使馆转致白宫,罗斯福一见大为赞叹,并以美国总统的名义一次捐五千美金给正则学校做基金,留下了一段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民国27年(1938年),他在巴蜀,创作的《流亡图》、《敌机又来也》被送往苏联参展,苏联报刊赞其为中国人民的艺术家。是年,还画《逃难》、《纤夫》。1939年创作《同是行路人》、《春耕》、《劳工与年》、《上山复下山》等画,取材于劳动人民生活,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并盖上如此江山如此人间的印章。同时,他画《堪笑先生心胆怯》、《忆江南》等画,怀念家乡人民。1942年起,凤先生痛恨国民党消极抗日,又看到日军继续轰炸重庆,极为愤恨。他创作了《四阿罗汉》,题诗日:揭来闻见,弥触悲怀,天乎人乎?狮子吼何在?有声出鸡足山,不期竞大笑也!”接着他创作《十四罗汉》、《佛凝子结集》和《六一自律》等名作,194648日,惊悉黄齐生、王若飞等人乘飞机遇难,凤先生作画一幅《霜天晓角》词一阕以作追悼,其词日:年逾六七,须发凝霜雪,一日不遑宁处,还如年少时节。骇绝,一声砰磕,石山飞血,虽是形销骨毁,何曾销得心热!是年底,凤先生特地画了《寿者相》。转赠给毛泽东,颂祝健康长寿,毛泽东写了一封感谢信和回赠一条羊毛毯给凤先生。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他抱病画三棵松树,题名《寿毛主席》,并作诗云:开天辟地畅生力,谁实主之毛主席;主席其神乎?穷通一往变无极,谁使变皆成奇迹;主席其圣乎?主席非圣也,从未自居是圣哲,却自喻似而今而后,个个人人都炼成那块历劫不磨铁。不磨铁,能发异光产奇热,光愈明,热愈烈。这便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共仰的毛主席。”表现了凤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一片真情。

    凤先生的画艺高超,笔法传神,堪称为画界的一代宗师。他以针为笔,以线为色创造了乱针绣(即正则绣),开辟了我国刺绣工艺的新天地。他出版的绘画集有《凤先生人物画册》、《凤先生仕女画册》、《华山速写稿》等,在他辞世前写成的《中国画法研究》-书负有盛名,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研究中国画理论的典籍,在我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195912月病故,享年74岁,安葬在姑苏灵岩山公墓。

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年),丹阳访仙人,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幼时因其父在金坛做生意,移居金坛。民国14年(1925年)毕业于金坛县立初级中学,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后因家贫而辍学,替父佐理店铺。他利用业余时间潜心演算数学题。民国17年,患伤寒病致左腿残废。病愈后,任县立初级中学补习班教员,仍继续钻研数学。其间,他撰写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六次方程简式之研究》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民国19年春,又在该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论文,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耒教授的高度重视。民国208月,受聘为清华大学图书馆助理员。此后他工学兼顾,用6年半时间读完高中至大学的全部课程,同时学习英、法、德三国语言。民国23年至25年,三年内发表论文21篇,其中5篇发表在美、德、日、印度等国权威性的杂志上。民国21年被提拔为清华大学讲师。

    民国25年被荐送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留英两年间,他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歌德巴赫问题撰成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法、德、印度等国的刊物上。他还彻底解决了19世纪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估计问题,轰动了剑桥,被誉为剑桥的光荣”。

    民国27年,华罗庚学成回国,就任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资源委员会委员。民国31年完成巨著《堆垒素数论》。民国354月,应邀考察苏联科学研究的教育情况,撰写了《访苏三月记》。10月,他应爱因斯坦的邀请,赴美国在普林斯顿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数论课。又开展对矩阵几何自型函数多复变函数论空间扩张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重要成果。翌年春,他受聘为美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全家移居美国。

    19501月,华罗庚冲破重重阻挠,携家人回归祖国。归途中,他写了《致中国全体留学生的公开信》,信间,吐出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的心声。希望在美国的留学生能回国服务。归国后,出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7月起,先后负责筹建数学、基本理论数学、数学逻辑、力学、数学物理、应用数学、计算及计算机8个研究所(室),担任数学、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副主任。1953年,相继出版《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元哲合著)等重要论著。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他的《多个复变数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荣获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1958年,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数学系主任。

    1960年起,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以改进工艺问题的数学方法为内容的“优选法”以及处理生产组织和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他率领推广“双法”小分队到全国20多个省、市讲学、指导运用。1964318日,毛泽东主席致信称赞他壮志凌云,可嘉可贺

    19783月,他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796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法国南锡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1980年后,他先后应邀访问英、美、法、德、日、荷兰等国家和香港、澳门等地区,所经之处均作讲学,广泛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和华裔知识分子进行科学技术合作。1982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19831984年先后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120年来第一位中国籍院士、伊利诺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和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还当选为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撰写论文200篇,专著10部,科普著作10部,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华罗庚被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为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1985年6月3应邀访问日本,是月12日在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而逝世。享年75岁。

   

吕□(18951989年),字秋逸、又字秋一,丹阳县城人,是吕凤子之三弟(后承继于堂叔)。早年在镇江中学、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农科学习,后就读于南京民国大学经济系,民国3年(1914年)至南京金陵刻经处佛学研究部学佛学。次年留学日本,入日本美术学院专攻美学。翌年归国,应刘海粟先生之聘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务长。民国7年,协助佛学大师欧阳竞无在南京筹办支那内学院。民国11年内学院建成,他先后任教务主任、院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三、五、六、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

    吕□早年研究美学,著有《美学概论》、《美学浅说》、《现代美学思潮》、《西洋美学史》、《色彩学纲要》等专著。之后,热衷于研习禅理,从创办内学院起,在佛学园地里辛勤地耕耘了70个春秋,撰写了大量佛学论文和专著,如《声明略》、《佛典泛论》、《佛学研究法》、《印度佛学史略》、《因明入正理论讲解》等。早年即被欧阳竞无大师比作世尊高足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以骛子相呼。70年来,他在佛学义理的研究和佛教典籍的校勘等方面,释微阐幽,勘同校异,有着许多新的发现和独创的见解,是公认的具有卓越成就的当代佛学大师。

    他在佛学义理研究中的重大发现之一,是从心性这个佛学核心问题上充分论证了印度佛学与中国佛学的根本区别,认为前者主张心思本净,是自性理檗的心性木寂;后者主张心性木觉,乃是自性菩提。这一发现无疑于找到了一把打开佛学深奥之门的钥匙,从而使以往那些许多佛学难题得以迎刃而解,使一些伪经假论得以识破,也有助于正确地阐明宋明理学的实质和渊源。

    在佛典整理方面,他的最大贡献是,费时10年校勘编印了一部《藏要》。这部丛书共收书70种、400余卷。他通晓藏、梵、巴等文字,校勘除以汉文最好的本子为底本外,还参考了现存的藏、梵、巴以及汉文异评等本子。这一工程是史无前例的。校勘之精细也是学林中所罕见的。这部《藏要》是佛学文库中的一颗明珠,国际佛学界的宝贵财富。他在校勘过程中还发现玄奘所译《瑜伽师地论》的第八十五至第九十余卷,全部是《杂阿含经》的木母。这连玄奘本人也未曾知晓,要义幽沉,绵亘1276年才被先生发现,乃写成《杂阿含经刊定记》。这一发现给研究瑜伽系的渊源和三乘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新根据,在佛学史上的价值极其重大。

    吕□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奋发精进。1955年斯里兰卡佛教界为纪念释迦牟尼涅檗2500周年,发起编纂英文佛教百科全书,要求各国佛教学者给予支持合作。周恩来总理接受斯里兰卡总理的请托,把撰写中国佛教条目的的任务交给中国佛教协会,即成立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聘请国内佛教学者担任撰述,吕□任副主编。全部汉文条目400余篇、200余万字,他详加审阅,字斟句酌,还亲自撰稿近20篇。稿子寄到斯里兰卡后,各国佛教界公认中国佛教部分水平最高,赢得了国际声誉。60年代初,吕□已近古稀之年,仍潜心编辑出版分类编目,为后人编辑《大藏》提供了方便。

    吕□对己学而不厌,对人诲而不倦,他一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佛学人才。60年代初,他欣然接受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托,开办了一个为期5年的佛学班。倾注全部精力,给学员讲授中印佛学史、佛学通论、因明以及其他许多重要原典。对学员所做笔记,皆一字一句地认真修改。

吕□在学术上贡献极大,但他严于律己,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始终过着清淡俭朴的生活。早在民国25年,南京中央大学曾以高薪聘他任哲学系主任,被婉言谢绝。他始终布衣素食,身居陋室,不改其志,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吕叔湘

    吕叔湘(19041998年),谱名钟湘,丹阳城新桥西人。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翻译家。

他早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外语系,先后在丹阳县立中学、苏州中学执教。民国25年(1936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留学。民国27年学成归国,历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东欧交换生汉文专修班主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并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及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委员,连续五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 

  吕叔湘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毕生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治学严谨,笔耕不已,出版的专著和编译有20余种,发表论文和其他文章600余篇,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中国人学英语》、《现代汉语词典》、《<资治通鉴>标点斟例》、《<马氏文通)译述》、《汉语句法的灵活性》、《英译唐诗绝句百首》、《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文常谈》、《近代汉语指代词》等,并为《毛泽东选集》(14卷初稿)校勘、审核。他主编出版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对我国汉字、语言的普及、改革与规范化作出了贡献。

   吕叔湘身为世界名人,但生活俭朴,热心公益事业。1983年给中国社会科学  院捐款6万元,作为科学研究的奖励基金。1987年他专著《汉语语法论文集》获  奖金5000元,一次性捐给科学院。他不忘故土,热爱家乡,文化大革命”前,他捐款万元,资助丹阳县中学建造图书馆,198710月,他偕妻来到丹阳参加丹阳县中学建校70周年庆典活动,并再次捐款2万元,设吕叔湘奖学金。他还参加母校——丹阳市实验小学建校70周年庆祝活动,捐款1万元,设吕叔湘奖学金

    吕叔湘在病危临终时立下遗嘱:捐助希望工程1万元,将自己的角膜和遗体作医学研究之用。1998年病故,寿年95岁。

    匡亚明

    匡亚明(19061996年),原名匡洁玉,又名匡世,曾用笔名何畏、何晨、梦苏,丹阳导墅匡村人。他早年在苏州第一师范学习时,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后人上海大学。民国15年(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调离校参加工作。历任上海沪东等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共青团无锡中心县委书记、共青团江苏省委巡视员。民国19年至20年,出版社会科学论著《社会之解剖》和描写大革命的短篇小说集《血祭》,后曾被反动当局逮捕。民国22年后,历任中共江苏省徐海蚌特委宣传部长、上海市总工会秘书长兼宣传部长。民国26年赴延安,任中共中央情报部(延安)政治研究室副主任。次年赴山东解放区,与陈楚创办《大众日报》,任社长兼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1955年任吉林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63年调南京大学,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后任江苏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匡在年青时,积极从事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党的宣传部门和高等学府任领导工作,离休后曾兼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孑L子基金会会长、吉林大学名誉教授、山东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名誉会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等职。80年代,积极参加孑L子、地方史志、大学语文、<红楼梦》、鲁迅等学术研究活动,尤以对我国古代孑L子的研究最为系统深刻,撰写论文有《孑L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L子反对侵略战略的和平思想》、《孑L子入学思想中积极因素的现代价值》、《学然后知不足》等。1985年,撰写了《孔子评传》专著。1989年主编出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9961216日病故,享年91岁。

    戴伯韬

    戴伯韬(19071981年),又名戴邦杰,丹阳河阳戴家湖人。他幼年就读私塾,后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民国11年(1922年)秋考入江苏省立镇江中学。民国14年秋人商业专科学校,民国163月考入晓庄师范。民国17年秋毕业后,被分配到无锡民众教育学院任乡村教育指导员。民国182月回到晓庄,9月任无锡县惠山实验小学校长。民国19年初,重返晓庄,在陶行知先生指导下筹办蟠龙教育学院(民众教育学院)。同年4月,晓庄师生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参加支援南京工人罢工的抗日反蒋斗争。国民党政府派军队包围晓庄,他和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学生一起,参加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活动。9月间转移到浙江江山县私立何家山农业学校任教,化名白征东。

    民国20·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斗争,担任党领导下的救国委员会干事,并负责编辑《生活教育》杂志,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阴谋。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戴伯韬根据党组织决定,将《生活教育》迁到武汉出版,改名《战时教育》。是年底,他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受党组织指派,绕道香港经上海到苏北抗日根据地,负责文化教育工作。民国346月,苏北行政委员会成立,戴任委员兼第一厅厅长,主管民政和文教工作。民国378月,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亲自领导编写中小学教材。

    1949年,上海解放后,随陈毅同志来到沪,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教育局局长。1954年调入民教育出版社,任第一副社长兼总编辑。任职期间,主持统编《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小学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十年制学校教材。1956年,他当选为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621966年间,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尽江青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1978年后重返工作岗位,为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为教育科学和教材教法的研究,撰写近40篇论文。1979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被选为全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198136日,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享年74岁。

      

    彭炎(19111991年),丹阳大泊人。他幼年在家读书,15岁到南京的世界书局学徒,后又当过店员和小学教师。青年时代,积极投身于争取民族解放事业,民国26年(193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男儿意气少年狂,进而气纵横、啸茅峰,转战于大江南北,对革命工作尽心尽力。这一期间,曾任中共南昌战地工作团一大队党支书,景德镇浮梁中心县委书记兼景德镇市委书记,茅山地区特委青年部长、社会部长,丹阳、金坛、武进县委书记,苏南财经委员会主任,澄西工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路北特委宣传部长兼社会部长,西路特委书记兼保安司令部政委,东路澄锡虞中心县委书记,路北特委、工委主任,长江铁道工委书记,镇丹中心县委书记,镇句县委书记,苏浙区党委副秘书长,高当县委书记,华中分局江南工委书记,山东渤海四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三野随营学校九大队副政委,桐柏地区党委城工组组长,桐柏学院副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过武汉市民政局局长,市政府党组干事会委员,武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市政府副秘书长,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彭炎备受陷害,以至入狱,受尽折磨。197310保外就医”。19758月任故宫博物院第一副院长兼党委第二书记,1983年离休,1991年病故。

    他的一生善于学习,肯于钻研,富于文才,精于诗赋,著有《烟波吟稿》传世。

    许德佑

    许德佑(19081944年),丹阳城镇人。民国16年(1927年)江苏省立苏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兼修社会科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经中学同学陈鲁庭介绍,加入田汉、洪琛办的南国剧社,担任过导演。民国19年大学毕业后留学法国,人蒙伯里大学攻读地质学。民国24年获硕士学位,加入法国地质学会。当年回国,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任无脊椎动物研究组主任,主要研究湖北和西南地区三迭纪地质。民国29年获中国地质学会赵亚曾纪念奖金。翌年,兼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民国31年,担任《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编辑。民国333月获丁文江纪念奖金。4月,许偕陈康、马以思赴贵州西部勘察地质,17日抵盘县,开始测绘地质图,24日遇土匪,惨遭杀害。

    中国地质学会为了纪念这3位以身殉职的学者,于民国34年设立许德佑纪念奖。许德佑曾与陈康合著《贵州西南部三迭系》传世。

      

    林镕(19031981年),字君范,丹阳麦溪松卜村人。中共党员。植物学家。民国19年(1930年)留学法国,获理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西北联大、西北农学院、厦门大学、北京师大、辅仁大学教授,又任福建省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北京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林镕在国外曾进行真菌学研究,归国后,从事种子植物分类学研究,对菊科、龙胆科、旋花科植物以及福建省的植物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学学部委员、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晚年主持《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北部植物图志》(第二册)、《中国植物志》(第7475卷)、《中国新见和未见悉之菊科植物》等。1981年亡故,终年78岁。

 

唐邦治

    唐邦治(18751953年),又名均,字子均,原籍丹阳全州厚诚村,后寓居镇江。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秀才,然而,他在科举场上并不顺利,五赴秋闱,仅得一次备荐,而科举废

    清光绪二十五年人江阴南菁书院,光绪二十七年毕业后被南京学堂聘为讲席,授国文、经学、小学。宣统三年(1911年)应马相伯之聘任复旦公学监学。   

    辛亥革命以后,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5年佐治丹阳、溧水。民国4年考取县知事,分发到山西,却无知事职可任,羁晋佐治交城、吉县6年。

    至民国9年,自山西归,始缉述清代事以伸夙志。以完成的《清代内外大臣表》手稿12册,挟入北京东华门内清史馆,时参与编纂的表学大家吴向之(庭燮)赞其世乃有此善读书人。次年春聘为协修,专任表事。史稿完成后,先后撰成《清史稿传姓颉编》、《艺文志撰人姓额编》、《读稿札记》并《附编》。

    民国17年,赴天津讲学。次年,被聘为《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分纂,任表谱的编订,为主编庄思缄(蕴宽)代写江苏兵事一节,未脱稿而江苏通志局解散。民国25年,又受聘交通银行,在上海编写行史,同样是稿粗具而局散,乃设馆授徒。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持节自守,闭门读书,这一时期完成了《世说新语》人名检姓颉编、《许丁卯诗谱》。抗战胜利后任人委征辑委员会副主委,辑集镇江沦陷期间资料,评点《丹徒县志》、《丹徒县志摭余》及《至顺镇江志》,并补其序事疏漏。其中仅《续丹徒县志>经他查考出生卒年月的有140。另外,他还专心研究方志的编纂,对其体例、人物主传等均有独特的论述。对后人编写地方志很有指导意义。也是对方志学的一大贡献。

    镇江解放后,他除继续批注丹阳、丹徒二县志外,还整理一生的部分稿件,送文化部、近代史研究所、中央史馆等单位。

    19534月逝世,享年78岁。遗体葬于京岘山祖茔。

    唐邦治的一生,著述颇多,除前已列举之外,尚有《历代帝王年表》30卷、《清年表》4卷、《唐藩镇检姓颉编>4卷、《帝王庙谥年讳谱》、《王子安秋日登洪府滕王阁宴饯序详注》1卷等传世。

    贺坡光

    贺坡光原名梅生,又名少茹,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生于丹阳城宗巷贺家大院,排行为三。童年就学于正则附小,民国12年(1923年)转学丹阳县立师范,民国14年,在上海浦东某丝织厂当学徒,次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后曾一度在浦东任小学教员,又在浦东五区党部任事,并在新法洗染业工会和装卸工会担任书记工作,是上海早期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民国234月参加中国社会主义者联盟(次年10月改称中国社会科学者联盟,简称社盟),从事工人教育联盟活动。贺在社联工作时,被称之为拼命三郎。每次集会游行,他总领先呼口号,散传单,视死如归地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民国23年(1934年)初,与华克之、孙风鸣、张玉华四人志同道合,义结兄弟,矢志除奸,密谋刺杀蒋介石。是年11月,成立南京晨光通讯社,贺坡光为采访主任。通讯社凭藉持论公正,作风敏捷的新闻作风,不久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同行的赞誉,在对外的公开场合以小中央社自居。在四人中,孙凤鸣是唯一的军人出身,又是刺蒋最坚决的拥护者,他曾在“一·二八”淞沪事变时担任十九路军排长,有一手绝好的枪法,且粗通文字。经《晨光通讯社》四人商讨决定:由贺坡光负责,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孙凤鸣培养成“无冕之王”。孙凤鸣在贺坡光的耐心指导和实践下,得以胜任。

    民国25年(1935年)11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正式召开。晨光通讯社华克之和张玉华已在1028日晚先后撤离,贺坡光为孙凤鸣领取出席这次大会的记者出入证,连日来到国民党中宣部新闻事业处找人,直到当天上午8点钟左右才领到晨光通讯社记者孙凤鸣的记者出入证,号码为“第六十三号”。贺坡光立即将这份出人证交给了孙凤鸣,并把他送到国民党中央党部。随即又赶回晨光通讯社,在门口电线杆上张贴房屋招租告示后,匆匆撤离了南京。930分,孙凤鸣在大会上没有看到蒋介石出来,当即改变了主意,将三颗充满仇恨的子弹射向了另一个大卖国贼汪精卫。汪被刺的消息传开以后,南京满城风雨,舆论哗然,蒋介石对此十分恼火,找来中统徐恩曾、军统戴笠等严加训斥,责令限期破案,并授意务必把晨光通讯社的全部人员一网打尽。

    两天后,贺坡光得知孙风鸣刺汪而牺牲的?肖息,十分悲痛。他冒着生命危险从镇江赶回丹阳,准备与年迈的母亲去延陵的塘东村亲戚家躲避。

    在上海,中统侦骑倾巢而出,陆续逮捕了曾与贺坡光有过来往的人共二百余人,115日,在特务的跟踪下,贺坡光在丹阳和丹徒间的宝堰镇被特务所包围,后终被捕。在狱中,中统特务对他采用了种种酷刑,贺坡光坚强不屈,怒目相对。民国25年(1936年)419日,当局故意回避案件反蒋抗日的政治性质,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把刺汪案作为刑事案件来处理。判处贺坡光、张玉华等三人死刑。贺坡光等人即向江苏省高等法院提出上诉。

    7月,江苏省高等法院刑庭在南京开始审理,时值上海“八·一三”战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130日,贺坡光等人被押至江西南昌。民国27年(1938年)1月又被押至湖南常德。是年8月,贺坡光等人按国民政府司法部裁定,刺汪一案移交贵州高等法院审理。同年94日,又被关押在贵州第一监狱。而本案在南京审理中形成的所有卷宗已在大撤退及押解途中毁失,贵州高院已根本无法审理。民国33年(1944年)初,日寇侵扰独山,贺坡光等移押黔西大定县(今大方县)。1945年日寇投降后,贺坡光等再度押回贵阳。

    民国35年(1946年)春,经宋庆龄、黄炎培等七君子及冯玉祥等在国民参政会上呼吁后,刺汪案开始重新审理。民国37年(1948年)1月,原判为死刑的贺坡光等人改判为有期徒刑10年。而事实上贺坡光等人坐牢已超过12年,当局只得开释出狱。

    解放后,贺坡光改名何一民,经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潘汉年介绍,在上海市纺织品公司工作,来往于上海、香港之间。工作期间,他积极肯干,曾多次受到表扬。正当党组织接受他为中国共产党员之际,因潘汉年案株连,于195586日被捕入狱。1956122日,贺坡光在放风时跑步锻炼身体,执勤战士不允,以为他想越狱逃跑,竟当场开枪将他格杀,时年47岁。

    1985年2月12,上海市公安局(85)沪公预复件第13号文,为贺坡光平反昭雪。复查决定:贺坡光同志是1934年参加中国左翼文化团体(社联)活动的老同志,以后一直从事革命活动,为党做过许多有益的工作,1955年受潘汉年同志冤案株连而错捕,此应予纠正,恢复名誉。

      

    夏翔(1904~?年),丹阳里庄乡谭庄村人,少时就读于珥陵镇初等小学,后人丹阳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进江苏省立第五中学(常州中学)读书。他在学生时代,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喜爱体育活动。民国10年(1921年)在江苏省分区运动会上获得三项冠军和个人总分第一;民国13年获得撑竿跳高冠军;民国13年~民国16年代表国家参加六、七、八届远东运动会;民国15年在南京东南大学结业后,即回母校——江苏省立五中任教,民国22年起,应聘出任清华大学体育教师。民国30年,夏翔被选派美国进修,民国31年在春田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又先后转入依阿华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民国35年学成回国。1955年任北京市体委副主任,1956年起,历任北京市二、四、五届人民代表和二、四、五、六届市政协委员、副主席。1983年任清华大学体育教研组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田径协会主席等职。

    夏翔亲自经历了新旧两种社会制度截然不同的情景。1925年,他参加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归来时,途经上海,适值五卅惨案之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中国的留学生到外国连住房都住不上,坐外国的船只能是三等舱,上岸时,唯独要检查中国人的大、小便,说中国人穷、中国人脏、中国人有传染病。当时,夏翔气愤地说:我是中国人,要有民族的自尊心、正义感,立志为“东亚病夫”雪耻,强我中华,坚定地从事体育事业,并为之奋斗达半个多世纪,培养了大批体育人才,多次主持了我国举办的国际田径比赛。并著有《田径运动裁判法》、《长跑》、《体育运动对人体生理影响》等著作,对我国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1983年12月13,正值夏翔教授从事体育工作57年和在清华大学执教50周年之际,国家体育委员会与清华大学联合召开祝贺会,到会的有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蒋南翔、教育部长何东昌、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中国奥委会主席及著名运动员200人。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特授予夏翔同志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表彰夏翔教授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杰出贡献。

    夏翔在耄耋之年,以动静乐寿自勉,曾挥笔赋八十抒怀诗一首:

光阴荏苒水东流,岁月蹉跎八十秋。

喜见夕阳无限好,愿为四化献新猷。

振奋精神兴华夏,鹏程万里竞飞翔。

两个文明齐跃进,四化功成国富强。

 

      

    贺钧(18661934),字季衡、寄痕,丹阳人。晚年以指禅室名其斋,故号指禅老人。

    贺钧幼时从家塾攻读,天资颖悟。14岁学医于孟河马培之门下。马由布衣应征,为清慈禧太后治疾,称马为征君。一时声誉隆起,门墙桃李,蔚然成林。贺钧学医认真,颇多心得,征君奇之,待之特异,常举珍方秘籍悉心传授。五年后学成将归,征君执手而语曰:吾门衣钵在子矣!行诊之初,人轻视他年少,试往就诊,见定方与众不同,疑信者参半。数年后,医术益进,会有诸医束手之疾,连治连愈,因此声名广传。从此风雨寒暑,门庭若市,其来自他省县邑者络绎不绝。遇有疑难杂症,经贺诊治,俱获显效。于是,声名更震。

    贺钧为人治疾必先详询其所患苦,即使细枝末节,决不松懈疏忽;切脉之后,则静心思考,潜心求得其所以致病之因,然后从容处方,至此还复审视再三,始授方令去。其获神于术者,正由于此。及门诸弟子竟有数十人,其盛况与马征君相伯仲,环左右质疑问难者,更迭以进,贺钧一一为之讲授。至此,仍好学不懈。常日:学无止境。医学精微深奥,非浅者所易窥。每于西医学说怀有疑之者,必沉沉以思,务求得其理解而后快。其为学之勤,操术之慎,可见一斑。

    贺钧为人忠实,孝父母,爱子女,长身玉立,音吐清畅,工书善奕,于医尤有神悟。有子曰卓人,不幸早逝。祖父猝然丧,万念萧索,将逐日笔录及诊余心得付之一炬,闭门谢客。但时常启箧中秘籍,召诸弟子讲解。如是者有年。邑中父老以顿失良医,病家憾望者众,要求再三,钧乃勉出应诊,日限若干人。尔后,江苏都督程雪楼抱病临诊,应手而愈。自此,病人又纷至沓来,医务更形繁冗,常受聘远诊。由于药到病除,病家感激不尽,时有献匾额赠书画者。因终年忙于诊务,未克从事著作。幸门诊病历,逐日记录,曾由及门诸弟子择其善者,分门别类,编辑成册。

    贺钧熟读历代医学名著,吸取其精华,与马氏传授相融会,通过实践,成为贺氏学派。其特点:重现实症状,辨症准确,论治精当,运用人法,权衡在握,毫无偏倚;尤为贵者,立法处方,师古而不泥古,,善据实创新,当机立数;用药配伍,随机应变,胆大心细,不偏不倚,务求中病即已。

    贺钧年逾花甲,脑力精神逐渐衰退,每逢冬令,辄苦气喘,不得不稍事休养。而病家求诊者仍络绎不绝,抱病勉为应诊,济世之志至老不渝。他常对其孙贺桐荪告诫日:医术微奥,系人死生,不可不慎。又云:我无他长,惟症值危疑,必辨明负责,天幸果十起八九,世有知我者,庶于医案中得之。”

    张泽生

    张泽生(18961985年),丹阳荆林上寨村人。少年时,天资颖悟,勤奋好学。稍长,专攻医学。初从名医张伯卿,继从师孟河派名中医贺季衡。民国8(1919),在丹阳城内开业行医,誉声日隆。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丹阳县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中医学会常委、南京中医学院教授等职。1956年应江苏省中医院之聘,任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他对患者细心诊断,悉心治疗,深得人们赞誉。尤以善治温热时病和疑难杂症著称,擅长脾胃病治疗。1977年国务院正式授于他诊治脾胃病、杂病专家称号。1982年国务院聘任他为指导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导师。1985年逝世。主要著作有《治疗宫颈癌阴道癌的体会》、《漫谈温病辨冶》、《验案介绍九则》、《萎缩性胃炎辨证论治》、《胃病学说及其临床应用》、《噎膈诊治》、《张泽生疑难杂症案选>、《升降学说在脾胃病中的应用》、<张泽生医案医话集》、《张泽生教授治疗时病经验介绍》等。

    颜亦鲁

    颜亦鲁(18971989年),丹阳城镇人。早年投帖(拜师)城内名中医贺季衡门下,从师10余年,勤学中医医术。

    抗战前夕,颜在北草巷挂牌行医,对生活清贫者,分文不收,对求治者还多方关照,使病人及早康复。其时疫病盛发,人常患疟疾,时人称为打摆子,他则以中药3剂,立见神效。

    解放后,颜继续处方布德,被选为丹阳县第一、二届人民代表。

    1956年,颜奉调南京,任江苏医学院中医科主任。70年代初,兼任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中医科主任、医学教授。被选为江苏省第三、四、五届人民代表、主席团成员。

    颜擅长内科、儿科、妇科。推崇脾胃学说,提出脾胃既为先天之本,又为诸病之源的论证,精通固本清源”治疗法则,擅长使用中药“茅白术”在医用上的效应,被医学界、药物界誉为“术先生”。

    他从事医学事业60余载,将一生精力付诸中医事业。他热爱祖国,崇信共产主义,晚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一名优秀党员。

    198912月逝世,享年92岁。著有《餐芝轩医集》传世。

    林徵五

    林徵五(19111968年),又名林阱,丹阳麦溪后松卜村人。

    民国15年(1926年),林从武进孟河名医马伯藩为师。民国18年考入上海国医学院,民国21年毕业后留校实习。民国22年起在丹阳、上海自设诊所,同时兼任丹阳县卫生事务所所长、丹阳县立医院院长等职。1952年,任乔家巷联合诊所第一任所长。

    林自幼好读书,专攻中医,对伤寒、温湿病和妇幼等科均有擅长。他博好经方,尤精诊处,采集群论,撰写了《科学验方新编》专著,成为医学普及读物。他一生培养学生20多人,后分别成为各乡镇医院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力量。

    林不但业务精湛,而医德尤为邑人传颂。他治病行善则是常事,劳苦者无力负担药费,一切均暂欠或免费。就诊不分昼夜,来者不拒。门诊或出诊,风雨无阻。因而,丹阳农村及扬中、镇江、丹徒、武进、金坛、句容等地慕名前来就诊者众多,每日前来诊治者达百余人。在50年代,他带头参加血防医疗工作,并定期在全州的屯甸、丁庄、松卜等村巡回治疗,为病者解除病痛,人们经常提及林为民治病的感人事迹。

荆玉堂

    荆玉堂(18911968年),别名小阿金,丹阳皇塘塘湾里人。民国时,他是庆胜堂京剧班带班人,也是浙江、江苏一带著名的武生演员。

    他少年时家境贫困,6岁就离开父母,到戏班里拜师学艺。入戏班后,他多年如一日,坚持勤学苦练,练就一身好武艺,舞剑弄棒、翻筋头、搭武跳样样精通。15岁即登上主演席位,18岁在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他主演的《嘉兴府》、《四杰村》、《花蝴蝶》、《卧虎沟》、《铁公鸡》、《打常州》、《金钱豹》、《快活林》、《蜈蚣岭》、《鸳鸯楼》等剧目,技艺精湛,唱做俱佳。特别是他武功卓绝,在戏台上能从堆叠的7张八仙桌上轻快自如地翻腾而下。传说,有一天,他和几名青年在常州文笔塔附近游玩,发现文笔塔第五层檐有个鸟窝,他便爬上去取下鸟窝,又从上面翻着跟头下来。

    一年,他带领戏班船在太湖里向着杭嘉方向前进,突然遭到匪徒拦劫。他站在船头先是好言相劝,匪徒置之不理,双方在船头上打斗起来。好多匪徒被他扔入湖中,其他匪徒眼看情况不妙,向他求饶,他告诫匪徒们必须弃恶从善,才将他们放走,从此更加威名远扬。

    荆玉堂不仅是一位名艺人,还是一位爱国者,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十分敬佩,曾掩护过一些革命同志。有一次,地下联络员陆志被日军发现追捕,逃到戏班里,荆玉堂让他马上穿起舞台服,装成跑龙套的,方幸免于难。另外,他还掩护过阳澄湖新四军游击队张青等多位革命同志。

 

林肇灿

    林肇灿(18641917年),字月波,号步青,丹阳麦溪后松}、村人。他自小爱唱京戏和昆曲,后具有相当的功底,在上海滩曾被赞为滩簧大王滑稽大王”。

    林于10岁时到上海一家珠宝店学徒,后从师学艺。清末民初,他的艺术水平得以升华,名声鹊起。他扮演《卖橄榄》、《荡湖船》、《马浪荡》等剧目。在上海家喻户晓,红极一时。辛亥革命后,他编演《时事新赋》,揭旧社会丑陋,触怒了当局,被逐出上海。然而,他仍坚持到小码头演出。

    林肇灿才思敏捷,伶牙利齿,能操多种方言,擅长滩簧后滩,工丑角。他将适合于堂会演出的滩簧加以改进,使之逐步进入到茶肆酒楼和戏院剧场演出,深得观众喜爱。其代表作有《贴票赋》、《戒烟赋》、《上海大罢市赋》、《跑马赋》、《攻击宁波会馆赋》和《大改良赋》等。

    民国6年(1917年)125日病故,终年53岁。

    吕去病

    吕去病,1915419日生,丹阳市云阳镇人,吕凤子次子。1933年就学于民国中央大学,1939年毕业于中国军政部兵工大学部兵器系,1945年往美国兵工学校学习轻兵器,8个月毕业,回国历任兵工厂的技术员,制造所主任和工程师。1948年任旧兵工署研究发展司重兵器科科长。1949年南京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械部技术员和副课长。1950年由重庆调沈阳五二工厂(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24厂)任火箭研究小组长兼技术科长。1952年当选为沈阳市第三届劳动模范,并被评为国家二级工程师。当选为沈阳市政协委员。1953年当选为沈阳市第四届劳动模范,并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沈阳市人民政府委员,同年当选为全国工会七大代表。1954年任沈阳724厂生产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当选为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56年当选为沈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19591964年因开发新产品著功获部令表扬和奖励。197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9年调西安任兵器工业部第二O三研究所总工程师,并任陕西省兵工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兵工学会弹药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弹道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应用数学研究会副主任委员。1982年调西安工业学院任顾问兼管理系教授,并当选为陕西省科协第二届委员。1983年当选为陕西省政协第五届委员,同年受聘为兵器部科技委员会委员。1984年被评为陕西省兵工学会优秀会员。1985年以后,专任管理系教授。1988年当选为陕西省兵工学会名誉理事。

    吕去病为中国第一代弹药火箭专家。国家一级教授。1951年主持设计和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弹(包括火箭发射药及发射筒),及时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荣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和劳动模范称号。1952年主持和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炮兵火箭(包括火箭发射药及发射架),同年研制成功两种迫击炮炮榴弹系列。在1954年制式化技术改造中,创造六试六定经验,并组织攻克火帽针刺敏感曲线关,与苏联交流。1959年在两个月内负责研制成82照明弹紧急任务×万发,受部令表扬,同年还研制成功160迫击增程弹,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1964年采用增程窝,两次抛射和弹化吊伞等新技术,只用57天时间,负责研制成五百发气象弹特急任务,为我国试验第一颗原子弹作出了贡献,受部令表扬和奖励。同年在中国精密机械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使用混合装药法配制强装药二次预压铜柱的研究两篇论文,并由部令推广应用。1963年主持鉴选国家标准测压器成功,受部令表扬。1965年负责研制成两万米宣传弹,精度与射程均超过制式榴弹,破碎率由30%以上降低到5%以下。

    吕去病发明创造反坦克弹和炮兵火箭,对中国国防军事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52年,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宴请,出席中南海怀仁堂的酒会。1954年参加国庆5周年观礼活动,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和合影。1978年,被特邀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受到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合影。

 

    张阿舟

    张阿舟,19204月生,丹阳市云阳镇(原城镇)人。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后进英国布列斯托大学深造,1947年七月获硕士学位。1949年十二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原南京航空学院教授。

    19875月,张阿舟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任江苏省民建直属南京航空学院支部主任委员。当选为第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四届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六届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阿舟历任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南京航空学院科研部主任和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航空学会理事长;南京航空学院振动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航空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江苏省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顾问,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阿舟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以及航空工业部历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54年,张阿舟在南昌国营三二O厂试制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架飞机中荣立特等功。1983年荣获航空工业部标准化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被航空工业部命名为飞机强度规范研究先进科技工作者。1986年,由他担任主编和主审的《军用飞机强度及刚度规范》和《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振动》均获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的有关故障诊断的理论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阿舟的论著和译著在国内外发表的主要有:《环境振动工程》、《飞机强度计算》、《飞行器振动基础》等。他撰写的论文有《薄壁尖削比机翼的扭转》、《半硬壳式机身大开口的应力分析》、《加强薄板的二元理论》、《飞机机身大开口静力试验》和《阻尼系统的振动分析》等40余篇。

徐锁龙

    徐锁龙,19291月生,丹阳市云阳镇人,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通信信号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徐青少年时期,在丹阳鸣凤小学、丹阳县中、江苏省丹阳中学读书,1950年考入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毕业后分配在铁道部设计局工作。1956年晋升为工程师。1964年被选派到上海铁道学院学习英语一年。结业后,先后在铁道部电务设计事务所、铁路专业设计院、电化局等单位工作。历任电化局防护设计队队长、通信信号设计处副处长、通信信号设计院副院长。198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82年授予高级工程师职称。1989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91990年,曾带领铁道部郑武线通信设备引进代表团,先后赴英国伦敦、利物浦等地参加会议、访问、考察。

    1982年先后参加北京电子学会、北京通信学会、北京铁道学会。曾任北京铁道学会自动化委员兼学术组副组长、北京铁道学会电化局分会副主任、全国通信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北京组领导成员、通信信号专业技术种子队(即专家组)成员、铁道部通信专业技术评审专家。又被北京邮电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聘任为电磁场专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所领导的小组和个人,曾获铁道部电务设计事务所第一届先进大会徐锁龙先进小组、第二届先进大会先进集体,第三届、第四届先进大会先进生产者。19741979年连续六年被评为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19801989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长期以来,徐锁龙一直从事铁路通信设计和科研工作,负责承担国家重点工程和科研任务。19571963年,曾先后负责建成铁道部中央通信枢纽、国庆十大工程的北京站通信工程设计以及全国铁路大中型通信工程的建设项目。1964年负责北京地下铁道工程设计,1969年建成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北京地下铁道。80年代初,负责主持2项国家六五计划的重点工程,即丰沙大电气化铁路和京秦电气化铁路的电气化防护设计及一项铁路电气化对金属管道防护的科研项目,均分别获铁道部优秀设计和科技成果奖。

在科研方面,根据1970年周总理对北京地铁的指示,国家下达北京地铁行车指挥和列车运行自动化系统重点科研任务,他为总体负责人,经过8年精心研制,于1979年完成任务。还完成了地铁列车运行自动化试运行(即无人驾驶列车),获1980年铁道部科技成果奖。1986年主持完成国家科研攻关项目电气化铁道对短波、超短波通信接收设备影响”的研究课题,获铁道部科技成果奖。国家计委、经委、科委、财政部颁发“全面完成‘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研究解决电气化铁道对无线电通车干扰”证书。19871990年,负责主持我国七五计划重点项目的郑武线电气化工程通讯设备引进工作,为国家节省1000多万美元。  

 徐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编和编写了《北京地下铁道工程通信设计总结》(人民出版社)、《铁道通信设计规则》、《铁路步进制自动电话所设计暂行规程》、《电化局科技成果选编》(人民铁道出版社)、《地铁自动化系统信道设计》、《隧道内无线电波传播》、《电工技术手册》(参加编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等著作。发表的论文有《关于我国铁道地区通信话务量》、《铁路纵横制电话交换机制式》、《地铁自动化》、《铁路通信》等。

    王荣文

    王荣文,1940年生,丹阳市河阳镇三桥村人,高级工程师。

    他青少年时期就读于丹阳白云街中心小学(现实验小学)、江苏省立丹阳中学。1959年高中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6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又到河南省农村参加社教一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王荣文刻苦钻研计算机和新加速器理论,圆满地完成数项科研任务。1978年到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协作研制串列加速器,同年加入中国加速器协会,还学了英语。1979年由高教部招考出国进修,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进修两年,回国后仍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为核物理发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他先后发表过斜场加速管理型研究“600Kev同步辐射源的设计研究等科研论文多篇。

    刘秋生

    刘秋生,丹阳市云阳镇人,1935年生,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刘秋生于1955年高中毕业,经国家考试,进入留苏预备部,在北京学习一年俄语后,到苏联列宁格勒苏维埃化工学院深造,攻读工程物理化学专业。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60年代初期,从事国防尖端科研工作。19641967年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试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转向于和平利用原子能领域,配合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我国核安全保障的数据处理工作。1982年,加入中国核学会。1978年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集体奖和全国科学大会核燃料后处理工程工艺研究和设计集体奖。1980年获国防科委科研成果二等奖。1985年获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刘秋生发表了《多元体系萃取过程的数学模拟》系列论文和《“PRBS”信号干扰下混合澄清槽动态特性研究》等论文。并翻译校注了《核燃料后处理的自动化》-书。

    周月华

    周月华(女)丹阳市云阳镇人,1935年生。1952年毕业于江苏省立丹阳中学高中部,同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学习。195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5年调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实验原子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70年代转入高能物理实验领域,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50年代后期,周月华完成了中间成像p谱仪的研制工作,达到当时国际水平,并在国内首次比较完整地测量了C134急变网图。其后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测量缺中子稀土同位素p+谱的工作。60年代初开始从事现代能谱学研究。1972年后从事用快符合法测量瞬时7连续谱的研究,1978年获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975年转高能物理实验,开始研制高能探测器、气体阈式契仑科夫计数器及铅玻璃全吸收契仑科夫计数器,1980年,获科学院科研成果三等奖。

    1979年末,周月华赴美国Rockefeller(洛克菲勒)大学物理系参加高能光子衍射分离的实验,1982年年初回国,即参加国家重点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负责北京谱仪中的桶部簇射计数器的建造工作。

    1980年,周月华曾参加第二十届国际高能物理会,1989年又参加多能轻子、光子相互作用国际讨论会。先后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王越,19324月出生,丹阳人。信息与通信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人大连理工学院电讯系学习,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曾任中国兵器工业206所所长、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会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团成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等职务。

    王越长期从事电子学与通讯领域的科研工作,先后曾在861201301电子工程系统的试验和生产中任总体主管设计师,在302电子工程系统的研制中任主管设计师,在303电子系统的研制中任总设计师,在306工程系统的研制中先后任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在703系统的研制中任行政指挥,并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光华基金一等奖等奖励,还荣获兵器工业先进工作者、兵器工业功勋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1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任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常委。

  

    吕敏,19314月生,丹阳市云阳镇人,吕叔湘之子。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遂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19571959年,攻读研究生,19591962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后被聘为国防科工委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基地科技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抗辐射加固专业组组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吕敏在核试验物理诊断领域中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开创性的工作,为中国核武器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数据,为提高中国核试验物理诊断水平,建立较完善的诊断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吕敏先后发表过研究论文《脉冲射线束测量中的统计起伏问题》、《脉冲射线束测量技术》等数十篇。

    杨守仁

    杨守仁,丹阳市皇塘镇丁桥陆家村人,生于19122月,为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沈阳农业大学一级终身教授。1937年,杨守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前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学系,获学士学位。先在前中央农业实验所稻作系等处任职近十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跋涉湖南、四川各地,曾四过桃园(湖南)三上梁山(四川),是中国第一个在湖南衡阳担任大面积推广南特号水稻良种的专家,也是四川南部双季稻创始人之一。1947年年底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院深造。19491951年,相继获该院硕士、博士学位。1951年春归国,先后在山东大学农学院及山东农学院任教授。1953年春,调沈阳农业大学任教授。杨教授开设过生物统计、牧草、作物栽培、水稻专题讨论、水稻育种等多种课程。先后指导研究生10余人,是我国第一个被批准招收栽培专业博士生的导师。1985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先后参加全国、省、市的中国农学会、中国作物学会、遗传学会等学术团体,曾任理事、常务理事、沈阳市作物学会理事长。并当选为沈阳市人民代表、辽宁省人民代表,辽宁省五届及六届人大常委。

    杨守仁首创田间试验缺区估标和提高被试材料与对照品种差异精确度的方法,是第一个在粳稻中育成高抗稻瘟病的品种“光复一号”的育种家、是在四川南部开创双季稻的科学工作者之一。曾两次荣获三委一部的表彰;1987年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  稻育种的主持人)。也是《中国水稻栽培学》、《作物栽培学》及《东北水稻栽培》三本巨著的编审或主编者之一。

    张韵轩

    张韵轩,191812月出生,丹阳市云阳镇(原城镇)人,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35年在上海读高中,参加过上海的一二·学生运动。193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机械系,1943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即进入钢铁企业,从事钢铁生产、维修、设计、建设等工作四十余年。19431946年,他负责过炼钢平炉机械和轧钢机械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工作。1947年~1952年,任上海第三钢铁厂工程师,1953年,在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设计总院工作时,参与鞍钢、包钢、太钢、大冶特殊钢厂、大连钢厂、北满钢厂等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与苏联专家共同工作达八年之久。1963年任北京钢铁总院副总工程师。1965年调任鞍钢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负责我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鞍钢扩建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一定成绩。

    1978年,国家筹建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他被调到宝钢任设备部部长,总厂副总工程师,参与规划、设计,并负责一部分对外技术谈判工作,与多家外商进行宝钢的热轧机、连铸机等重大项目的技术谈判,总投资达7亿美元。在技术谈判中,为了寻求合理的技术方案和维护中方权益,曾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意见,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在宝钢工作的十年期间,曾先后被派往日本、西德、美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瑞典等国家考察。

    1980年,当选为上海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宝钢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986年任上海重型机械学会顾问。张韵轩还被聘为北京市计委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市投资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四川宜宾地区科技顾问团专家顾问、南京梅山冶金公司扩建年产二百万吨钢工程的技术顾问。

 

眭良仁

    眭良仁,丹阳大泊瓜渚村人。1957年毕业于江苏省丹阳中学,就读于华东大学地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师。不久,奉调供职于国家海洋局,从事海洋地质研究工作,为高级工程师,海洋地质专家,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局研究所副所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30多年来,眭良仁参加过多次大规模的海洋地质和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研究及数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曾赴美国海洋学家号科学考察船进行联合考察,任海洋地质组组长,荣立三等功。1984年参加我国首次南极考察,连续5次作为首席科学家率队对东太平洋进行考察,圈产矿产区面积15万平方公里,获联合国批准,该项任务获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为人类开发并利用海洋资源,发展事业作了贡献,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林金桐

    林金桐,1946年生,丹阳市云阳镇人,博士。现在英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林金桐童年就读于城西小学,后转学上海市,毕业于复兴中学。19639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文化大革命期间,分配在河北沧州地区任中学教师,后供职于县文教局,组织和管理中学数理化教学。1978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主攻光纤通讯。1981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任讲师,从事光纤通信的教学和科研,1982年受聘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学与通信组学术秘书。曾参加中国通信学会和中国光学学会。1985年赴英国深造,在国际著名的南安普敦大学光导纤维组从事有源光纤器的研究,获博士学位。198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

    林金桐曾在桂林国际光波导科学讨论会、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集成光学与光通信大会、美国激光与电光学大会、中英光通信双边学术会议、美国激光与电光学大会、第十三届欧洲光通信会议和美国激光与电光学大会发表论文。并荣获世界通信年中国委员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他在中国通信学报、英国电子学快报、北京邮电学院学报、中国通信学会年会、英国电气工程师协会年会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他还以研究员的身份,在国际著名教授W-A.甘柏林领导的研究组里从事过光导纤维的研究。

    刘楠来

    刘楠来,19335月生,丹阳市云阳镇(原城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法研究室主任。

    1951年,他在丹阳县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北人民大学法律系,1955年大学毕业。次年,公费赴苏联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攻读研究生。1961年初完成研究生学业,当即获苏联法学副博士学位。随即回国,进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法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最初,刘楠来致力于法律制度史的研究,很快取得了成果,开始在全国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976年后,转而研究国际法。1986年,参加《国际海洋法》一书的撰写并及全书统稿。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国际海洋法制度的专著,在国内法学界颇受重视。

    刘楠来还撰写了《国际法》和参加翻译了许多有价值的外国学术著作,主要有《国家和法的理论》、《政治学说史》、《现代国际海洋法》、《国际私法》等。他还发表了“1945年法国宪法的准备和通过略论卢梭的国家学说领海关于我国领海法的几个问题10余篇论文及国家间的海域划界是紧迫的国际法问题论人权问题的某些国际方面等近20篇译文,编译出版了《各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汇编》-书。

    此外,还承担了培养国际法专业研究生的任务,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聘请,担任了这两个院校的兼职副教授。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起草小组的成员,也是国务院全国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保护领导小组下属的专家组成员,中国法律咨询中心法律咨询顾问和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委员会成员。

    1985年以来,刘楠来连续两届当选为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也是中国海洋国际问题研究会的理事和海洋法组副组长。此外,还不同程度地掌握俄、英、罗马尼亚三国文字。

    周秀骥

    周秀骥,19329月生,丹阳市云阳镇人。1950年毕业于上海中法中学(现为光明中学)高中部。1951年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球物理所录用为见习员。1953年,升格为技术员。1956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10月,选派苏联科学院地球应用物理研究所为研究生。次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后评定为研究员。1964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参加全国第九次共青团代表大会,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

    19661980年,周秀骥历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任国家气象局科学研究院院长、党组书记。1988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周秀骥曾多次赴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东欧等10多个国家访问和讲学,为中美大气科学合作中方首席科学家。并当选为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大气辐射委员会委员、国际大气臭氧委员会委员以及国际气象与大气物理协会执行理事会理事。

    周秀骥先后撰写过《暖云降水微物机制的研究》、《大气微波辐射及遥感原理》、《高等大气物理学》等论文60余篇。

    束纫秋

    束纫秋,1919年生。丹阳市云阳镇(原城镇)人,上海《新民晚报》总编辑,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晚报协会副会长,《辞海》副主编,1988年评为高级编辑。

    束纫秋于民国23年入上海银行界工作。1937年后开始业余文艺创作,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大美晚报》、《文艺阵地》、《新中国文艺丛刊》、《时代日报》、《联合日报》、《大公报》等报刊上发表小说、速写和散文,还参加上海职工刊物《职工生活》的编辑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委文艺工作部从事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方面工作。19576月,调任《新民晚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与社长赵超构合作,注意探索和总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晚报的经验和规律。文革中下放到干校劳动。1972年,调上海辞海编辑所,参加筹备重新修订出版《辞海》的工作。以后,辞海编辑所改为上海辞书出版社,任社长、总编辑,负责《辞海》的修订和出版等事宜,并为《辞海》副主编之一。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即回该社工作。在担任报社领导工作的同时,坚持为报纸撰写短评、杂文、讽刺诗、游记、剧评等稿件。有的文章已收入《上海杂文选》(1979-1983)。早年所写中篇小说《投机家》、《遇鬼记》,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上海孤岛文学作品选》。还出版《蹄下小景》小说集。

    刘志彪

    刘志彪,19597月生于江苏省丹阳市,1977年毕业于丹阳县第二中学(丹阳市中学)。1982年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会计学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计划统计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任教至今。任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南京大学首批确定的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刘志彪全身心投入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出版学术著作18部,其中个人专著3部,主编著作8部,合著7部;在国内外正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有一半以上发表在包括第一流学术刊物《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学术月刊》等国内核心刊物上。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诸如“Impact of Investment ,Depreciation on Joint Venture Taxes”,“On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industry Trade in China”等学术论文,有些用中文写作的论文,曾经被一些国际学术刊物转译为英文发表。

    刘志彪教授主持或承担过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江苏省软科学重大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内的20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科学研究曾经5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因科研和教学中的突出贡献,1988年仅29岁就被特聘为副教授,1992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中国经济学界和南京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刘志彪教授是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宏观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改革与发展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价格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理事,南京经济学会副会长。是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安徽财贸学院、南京经济学院、江苏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等单位的兼职教授。成为日本区域经济研究所、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等聘请的学术顾问。

    束沛德

    束沛德,笔名舒霈,丹阳市云阳镇(原城镇)人,19318月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创作联络部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小学选刊》和儿童文学丛刊《未来》编委,儿童文学丛刊《明天》顾问。

    束沛德长期从事文学评论和文艺组织工作。经常发表有关儿童文学的评论文章,主要论文有《情趣从何而来?——谈谈柯岩的儿童诗》、《生活美、心灵美、艺术美——再论柯岩的儿童诗》、《关于儿童文学创新的思考》、《在黑色冻土上深耕细耘——(独船)序》、《中国新时期文学概论》、《幻想也要以真实为基础》、《从严峻艰辛中写出美》、《为创造更多的儿童文学精品开拓前进》等。

   生平事迹载人《中国名人大辞典》、《现代文学家辞典》。

    陈宁庆

    陈宁庆,1923年出生于丹阳市吕城镇,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预防医学教授,兼任全军预防医学中心主任、全军环保科研监测中心主任、中国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消毒学会理事长。

    1942年~1945年入江苏医学院进修,并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46年随江苏医学院迁回镇江,陈宁庆积极参加学生的反内战等民主活动。1947年暑假被学校当局以煽动学潮的罪名开除,是年9月,转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继续深造,1948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91月,北平解放后,选为北京大学学生代表,1949年参加第十四届中华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同年7月参军,先后在华北医科大学,第一军医大学及军事医学科学院担任教学和研究工作。曾授于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称,并兼任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职。

    陈宁庆一直从事空气生物学及预防医学研究,60年代初,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空气生物学研究室,曾多次去美国、英国、法国、瑞典、瑞士、日本以及缅甸、新加坡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访问。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多篇。曾编写过《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军事百科全书》中有关生物武器医学防护部分,对我国预防医学做出了一定贡献。

      

    秋浦,又名贡后生,丹阳市延陵镇柳茹村人,1919年生。

    秋浦幼年家境贫寒,只读过4年私垫,两年半小学,15岁即自谋生计,曾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从事过地下活动。19371956年投身党的新闻事业。1956年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后,秋浦参加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附设的记者训练班学习。旋因沪战爆发而被迫中断。后经几番周折,于1938年奔赴延安,就读于抗日军政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派赴敌后根据地从事新闻工作。先担任平西《挺进报》和《晋察冀日报》的编辑和记者工作,后任《内蒙古日报》副社长、总编辑。

    1956年,秋浦参加全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调查工作。亲自调查了内蒙古、东北地区,致力于民族学、原始社会和原始宗教方面的研究。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副院长、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党代会代表、内蒙古政协常委。196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随后当选为中国民族学会会长、中国人类学会主席团成员、萨满教文化研究会筹备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贵州省文物保护顾问、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和民族文物等机构的学术顾问。

    他撰写出版的著作(包括主编的)主要有:《胜利前进中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译本)、《我国的民族政策》(多种民族文学译本)、《鄂伦春人》、《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鄂伦春社会的发展》(英文和西班牙文译本)、《萨满教研究》等。主编的图文并茂的《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已出版了第一分册(1984)。在各种刊物上先后发表的学术论文约50篇,主要有:关于原始社会的分期问题论农村公社阶段地区性首领的形成问题”、“民族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等。这些学术著作,有的被选作教材,有的则在相应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过。他还参与了一些辞书的编纂工作。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担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辞海》中担任编委、主编,《民族辞典》中担任顾问。

  

    黄衍,1955年生于山东青岛。浙江宁波人。1964年随父母迁居丹阳市云阳镇(原城镇)。曾就读于丹阳城西小学、丹阳一中(现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丹阳二中(现丹阳市高级中学)。1973年高中毕业后,下放农村。在农村五年期间,坚持自学英、法、日语,并编写《英语常用短语详解》-书,书稿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关编辑的好评。

    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1981年经美籍华裔学者、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丁乃通教授推荐,荣获美国西伊利诺斯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由于当时有关政策规定,高校在校生不得自费出国留学,故未能成行)。1982年获南大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南大研究生院,从吕天石教授攻读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1984年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通过论文答辩,获南大硕士学位。

    黄衍在大学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学习期间,先后在国内有关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并完成专著《英语常用短语用法辨析》(福建教育出版社85年出版)。他的研究多次受到国际著名语言学家,如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哈勒迪教授(ProfMAKHalliday),国际转换——生成语言学会主席吕姆斯克教授(ProfHVnaRiemsdijk)等的赞扬。1984年吕姆斯克教授来华讲学,邀请他参加国际转换——生成语言学会。

    1984年,黄衍在公开竞争中荣获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生奖学金以及英国海外研究生讲学金。同年11月,赴英国剑桥大学语言学系师从国际著名语用学家莱文逊教授(DrSCLevinson)攻读博士学位。其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的语用推理,研究课题是指代现象的语用分析。他的论文被有关专家评价为质量优秀,成就出色19872月,黄衍当选为剑桥哲学研究会研究员。是年10月荣获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罗斯勃高级研究奖学金。12月又当选为剑桥大学邱吉尔学院研究院院士。为此,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鲁·赫胥黎爵士(Sir Andrew Huxley),英国语言学全国委员会主席、国际著名语言学家、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约翰·莱昂斯爵士(Sirjohn Laous)和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梵切伦博士(DrJVerschueren)等人特致函黄衍,表示祝贺。

    1990年,黄衍当选为《语言和语用学》国际会议主席。19942月和20007月分别创作出版《指代的句法学和语用学》(英文)和《Anq phora: across- Lingvistic stuay》(指代:一项涉及多种语言的研究》,这两本专著问世,进一步推进和发展了黄代语学理论,在国际语言学界产生重大影响,他已成为当代国际语学坛的佼佼者。

吕无咎

    吕无咎,女,美籍华裔。丹阳市云阳镇人,1916年生,画家。她是已故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的次女,毕业于正则艺术专科学校。自幼跟随父亲学书画、诗词,学正则绣。抗日战争爆发,正则艺校内迁四川,创办正则蜀校,吕无咎在校任教。后去台湾,1947年曾在台北举行第一次乱针绣作品个人展览会。1948年应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之聘,先后在芝加哥、纽约、华盛顿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五次,1949年初人芝加哥艺术学院研究,并开始抽象画的创作。同年底返台湾开始制作自创之线画1950年初,在高雄展出其线画抽象画”、“绣画”近作,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

    她以善于正则绣闻名,先后为14个国家元首、总理、教皇、女王和第一夫人绣过肖像,曾受到英国女王和菲律宾总统的接见。她从1956年起研究近代西洋画,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进修油画,后辍学回台湾闭门用功三年,研究出完全属于她自己的线画和现代水墨抽象画1971年出版了《长恨歌》画册。现在又用同样的方法对白居易的《琵琶行》意境进行抽象画创作。1977年她在美国屋沦定居。1988年她画的《和平的凝视》在第八届国际艺术竞赛中获得水彩画组第二名,成为国际上知名画家,美国很多大学博物馆都藏有她的画。欧美艺术评论家凡诺第博士说她的画“非常艺术”,称她为一个“伟大的中国画家”。她30年前所作的三幅水墨抽象画为柏林博物馆典藏,成为被国际知名艺术馆收藏画作的一位华裔女画家。1989年曾回国在南京、上海、丹阳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Copyright©2006 www.njgl.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丹阳市史志办 推荐使用IE6.0,1024*768或更高分辨率浏览

苏ICP备12004859号